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平 鄒偉
嚴峻的反恐形勢下,反恐立法勢在必行。2014年10月,反恐法草案一審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討論。在匯聚各方民意基礎上,2015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審議了反恐法草案。反恐法如能順利出臺,將為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筑起一道堅實的法律圍墻。
恐怖襲擊,響徹世界的悲鳴
近期,一部關于“9·11”事件的高清視頻正在微信圈里瘋傳,讓人們又一次回憶起了那十分慘痛的歷史。當日,三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機撞向位于紐約的世貿(mào)中心大樓和位于華盛頓的國防部五角大樓,2996人喪生。
近些年來,恐怖事件頻頻發(fā)生,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jīng)。據(jù)新華網(wǎng)報道,莫斯科時間2010年3月29日,恐怖分子在莫斯科制造了地鐵連環(huán)爆炸案,造成40余人死亡,70余人受傷;2014年4月14日,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郊區(qū)一汽車站發(fā)生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75人死亡,215人受傷;2015年1月7日,法國巴黎《沙爾利周刊》雜志社遭到恐怖分子襲擊,造成12人死亡,8人受傷……
對于恐怖主義,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國際間的人員與貿(mào)易往來日益頻繁,威脅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恐怖事件也不斷增多。
據(jù)新華社報道,2009年,以境外民族分裂分子熱比婭為首的“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等多種渠道煽動鬧事、遙控指揮,境內(nèi)具體組織實施,有預謀、有組織地制造了新疆烏魯木齊“7·5”打砸搶燒事件,波及1700多名民眾,造成197人死亡,其中無辜死亡群眾達156人。
據(jù)央視報道,2014年,新疆分裂勢力一手策劃組織“3·1”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案,8名暴徒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車站廣場、售票廳等處砍殺手無寸鐵的無辜群眾,造成31人死亡,140余人受傷。
一幕幕的觸目驚心,一次次的支離破碎,無不控訴著恐怖襲擊的罪惡。
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時任公安部部長)孟建柱指出,我國主要面臨來自境內(nèi)外“東突”恐怖勢力和國際恐怖組織、恐怖分子進行的各種恐怖活動威脅。以“東伊運”為代表的多個“東突”恐怖組織長期在中亞、南亞等地活動,給中國和地區(qū)各國人民生命財產(chǎn)造成了重大損失。
從恐怖活動的類型來看,當前主要包括襲擊、劫持以及破壞等恐怖活動方式。襲擊如爆炸,自殺性襲擊,化學襲擊,投毒和縱火等;劫持如劫持人質(zhì),劫持飛機,劫持車輛等;破壞如破壞交通樞紐等重要設施或系統(tǒng)。
近年來,上述三類恐怖活動方式接連在國內(nèi)外發(fā)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令世界各國痛心疾首,紛紛打響反恐之戰(zhàn)。
反恐,正與邪的較量
加強反恐立法,是防范和打擊恐怖主義的重要武器。事實上,早在1997年,我國就已將恐怖組織入刑,2001年又在刑法中增加資助恐怖活動罪,2011年首次通過了專門針對反恐工作的法律文件——《關于加強反恐怖工作有關問題的決定》,這意味著我國已邁出反恐領域立法的第一步。
然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劉仁文認為,我國的反恐立法在臨時性和應急性的驅(qū)使下,表現(xiàn)為對各種法律的修補,欠缺一部統(tǒng)一、完整的反恐法。
“反恐立法缺乏系統(tǒng)性,無法形成一個涵蓋預防、應急、制裁與恢復等全部環(huán)節(jié)的反恐立法體系,不但嚴重影響了我國反恐能力建設,也難以滿足我國防范和打擊恐怖活動的需要?!痹颇县斀?jīng)大學高學敏如此表示。
近些年,每逢全國兩會期間,都有代表委員提出盡快出臺“國家反恐法”?!爸袊欠ㄖ螄?,嚴懲這些犯罪分子,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一致看法?!笔萌珖舜蟪N瘯瘑T買買提·明牙生說,要維護民族團結(jié)和社會穩(wěn)定,對恐怖行為必須重拳出擊。
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法學專家周漢民也建議,盡快推動中國反恐立法進程,宣示國家反恐決心,進一步提高國家反恐能力,與一切恐怖勢力斗爭到底。
“出臺專門的反恐法,將健全中國反恐的法律手段,應對暴恐活動新趨勢、新特點,有力助推國家層面對恐怖主義活動的預防和打擊,維護中國的長治久安?!敝袊嗣窆泊髮W反恐怖學院副院長梅建明認為,隨著恐怖主義全球化趨勢的發(fā)展,建立反恐法律制度有利于我國在國際反恐合作中把握主動,為中國和相關國家的執(zhí)法合作提供法律依據(jù)和平臺。
面對嚴峻的反恐形勢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呼吁,全國人大常委會加緊反恐立法的工作步伐。
立法,贏與輸?shù)年P鍵
反恐立法關乎反恐工作的成敗,完善的反恐法是打贏反恐戰(zhàn)爭的重要利器。然而,在反恐立法過程中,難點頻現(xiàn)。
2014年10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草案)》。在匯聚各方民意基礎上,2015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審議了反恐法草案。
然而迄今為止,國際社會尚不存在一個統(tǒng)一、權(quán)威的恐怖主義概念。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沈丁立指出,“世界上關于‘恐’的定義有兩百多種,我們對‘恐’下的很多定義是自相矛盾的,必須設立一個自身接受的、可靠的定義。” 反恐法草案一審稿規(guī)定,“恐怖主義”是“企圖通過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引發(fā)社會恐慌、影響國家決策、制造民族仇恨、顛覆政權(quán)、分裂國家的思想、言論和行為”。
