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么我們都要學英語?
圣經故事說,諾亞洪水后,人類講同一種語言,他們因為得到了溝通的工具而團結一心。后來,人類準備建設一座通天巴別塔,這一計劃激怒了上帝,為了阻止工程,上帝讓人類各自使用不同的語言,巴別塔因此半途而廢?,F在,巴別塔被用來代表不同種族在語言和文化上的隔閡。
從17世紀開始,大英帝國開始它的“巴別塔計劃”,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大英帝國控制的地區(qū),占世界面積的四分之一和人口的四分之一,英語也一舉擴散到四分之一個世界。
既然英語是一門繞不過的世界語言,還不如積極一點看待“巴別塔”——因為語言障礙,有了翻譯這樣一門技能,有時候翻譯作品竟能讓我們體味別一種滋味。像詩集《飛鳥集》,像電影《佐羅》,像《一步之遙》里姜文用渾厚的男中音北京話念叨:To be or not to be,這么著還是那么著……
對待英語,究竟該怎么著?日本人的做法是,只要是好用的外語,都吸收進自己的語言。比如一幢大廈名為“國際中心”,前兩個字日語照搬漢字,讀音也極像中國某地方言,后兩個字則音譯了Center。
我們呢?中國人花十多年學習英語,卻在成年后迅速丟棄它,本來就缺少使用機會,說話夾點英語吧,還要被人恥笑(我記點單詞不行嗎?)……這樣一來,中國成人英語熟練度低就不足為怪了。
英語,就是個語言,語言,就是個工具,用得上的時候就用,沒必要就不用。
能這么著簡單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