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雙喜
春節(jié)過后,不少企業(yè)又將迎來招聘面試的高峰。談及此,人力資源工作者總免不了感慨:“明明是千挑萬選‘篩’出來的人才,為什么還沒過試用期就離職呢?” “或許在那些未通過面試的應聘者中還有更合適的人選被漏掉了吧?”這種“悔不當初”的心態(tài),說明面試官在招聘面試環(huán)節(jié)存在一定問題??偨Y起來,面試官通常容易在指標理解、提問和評分三個方面出現(xiàn)判斷失誤。
對評價指標理解的誤區(qū)
準確理解評價指標,是面試官成功篩選企業(yè)所需人才的基礎。相反,如果面試官對評價指標理解有誤,就會使其后的提問、追問、評分等環(huán)節(jié)受到影響,出現(xiàn)偏差。在對評價指標的理解上,很多面試官常常不自覺地陷入以下誤區(qū):
將工作經驗等同于工作經歷或工作能力
企業(yè)非常重視人才的工作經歷、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但三者有著明顯區(qū)別,不可混為一談。工作經歷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工作的時間,或從事過的行業(yè)、任過的職位,強調的是工作過程;工作經驗是指從多次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強調的是結果;而工作能力是指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所需要的個性心理特征。即使兩個都有3年同種工作經歷的人,其工作經驗、工作能力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作為面試官,要清醒認識到,人的經歷、能力與經驗是相輔相成的,經歷可以讓人更有經驗,經驗又會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和思路從而改善個人能力,但絕不可將三者相互混淆、替代。
將溝通能力等同于口頭表達能力
人際溝通能力指一個人與他人有效溝通信息的能力,從表面上看,溝通能力似乎就是“能說會道”,但實際上,它包含了從穿衣打扮到言談舉止等一切行為的能力,一個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人,可以將自己所擁有的專業(yè)知識及專業(yè)能力進行充分發(fā)揮,并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陬^表達能力則是指用口頭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是溝通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面對一個侃侃而談的應聘者,面試官會不自覺地產生“溝通能力強”的錯覺,實際上,一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并不能完全體現(xiàn)其溝通能力。
將執(zhí)行能力等同于服從安排
很多面試官把服從上級安排等同于執(zhí)行力,這是對執(zhí)行力的曲解。執(zhí)行力是指把工作做好的能力,除了要服從安排,更重要的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做事有條不紊,有始有終。
提問的誤區(qū)
面試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提問,如果問題問得不恰當,會直接導致面試失敗。在面試提問環(huán)節(jié),面試官易犯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提問與評價指標無關聯(lián)
你有哪些優(yōu)缺點?你有什么業(yè)余愛好?你的同事怎樣評價你?你找工作最看重什么?你的家庭情況怎么樣?面試官常向應聘者提出上述問題,但很少有面試官知道這樣問的目的何在,這些問題與被考察者的素質有何關聯(lián)。比如“你有哪些優(yōu)缺點”這個問題,并不是真的要了解應聘者有哪些優(yōu)點和缺點,而是考察應聘者的總結歸納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
提問雜亂無序
面試時,面試官應從何處問起,怎么提問,該問什么,都是有講究的。不少面試官對此卻完全沒有思路,想到什么就問什么,提問雜亂無章,時間很快就在這種毫無章法的提問中流逝,但面試官仍未能探明應聘者的水平。因此,在提問前,面試官應采用結構化面試方法,事先準備好面試提綱,也可以在面試中客觀地收集候選人的信息,避免由于主觀印象造成評價結果的偏差。
慣用封閉式或引導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類似于對錯判斷或多項選擇題,比如:你有沒有女朋友?你是哪里人?你畢業(yè)了沒有?回答只需要一兩個詞,這使得雙方的談話極其枯燥,甚至產生令人尷尬的沉默。若面試官不斷拋出封閉式問題,又會使應聘者產生“接受訊問”的不良感受,同時也使其思維受限,無法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從而影響面試效果。
同樣達不到面試效果的還有引導式提問,其代表詞匯有“是否”、“有沒有”等。如:“當你發(fā)現(xiàn)下屬犯錯時,你會再給他一次機會還是嚴厲地處罰?”“當你和同學發(fā)生矛盾后,你是會立即化解矛盾還是先擱置一段時間后再處理?”此類問題為應聘者提供了選擇方向,因此,應聘者通常會選擇面試官喜好的答案作答,從而無法考察其真實意圖。
說得比應聘者多
