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憶
轉眼又是夏至,中午去看電影試片,時間沒掐準,來不及填肚子,一下車就趕忙鉆進放映室,好在影片不太長,而且蠻好看,否則我可能會向腹中那股虛空之感投降,離場安撫腸胃。話雖如此,影片才剛放完,我便一個箭步?jīng)_到門口,覓食去。
樓梯間里遇見久違的老朋友,也是一副行色匆匆的模樣?!鞍パ桨パ?,餓死了,我得趕快吃點東西?!迸笥岩婚_口就咋咋呼呼,“昨晚熬夜,今天睡到太陽快照屁股才起床,早餐和午飯都沒吃,就跑來看這部藝術片,真是為藝術而犧牲哦。”
這人,還是這么直爽、大大咧咧,怪不得跟我性情投合,雖然久久沒碰面,彼此卻完全感覺不到時間造成的隔閡。
“好一陣子沒見,要不要一起去吃東西,邊吃邊聊?”我向朋友提議,腳步可也沒停。
“好哇,那一起去吃面。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也是吃面的日子?!彼龘u頭晃腦,像背書一樣般說。
想不到她有這講究。照說人的飲食口味和習慣,往往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于是開口問:“夏至吃面。你家的祖籍該不會是北京吧?”
“差不多,我老爸是河北人。倒是你,怎么也知道這習俗?”
當然是聽來的。有一年冬天去北京,和在胡同長大的文化界友人,聊起節(jié)氣和食物的關系,他告訴我,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冬至餛飩夏至面”,按照老北京作風,冬至得吃餛飩或餃子,夏至這一天則吃面,且吃的多半是涼面。
這是北地的飲食風俗,生于亞熱帶的人看在眼里,難免費解。冬至吃餛飩或餃子并不難明白,臺灣冬至不也有吃湯圓的習慣?可臺灣人在夏至這一天并不講究一定要吃什么,北京人為什么非得吃面不可?
說穿了也不奇怪,臺灣地處南方,主要種米,以米為主食,面食文化并不像華北那么發(fā)達,與面有關的食俗當然就比較少。而大陸北方大多種植小麥和雜糧,夏天又正是麥收時節(jié),每到夏至日,大伙自然而然用新麥來做面食,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也好,難得巧遇老友,我這個南方人就來湊個熱鬧,也去吃碗夏至面。兩人遂結伴到不遠的鼎泰豐分店,我蠻喜歡那里的陽春面加炸排骨(說穿了,就是請店家把排骨面的炸排骨另外裝盤),再者已過了午餐時分,人潮應該不會太擁擠。
排隊的人果真不算多到令人絕望,不過還是得先在門口等候叫號。趁候位時來填點菜單,我毫不猶豫點了我的面和排骨,還要一盤招牌小菜─炒四絲。朋友把點菜單拿過去,琢磨了好一會兒,總算寫好,交給我處理。
她點了酸辣湯,還有,欸,蝦仁蛋炒飯。
“不是你說夏至要吃面的嗎?”
“沒錯,可是整間鼎泰豐,我最愛吃的就是蛋炒飯。面條,晚上再吃也行。要不,等會兒你分小半碗給我,我呢,把炒飯分給你吃,這樣,我們就既吃了面也吃了好吃的蛋炒飯,不是更好?”
哎,這活寶,比我還善變。
說實在的,不單是夏至當天,酷暑時節(jié),一碗家常面條,可比什么山珍海味、鮑魚燕窩,更讓人胃口大開,特別是爽口的涼面。漫漫長夏,我一星期七頓午餐總有一兩頓吃的是涼面,尤愛泡菜涼面,做法很簡單:面條煮熟,過冰塊水,瀝去水分,拌一點麻油,盛在碗里,上鋪辣泡菜、小黃瓜絲、黃豆芽或綠豆芽、水煮蛋和白芝麻,淋上用泡菜汁、蒜泥、蜂蜜、檸檬汁、醬油、麻油、冷開水調和而成的涼面汁就好了。這一道涼面帶著點韓國風味,我都開玩笑稱之為“寒涼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