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唯誠
大約2.52億年前,地球發(fā)生了一次規(guī)模空前的火山噴發(fā)事件,導致了地球生物的大滅絕。那次滅絕幾乎毀滅了整個古生代生物群:陸地上的森林幾近毀滅,昆蟲遭到沉重打擊,巨型昆蟲全部滅絕,海洋中96%的無脊椎動物消失了。隨著如此多的海洋物種從大海中消失,一些陸生動物開始嘗試“水生”生活,它們中的一些確實成功了,有的進化成了魚龍。再后來,另一些陸生爬行動物也紛紛效仿,它們的后代相繼進化成了蛇頸龍、上龍和滄龍。
深海魚龍
幾百年來,人們不斷發(fā)現(xiàn)這些動物的化石。在這些生活于海洋的爬行動物中,魚龍是最早出現(xiàn)的物種。截至目前,古生物學家已經發(fā)現(xiàn)并且命名了100多種不同的魚龍,它們生活的時代大約在距今2.48億年至9500萬年前。它們的化石在世界范圍內都有發(fā)現(xiàn),有些不超過80厘米長,而另一些則長達22米;有些身體呈流線形,很像今天的海豚,而另一些則更像蜥蜴。
有些魚龍生活在靠近大陸的海域,而另一些則顯然遠離了大陸,進入到了遼闊的大洋中。古生物學家甚至認為一些魚龍會潛入深海尋找食物,就像今天的抹香鯨一樣,證據(jù)之一就是大眼魚龍。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魚龍長著大眼睛是為了能在黑暗的海洋里收集更多的光線,以便發(fā)現(xiàn)隱藏在深水中的生物。
魚龍的顏色是怎樣的?這也是人們一直在爭論的問題,最新的研究有望結束這種爭論,因為科學家們得到了新出土的保存完好的魚龍化石。這些魚龍生活的年代大約在1.9億~1.96億年間。一般情況下,魚龍化石只會是骨頭和其他硬組織,但這些化石卻保留了一些軟組織,有可能是皮膚。人們發(fā)現(xiàn),在這些皮膚組織中存在著一種非常微小的滴狀結構,它們的長度大約為500~800納米。瑞典蘭德大學的古脊椎動物學家約翰·林德格倫說,在現(xiàn)代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羽毛和皮膚細胞中也有類似結構,作用是輸送色素細胞。魚龍化石中的滴狀結構呈卵形,所以林德格倫認為,魚龍可能是黑色或者是暗褐色的。在現(xiàn)代的動物細胞中,黑色和暗褐色由卵形黑素體提供;而圓形或者球形,則通常提供紅色或者黃色。2014年,科學家將他們的發(fā)現(xiàn)發(fā)表在了《自然》雜志上。
對于深潛的動物來說,深色的身體是一種很好的偽裝,有利于捕食獵物。今天的抹香鯨也是一種深潛動物,它們在深水中捕食巨型烏賊,而它們的身體也是深色的。所以,林德格倫和他的同事們據(jù)此認為,遠古的魚龍也是深水中的捕獵者。
長頸之謎
大約2.05億年前,大海中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水生爬行動物,科學家們稱這種動物為蛇頸龍,意味著它們一般長有很長的頸。其中薄片龍(伊拉絲莫龍)堪稱最為古怪和極端的長頸
蛇頸龍。隨著一塊被遺忘的骨骼化石的出現(xiàn),科學家拼出了薄片龍多達72塊的頸椎骨。相比之下,幾乎所有哺乳動物,不論是人還是老鼠,包括長頸鹿都僅僅擁有7塊頸椎骨。
科學家們根據(jù)化石推測,這種薄片龍大約有13米長,光頸部就占了7米。它的頸部幾乎是僵硬的,只能做小角度的彎曲,因此科學家分析它是通過把長長的脖子伸進魚群里捕食,而龐大的身軀留在遠處,這樣不至于嚇跑魚群。同時它的長脖子可能也起到轉舵的作用。但是,長脖子也導致了薄片龍行動緩慢,限制了薄片龍的攻擊及自衛(wèi)能力,使其不可能像自己的短頸蛇頸龍親戚一樣捕食大型的海洋生物,還有可能淪為體型遜于自己的滄龍的獵物。