那些“健談”的面試官,他要么把自己當作培訓師或點評嘉賓,隨意評價應聘者,或把問題答案信口告之,或天南海北談論自己的感受、想法;要么錯把自己當作應聘者的上級,利用面試過程對其進行教育、訓導。這兩種面試官都是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當。盡管他們在面試過程中的狀態(tài)確實很“high”,但對面試官在面試過程中真正該關注的卻一無所知。
忽略非語言信息
一些“說得比唱得還好聽”的應聘者頗得面試官歡心。但作為面試官,除了通過應聘者的語言獲得有效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對其非語言信息多加觀察。例如肢體行為、面部表情、聲音特征等。應聘者可以通過精心準備來包裝自己的語言,但肢體動作等非語言信息是內心狀態(tài)的真實反映,比語言信息更真實可靠。因此,優(yōu)秀的面試官要善于通過“聽其言、觀其行”,對應聘者的真實水平進行全面準確的考察。
忽略求職動機
在招聘過程中,很多面試官習慣于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應聘者的專業(yè)知識、業(yè)務能力和工作業(yè)績等方面,卻對求職動機一帶而過。事實上,求職動機是影響一個人能否適應新崗位、能否在企業(yè)長遠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當應聘者的求職動機不明確時,他們在進入崗位后容易產生消極的工作狀態(tài),成為管理、考核、激勵的障礙。因此,為了招聘到合適的人選,面試官應當格外重視應聘者的求職動機。
不做記錄或很少記錄
筆者發(fā)現(xiàn),在很多面試過程中,一些面試官只做綜述總評性質的記錄,寥寥幾筆甚至什么也不寫,全
憑腦子記。這在做少量面試時尚可應付,但若面試人員眾多,僅憑記憶根本無法記住所有應聘者的表現(xiàn)。不做記錄的后果,就是在面試結束后無法公正準確地對應聘者進行總評,甚至造成很多“冤假錯案”,這也是對用人企業(yè)不負責任。成熟的面試官應按照評分標準和應聘者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進行記錄,并在每一位應聘者面試完后及時進行初評。此外,養(yǎng)成做記錄的習慣也有利于面試全部完成后進行總結。
頻頻做出點頭或微笑等“親民”舉動
“面帶微笑是對應聘者的尊重,也能使面試的氛圍更加融洽。”不少面試官認同這樣的做法。但筆者認為,當你坐在面試官的位置上時,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否會對應聘者形成誘導。面試官的微笑和點頭等小動作或許能使應聘者緩解緊張情緒,但同時也對其產生了一定引導和暗示作用,使其據(jù)此揣摩出面試官的偏好和傾向,從而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致使面試官收集到的信息失真。因此,在面試開始階段,面試官可適當微笑、點頭活躍氣氛,進入正式提問環(huán)節(jié)后,面試官應盡量不動聲色,減少帶有暗示性的動作。
評分的誤區(qū)
評分是面試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也是面試最終的落腳點。應聘者的能力如何,要通過分數(shù)體現(xiàn)出來。在評分環(huán)節(jié),面試官常犯的錯誤有以下幾點:
以貌取人,先入為主
這是大多數(shù)面試官的“通病”,也叫“首因效應”,即面試官通過應聘者的形象氣質、表達能力等進行評分。在《三國演義》中,鳳雛先生龐統(tǒng)有心為東吳效力,于是前去面見孫權,但孫權見龐統(tǒng)“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就先已“心中不喜”,生生把這位與諸葛亮比肩的奇才拒之門外??梢哉f,孫權不是一個合格的面試官。研究發(fā)現(xiàn),求職者的外表,例如肥胖等,會對面試官聘用決策產生35%的影響。但是,企業(yè)用人講究“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憑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斷,以貌取人,會使企業(yè)與人才失之交臂。
一好百好,以偏概全
這是指面試官被應聘者的某一項優(yōu)點迷惑而做出不公正的評價,也稱為“光環(huán)效應”或“暈輪效應”。它不但表現(xiàn)為以貌取人,還表現(xiàn)為以服裝、地位、性格、談吐“取人”。在面試中,一些面試官常習慣性地以應聘者的某種特性去推斷其他特性,“一好百好,一差百差”,以偏概全地進行評估,結果必然產生偏差。
同類相吸,異類相斥
很多面試官傾向于認同自己的“同類”,對與自己具有相同愛好、畢業(yè)于相同院?;虺錾叵嗤膽刚咦匀欢划a生親近之感,那些更適合職位的“異己”則在不知不覺間失去機會。因此,在面試時,除了需要面試官自身與這種不良傾向作斗爭外,還可以通過設置多位不同來源的面試官來避免思考角度的單一性。很多企業(yè)在校園招聘時在每組設置3名面試官:一名業(yè)務部門主管,一名業(yè)務部門技術專家,還有一名來自企業(yè)人力資源部門,從而降低個人偏見對招聘面試的影響。對于面試官來說,結構化的提問、詳細的記錄都可以減少個人偏見對面試的影響。
只重形式,不重內容
“尊敬的考官,我的回答分三大點、六小點……”面試官對這種看上去條理清晰、結構嚴謹?shù)幕卮鸱浅!案忻啊?,不少面試官?jù)此打出高分。成熟的面試官不應受到答案外在表現(xiàn)形式的局限,而應努力深究各項答案內容之間是否存在內在聯(lián)系,是否存在邏輯性,并以此作為評分參考。
總之,作為面試官,要避免“錯把馮京當馬涼”,必須繞開上述誤區(qū),最大限度地做到客觀公正,如此才能確保面試成功。
責編/張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