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
靈石自隋開皇十年(590年)置縣,至今已有1425年的歷史。靈石,這顆鑲嵌在三晉腹地的璀璨明珠,吸吮著母親河——汾河的乳汁,從歷史走來,又蘊藏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儲載了豐富的礦藏和繁多的物產(chǎn),哺育了勤勞的人民和杰出的人才……可謂物華天寶、地靈人杰。
區(qū)位·沿革
靈石縣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市西南端。新石器時代,靈石屬·W·部族方國的區(qū)域,商代及西周時期屬并州領(lǐng)地,春秋時期歸晉國,戰(zhàn)國初期隸屬趙國,后因置平周縣改屬魏國,秦以后一直為介休轄地,先屬太原郡,后屬西河郡。直至隋開皇十年割平昌縣西南地置縣至今。此后至中華民國建立前的1321年間,或?qū)倩糁?,或歸汾州。中華民國時期先為山西省直轄縣,后歸河?xùn)|道隸屬,復(fù)為省直轄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歸屬榆次專署、晉中專區(qū)、晉中市至今,其間(1958—1961)曾劃歸介休縣。
靈石縣區(qū)位特殊,地勢險要,自古即為“秦晉要道、川峽通衢”,更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年大禹治水“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的“靈石口”,只有百十多米寬,同蒲鐵路、大運公路及汾河都要從這狹窄的“靈石口”通過,故不得不穿洞的穿洞,傍山的傍山,汾河河床也被擠得十分狹窄。北起冷泉關(guān),南至陰地關(guān)的峽谷,《水經(jīng)注》稱之為“冠爵津”,史稱“雀鼠谷”,地理學(xué)上稱“靈石峽”,這里真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歷史上,李世民屯兵、隋文帝北巡、慈禧光緒西逃、八路軍北上、解放軍南下,均路經(jīng)靈石這個必由之地。
歷史·文化
靈石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一萬年以前,就有先民在靈石地域勞作、繁衍、生息,到新石器時代,已有了族徽為·W·的部族在這塊沃土上耕耘、狩獵。1974年在旌介村西堡一帶發(fā)現(xiàn)石制工具、陶制器皿。1984年又在蕩蕩嶺發(fā)現(xiàn)石斧與陶器殘片,為仰韶文化遺址。1985年發(fā)掘的位于靜升河上游、綿山腳下的商代晚期墓葬,有青銅器、玉器等,遺址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5月發(fā)掘的逍遙遺址,為仰韶文化義井類型,出土標本近百件、器物百余件,主要有石器、陶器、蚌器、骨角器等,此遺址對上古文化及其交流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史前文化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在靈石留下了許多美好神奇的傳說。相傳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最后剩下一塊黑色的煉石,將它扔到晉陽湖里,這塊煉石就是“靈石”;“靈石”在晉陽湖底一睡就是好幾千年,直至隋開皇十年才被掘出,重見天日。傳說大禹治水接受了父親鯀的教訓(xùn),改堵?lián)鯙槭鑼?dǎo),因此“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使晉中盆地成為地肥水美、五谷飄香的米糧倉。同時為靈石留下了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地名:禹門(后改為夏門)、王禹、龍虎原、禹溝、望川原、壇鎮(zhèn)、靈石口等,因大禹治水靈石還修建了兩座禹王廟。
在縣城東南方向30公里的石膏山腳下的西許村中,有一棵植自周初的古槐,胸圍2.2米,高8.5米,至今枝繁葉茂,生機盎然,樹齡應(yīng)該是3000年以上了。
春秋中期,隨從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的介之推,在靈石留下了“火燒神林”、“忠孝千秋”、“寒食禁火”等故事和風(fēng)俗,至今,在綿山腳下還有介之推的祠廟——介廟,介之推的墳?!槟?,還有為旌表介之推而取名的“旌介村”??鬃拥茏幼酉脑谖骱涌ぃS河、洛水間)講學(xué),至今,靈石峪口村還有子夏廟和子夏講學(xué)遺址。
西漢初年,三杰之一的韓信在長樂宮被呂后處死,其首級被送往北方以秉報漢高祖,在靈石高壁嶺遇到了平息陳豨叛亂凱旋的漢高祖,當即將韓信首級埋在高壁嶺,是后,該嶺更名為韓信嶺,至今墳冢、“漢淮陰侯墓”墓碑尚存,祠廟遺址依稀可辨。