超級掠食者
和蛇頸龍在體型上較為相似的是另一種水生爬行動物——上龍,它們出現(xiàn)的時間和蛇頸龍相似,都有寬大流線形的身體,但脖子較短,頭較大,有很大的尖牙。它們只吃肉,是處于食物鏈最頂端的掠食動物。
最大的上龍有多大?目前還沒有確定??茖W家在英國發(fā)現(xiàn)了一個長達3米的上龍下頜,人們據(jù)此推測這個上龍身長為18米,體重大約有30噸,相比較而言,一只成年的暴龍也只有7噸。
大約9800萬年前,海洋中第四種龐大的水生爬行動物出現(xiàn)了,它們就是滄龍。滄龍的化石最先出土于荷蘭默茲河附近,后來在各大洲都有發(fā)現(xiàn),說明它們的活動遍及全球。
滄龍開始出現(xiàn)時很小,一種早期的種類只有1米長,但后來就不同了,最大的滄龍長到17米長。像上龍一樣,滄龍也是處在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它們吃魚、烏賊、龜、蛇頸龍,甚至自己的同類。有科學家認為,成年的滄龍也許是在陸地上繁衍后代的,就像它們遙遠的陸棲祖先一樣。另一種可能是,它們進入江河,逆流而上,這樣,它們產下的后代就可以躲過海洋中的捕食者了。
但另一些科學家卻持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滄龍繁衍后代的場所是大海。滄龍的體型很適合于大海,它們的尾巴在陸地上很不方便,它們的骨盆并沒有連上脊柱,這使它們很難在陸地上支撐身體,離開了水便難以活動自如。
尋找“龍”之先祖
由于魚龍、滄龍和其他海洋爬行類動物都是從陸上生活的動物進化而成的,所以它們是要出水呼吸的,就像現(xiàn)在的鯨魚一樣。
但長期以來,古生物學家并不知道這些海洋爬行動物們的陸上祖先長著怎樣的模樣,因為在魚龍以前,在化石記錄上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缺口,時間跨度達到了幾百萬年。然而,2011年,在我國華東地區(qū)科學家有了重要的發(fā)現(xiàn)——一種相對完整的魚龍化石。從出土的地點看,這種動物不可能是陸生動物,但從身體結構,如背椎數(shù)目、短吻等特征來看,又顯示它們與陸生動物很接近。而且這種動物表現(xiàn)出很多與其他魚龍不同的體貌特征,其中很多特征都是過渡性的。例如,前肢的骨頭都非常小,而且相互分離,這表明這種動物的前肢是由軟骨組成的腳蹼,并不是前腿;后肢比一般陸生動物小,它們可能是適于在水中劃動的器官,所以這種動物的前后肢都是用來推進身體前進的。然而,這種爬行動物可能也能在陸地上活動,有點兒像今天的海豹和海獅。它們的嘴也特別短,且沒有牙齒,這與其他魚龍也是不一樣的。
科學家們將這種魚龍命名為柔腕短吻龍,它被認為是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最接近于魚龍祖先的動物。這種魚龍很小,可以說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小的魚龍——只有40厘米長,重約2千克。魚龍到后來發(fā)展得很大,其中不乏十幾米長的龐然大物,有的甚至達到了22米,成為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海棲爬行動物??茖W家們相信,將來一定還會發(fā)現(xiàn)更早期的魚龍祖先化石。毫無疑問,這種化石的發(fā)現(xiàn)將幫助人們最終揭示這些遠古海洋霸主的進化之謎。
【責任編輯】龐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