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何為我國一流大學建設的“本土化”?從影響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來看,我國一流大學建設的“本土化”有兩個層面的意義:第一個層面指向“本土化”,第二個層面則指向“國際化的本土化”。具體而言,“本土化”是我國一流大學建設的內因和內在推動力,“國際化的本土化”是我國一流大學建設的外因和外驅力?!皣H化的本土化”雖然是我國一流大學建設的必要條件,但不是根本出路,我國一流大學的建設最終要靠“本土化”這個內因來起作用。
“本土化”視野下我國一流大學建設應如何作為呢?
一、“和”而“不同”
“和”是融合,講求交流與合作,要求具有某些“世界性格”。在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大學應以開放的胸襟,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我國也有不少與國外高等教育機構合作辦學的成功案例,我國學生可借此享受世界一流大學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雖然我們要把握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時代潮流,充分利用全球化帶來的便捷資源,實現(xiàn)國外優(yōu)質資源與本土資源的有效整合,不斷調整自己的“作為”,但也要“有所不為”,不能盲目地為求“和”而“和”。
“不同”是創(chuàng)新,講求特色與個性,要求保留民族本真。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不能盲目從眾,忙于投身一場場的“模仿秀”,而應該結合我國的本土實際,發(fā)揮原創(chuàng)精神,打造“中國制造”的本土大學品牌。目前我國在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遭遇的問題大都具有“本土性”,而要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必須追根溯源,反觀我國自身,注重挖掘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資源,而不能僅僅依靠國外經驗來解決。總的來說,也就是要具有“文化自覺性”。我們要有這樣一種自信:我國的一流大學建設可以發(fā)展自己的模式,走中國的道路。
二、志存高遠
真正的一流大學,要以原創(chuàng)性、基礎性的研究為依托,探求自然的規(guī)律、人類存在的意義,促進科學發(fā)展,以解決社會面臨的重大難題,培養(yǎng)卓越領導者為己任,體現(xiàn)高遠志向、力求卓越的真正追求與旨趣。我國要建成這樣的一流大學一定要志存高遠,一方面要不斷追求卓越,另一方面要不斷樹立更高更遠的目標。
首先,一流大學是一個大學等級,是精英化的大學,因而理應追求卓越?!笆澜缫涣鞯拇髮W,莫不以力求卓越為長遠追求,力求培養(yǎng)頂級教授人才,提借完備的課程體系和高水平教學,爭求原創(chuàng)性的重大成果。在世界一流大學之林,‘追求卓越’已經上升到立校之本。”其次,我國的一流大學建設要樹立遠大的理想,絕不能僅為追求一流,即使在一流大學建成之后也要有更新、更高的發(fā)展目標,不能止步于“世界一流大學”這個既成事實。張維迎先生在《大學的邏輯》一書中提到過“先動優(yōu)勢”這一說法,就是說在國際競爭中,一旦一個規(guī)則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你要改變起來是相當艱難的,改變的成本要遠遠高于你接受它的成本。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參與規(guī)則制定的時候,我們可以埋首自身建設,等我們自身完善的時候再來尋找自己失落的話語權,為民族文化的發(fā)揚光大作出貢獻。
三、既學且思
“學而不思則罔”。為學而學,只能是“拿來主義”的實踐者,并不能將“外學”有機融入“己學”,甚至化為“己學”。無論是古訓還是當今現(xiàn)實,都不容我們忽視“思”的力量。在我國建設一流大學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既學且思、為學而思、學思并進。
首先,應思考“學”與“用”的關系問題。我國的高等教育近代化起步較晚,在此之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確實在高等教育方面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我們有必要“見賢思齊”,正視差距的存在。對西方優(yōu)秀成果,我們自然要用,而且要活學活用,但只能是“用”,只能是植根于本土經驗之中,不能超越本土經驗成為金科玉律。我們在建設過程中要多結合自身實際,尋找本土化的解決方案。其次,應思考走什么樣道路的問題。是走內源化的道路(即“本土化”道路),還是走外鑠式的道路(即“國際化的本土化”道路)?借鑒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具備中國民族氣質、中國特色和中國維度的一流大學才是我們的追求目標?!皣H化的本土化”只能陪伴我們走完一段路,要到達成功的彼岸最終要靠我們自己不斷地創(chuàng)造。
我國一流大學的建設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一是做好戰(zhàn)略部署。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應分步驟、有次序進行,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因一時的失敗而躁動不已,要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二是轉劣勢為優(yōu)勢,變被動為主動。我國一流大學建設不能只打“遭遇戰(zhàn)”,遇到問題才被迫去尋求解決方案,而要學會打“戰(zhàn)役戰(zhàn)”,培養(yǎng)對問題的敏感度和預知能力,這樣才能占據(jù)主動有利的位置。三是防止“糖衣炮彈”的攻擊。所謂的“糖衣炮彈”,是指西方國家的誘人經驗。中西方好像是兩套消化系統(tǒng),吃得過多或是吃得不合口,就有可能面臨消化不良或是積食的問題,這些違背了我們“拿來”主義的美好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