惲明
雖然做教師已十余年了,可每每讀到“教師”這一詞語,我都不免會驚醒端坐,如芒刺在背,不敢有些許懈怠。十余年了,而我卻愈發(fā)地感到了這一詞語的深重,乃至感覺到了神圣。
不斷地捫心自問:教師是什么?有人形象地說教師是學生“政治上的引路人,業(yè)務上的導師,生活上的長者”。我們教書的目的在于育人,培養(yǎng)一代新人,所以教師不是一個簡單傳授知識的“機器”,而是一艘載有精神食糧的“領航船”。但教師僅僅是一艘載有精神食糧的“領航船”嗎?我認為教師角色定位是多方面的。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的專業(yè)知識要更扎實和廣泛,教育理念要更前衛(wèi)和全新,同時教師的角色也應適時發(fā)生轉(zhuǎn)變和更新。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再是教學問題的終端,而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平臺和跳板;也不再是學生評價的唯一標尺,而是學生自我評價的反饋與校對。教師對自己角色的準確定位,對課程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初中物理是一門以自然世界為基礎的科學,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總結等教育手段讓學生逐漸認識生活、走進生活、初步地改造生活,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維的習慣和勤于動手的能力。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對上述目標的實現(xiàn)影響致深,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體會。
一、變“講堂”為“學堂”
一部優(yōu)秀的影視劇離不開一個成功的導演。包括主題的確立、場景的布設、表演的形式等。無一不需要導演的精心設計與宏觀調(diào)控,但其內(nèi)涵與主題是通過演員的精彩演繹而展現(xiàn)的。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演員是影視劇的主體,他們表演的優(yōu)劣是我們評價一部影視劇成功與否的最重的一碼。
如果我們把學習過程看做是一幕正在上演的影視,毋庸置疑,學生應是絕對的主演。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方法的制定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且習慣于根據(jù)自己的思維方式設計教學思路,讓學生被動隨著教師的思路掌握知識。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大部分時間花費在讓學生的思路以自己的標準“格式化”上。在這樣的模式中,長期如此單一地運用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會使學生形成對思維模式的依賴、形成思維的惰性,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其次,學生處在這樣“被動”的“被管者”的角色中,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形成厭學情緒。
所以,教師應當轉(zhuǎn)變自己的角色,變“講堂”為“學堂”,變一言堂為自主探究,為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和素質(zhì)的完善提供廣闊空間。但自主不等同于自由,探究也應該明確一個在充分發(fā)散后聚合的目標。這些都是需要導演精心編排的。如何創(chuàng)設一個引入需要探究課題的情境,以怎樣的探究方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這都需要我們在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的前提下細細推敲與反復探索,倘若我們還搞一言堂,就如直接去吃可以調(diào)出好味道的雞精,食之感覺無味,棄之不覺可惜。
老師應該從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出發(fā),建立在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內(nèi)在學習需要的基礎上。改老師教學生怎么做為學生自己主動做,老師既要放得手又要放得心。例如做“氣體熱脹冷縮”的實驗時,可以讓學生先按照課本上提出的方法給玻璃瓶安上一個帶彎玻璃管的橡皮塞,在玻璃管中滴幾滴紅墨水。用雙手捂住玻璃瓶,瓶里空氣變熱后,紅墨水向外移動。放開雙手后,瓶里的空氣變冷,紅墨水又往回流,從而驗證了空氣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同學們不滿足于課本中所學的知識,他們紛紛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用自己身邊簡單可行的生活素材,同樣出乎意料地驗證了空氣這一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一位同學用上述器材,直接把玻璃管倒插入水槽中,再用雙手捂住玻璃瓶,發(fā)現(xiàn)水中冒出了氣泡;另一位同學把癟了的乒乓球放入熱水中立即鼓了起來;還有一位同學在玻璃瓶的口上套上一只氣球,先把它放入熱水中發(fā)現(xiàn)氣球鼓了起來,再把它放入冷水中,會發(fā)現(xiàn)氣球又癟了下去。一個個情緒飽滿、各抒己見,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施展。
二、變“老師”為“學生”
與新課程標準相適應的新教材,知識面更寬,容量更大,新科技、新材料不斷出現(xiàn)。為了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廣大物理教師應是勤奮的“學生”。通過自學、參加繼續(xù)教育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水平;通過報刊、雜志、信息技術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實自己的實踐知識。物理教師不僅要精通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而且要擴大知識面,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學科知識指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有關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能源的問題、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個性化、多樣化,這也要求教師不斷學習,能夠以新的教育理念面對自己的教學對象。
同時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時代不斷前進,知識不斷更新。要成為創(chuàng)新型的教師,就必須轉(zhuǎn)變傳統(tǒng)觀念中阻礙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觀念,只有轉(zhuǎn)變教育教學觀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自覺運用啟發(fā)式、討論式、點撥式、合作式等先進教學方法,培養(yǎng)出高素質(zhì)的學生,而這一切同樣離不開學習。
同時,作為教師,我們還要學會“懶惰”,懶惰在這里不是習慣而是藝術。在教學中,勤奮的教師是很受歡迎的,他們很善于把自己的一桶水倒給同學們,哪怕學生接受的只是一碗。而在今天,題題包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成為潛質(zhì)得以發(fā)掘的桎梏。這與課改的方向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我們在勤奮的同時要學會適時地懶惰,把最大的探究空間還給學生,這樣他們才有可能自己找到知識的泉眼。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教學相長。教師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是萬能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互為“老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師生交往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互為朋友,亦師亦友,體現(xiàn)出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關愛。認知關系上互相尊重,“共同成長”,能夠感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學生的潛能得到了挖掘,在很多方面都表現(xiàn)出出乎意料的才干,有許多才干超過了老師,這時就要求老師放下“身架”,甘愿做一名虛心求教的學生,這樣不僅不會降低身份,反而更能激起學生展示的欲望,獲得學生的信任。
在實施新的教育改革的今天,要求教師具備較扎實的基礎專業(yè)知識和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要真正認識到轉(zhuǎn)變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并定位好自身角色,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創(chuàng)造自由、寬松、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寓教于樂,使學生獲得發(fā)展與提高,科學地認識世界、探索世界,并逐步樹立改造世界的志向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