對此,法律和公共政策學者,公共衛(wèi)生治理項目負責人賈平認為,草案一審稿對恐怖主義的定義過寬。在結(jié)合有關各方意見建議的基礎上,草案二審時將該定義修改為“通過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制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的主張和行為”,進一步完善了“恐怖主義”定義。
西南政法大學刑法學者倪春樂認為,“在立法意旨和具體內(nèi)容的設置上如何確保高效打擊和基本權(quán)利保護的動態(tài)平衡”是反恐立法的另一難點。
一方面,反恐對于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至關重要,通過立法強化國家權(quán)力,能夠更加有力地防范和打擊恐怖活動;另一方面,反恐法賦予國家機關的權(quán)力過大,因此必須對有爭議的條款加以嚴格界定,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權(quán)利不受侵犯。
“加大力度懲治暴恐犯罪、切實保護群眾安全和維護人民大眾權(quán)益,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權(quán),是我們面對當前國際、國內(nèi)恐怖犯罪情勢強力推進立法的最為基本的出發(fā)點,也是根本之目的所在?!焙洗髮W犯罪學研究所所長王燕飛如此表示。
對此,在涉及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使用電信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技術接口的規(guī)定、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規(guī)定和關于查詢和查封、扣押、凍結(jié)措施的規(guī)定等條款中,二審稿增加或完善了批準程序,并明確盤問、檢查、傳喚等措施需“依照有關法律規(guī)定”進行。
此外,賈平認為,一審稿草案對可能涉及的敏感群體缺乏權(quán)利保障的平衡機制,譬如恐怖活動嫌疑人和舉報者。梅建民也表示,很多城市目前正在推進群眾反恐,一些城市對于舉報提供暴恐線索的人有一定獎勵,但是只有相關規(guī)定,沒有落實到法律層面。反恐法應當對舉報暴恐線索的獎勵措施有一套全面且明確的規(guī)定。在針對恐怖活動嫌疑人的約束措施的規(guī)定中,二審稿明確了批準程序、適用情形和期限。
在制定反恐法過程中,法律規(guī)范之間如何協(xié)調(diào),包括如何使反恐法與相關法律相銜接,以保持我國法律體系內(nèi)部的和諧,是立法的又一難點。劉仁文認為,還需要對專門的反恐設計進一步深化。
對此,一審稿對反恐工作領導機構(gòu)及其辦公室以及軍隊、武警、民兵和相關部門的職責任務做了規(guī)定,并規(guī)定了相應的保障、監(jiān)督和法律責任;通過建立國家反恐怖主義情報中心和跨部門情報信息運行機制,統(tǒng)籌有關情報信息工作;建立健全恐怖事件應對處置預案體系,明確了指揮長負責制和先期指揮權(quán)。但賈平認為,對于反恐領導部門的協(xié)調(diào)規(guī)定還存在語焉不詳?shù)葐栴}。
此外,一審稿還對認定恐怖活動組織和人員,安全防范措施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做了具體規(guī)定。在二審稿中,還將交通運輸安檢制度修改為“依照規(guī)定”開封驗視、進行安全檢查、配備安保人員,不再硬性規(guī)定強制開箱驗視,并增加了法院可直接認定恐怖組織和人員的規(guī)定。
合作,內(nèi)與外的雙贏
恐怖主義已經(jīng)成為一種國際現(xiàn)象,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任何一個國家僅僅依靠自身力量展開反恐顯然步履維艱。在國際反恐形勢多元化的今天,加強國際反恐合作才是國際反恐斗爭最有效的方式。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安全與軍控研究所所長李偉認為,國際反恐的長期化、復雜化和艱巨化已成定局。在國際恐怖活動依然猖獗的情況下,全球反恐合作卻處于“熱情高、分歧多、合力少”的狀態(tài),反恐基本上是“各掃自家門前雪”,這樣的形勢難以真正遏制恐怖主義蔓延。
當前,國際反恐形勢呈現(xiàn)“多元化”特點,即國際恐怖主義威脅、國際恐怖組織形態(tài)以及國際恐怖襲擊的多樣化。李偉表示,“我們應該以一個更全面的視角來認識國際恐怖組織與活動的多元化,不以單一的角度看待全球恐怖活動,才能從整體上促進國際反恐的良性發(fā)展?!?/p>
恐怖主義產(chǎn)生的根源是各國分歧最大的一個問題,但其產(chǎn)生的根源非常復雜,受貧窮、貧富差距、民族宗教矛盾、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的不公正與不民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李偉看來,反恐需要國際社會的廣泛合作,但國際合作的分歧又制約了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西方國家在反恐問題上有自己的“標準”,這與發(fā)展中國家有分歧。時至今日,國際社會還沒有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國際恐怖主義”定義。
“在今天,任何國家或任何人都不可能成為恐怖活動的‘局外人’。各國都有反恐的需要,而反恐又需要國際合作?!敝袊嗣翊髮W國際法教授朱文奇表示,恐怖襲擊的跨國性質(zhì),客觀上要求國際社會團結(jié)起來打擊國際恐怖行為。跨國界的恐怖行為,如果一旦得逞,其受害群體必然具有國際性。因為恐怖襲擊者可能擁有不同國籍、來自不同國家,受害者也往往是不同國籍公民,所以恐怖行為是全人類的公害。
“在聯(lián)合國框架下,加強國際反恐合作才是國際反恐斗爭最重要的必由之路。”李偉表示,雙邊合作是當前最行之有效的國際反恐斗爭合作形式。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國際問題專家張國慶表示,“要么一起抵制共同的敵人,要么‘一個個地失敗’,而做出正確的選擇將不僅有助于取得反恐戰(zhàn)爭的勝利,更將有助于國際關系走向和諧與雙贏的局面。而這種選擇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最壞的時代’,還是‘一個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