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的石佛寺,存有精美的石雕佛像藝術(shù)品。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于開皇十年北巡晉陽,至雀鼠谷時,官車難行,便下令傍汾開道,結(jié)果獲一巨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似鐵非鐵,似石非石,文帝以為祥瑞,遂割平昌縣西南地置縣,取名為“靈石”?!办`石”這塊國內(nèi)第二大鐵隕石,重6.8噸,含鐵量為96.1%,其余為鎳、錳、鈦、鋅等,含量均不達1%,隋大業(yè)十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率兵三萬,分三路揮師南下,于同年7月至靈石縣,營于賈胡堡,曾在高壁店、仁義鎮(zhèn)、千里徑一帶,大敗隋將宋老生,斬宋老生于霍邑,爾后取平陽,克絳州,西渡龍門,入據(jù)長安,滅隋建唐稱帝。秦王李世民曾屯兵禹門之山巔,于唐武德三年(620年)一日八戰(zhàn),大破劉武周、宋金剛軍,俘、斬數(shù)萬人;獲輜重千余輛,故今有地名“秦王嶺”。
唐玄宗李隆基與張說(中書令、尚書左丞相)、張九齡(右拾遺、左補闕)、宋璟(宰相)、蘇颋(禮部尚書)諸臣等于開元十一年(723年)出巡山西,路經(jīng)靈石雀鼠谷,寫下了12首五言詩句;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夜宿靈石冷泉驛時,寫下了五律《寒食行次冷泉驛》的優(yōu)美詩篇。唐代留給靈石的古建筑物有資壽寺、道美通濟橋(唐朝中葉,至今1300余年,歷盡洪水急流,仍安然無恙)。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李武功領(lǐng)導(dǎo)的義軍部將李實組織義軍數(shù)千人,在高壁店大破金兵營寨,保衛(wèi)鄉(xiāng)民,榮立軍功,“因升為九品成忠郎”;1996年在綿山石洞中獲一銅罐,內(nèi)裝抗金文獻,清晰地記載了此事。
元代為靈石留下了一大批輝煌的建筑遺產(chǎn),如資壽寺(泰定三年·1326年重建)、晉祠(至正三年·1338年)、后土廟(大德八年·1304年7月重建)、靜升文廟,這些均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永樂年間,河南、山西巡撫于謙在靈石留下了一首七律《過韓侯嶺》的名篇;明末清初著名學(xué)者傅山六到靈石,曾在靈石兩渡為何家講學(xué),并游歷了靈石的石膏山、介廟,走遍了靈石的大村名鎮(zhèn),為靈石留下了許多墨寶和詩篇,如資壽寺、天竺寺的題匾“山林埜趣”、介廟碑刻“承顏堂”、題為“題介子祠”的七律詩及贊美靜升村的名句“一徑抵幽山,居然城市間”等,還有散存在民間的字畫等墨寶。
清初,靈石四大家族逐漸形成,即兩渡何家、靜升王家、夏門梁家、蒜峪陳家。何家以“詩禮”傳家,從乾隆二十五年 (1706年)到光緒六年(1880年),其間,短短120年,就有15名讀書人高中進士,太學(xué)生、舉人更不計其數(shù)。何思鈞祖孫三代共8人,7人進士、1人為太學(xué)生,其子元瑯、道生為同科進士,其孫耿繩、熙績亦同為進士,其另外兩孫榮緒、炳彝為連科進士,被譽為“兄弟同榜”、“父子翰林”,因此,靈石有“無何不開科”的說法。靜升王家因商發(fā)跡,捐官晉爵,成為靈石富豪,于是在靜升村大興土木,先后修起15萬平方米的住宅、祭祖建筑群,僅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的面積就有4.5萬平方米,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有高家崖、紅門堡、崇寧堡、孝義祠等。上世紀末,靈石縣人民政府全面修復(fù)王家大院,開辟旅游景點,對游人開放。夏門梁家世代為官,清初所建的雄偉壯觀的“百尺樓”至今屹立在汾河岸邊。其家庭素有“鴻儒碩彥相追隨,無人不解少陵詩”之譽。蒜峪陳家為官宦人家,鼎盛時期的思賢、企賢、仰賢及其十個兒子個個為官,顯赫一時,所修十宅,至今尚存。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秋,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避亂西安時,曾途經(jīng)靈石靜升,并在靜升王家大院下榻,至今慈禧下榻用過的雕花木床依然保存在王家大院。1936年春,紅軍東征抵雙池(今歸劃交口縣)。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在靈石與敵作戰(zhàn),隨后毛澤東率東征紅軍總部機關(guān)抵西莊村(今歸劃交口縣)。次年,賀龍率120師北上抗日、朱德率十八集團軍總部北上,均路經(jīng)靈石,朱德還在火車站發(fā)表演講。
截至2014年末,靈石縣共有全國歷史名鎮(zhèn)1個:靜升;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夏門、冷泉;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個:董家?guī)X、王禹。
文物·名勝
靈石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僅列入縣級以上重點保護單位的就有54處,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6處:旌介遺址、資壽寺、王家大院、后土廟、晉祠、靜升文廟;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1處:石膏山森林公園;市級重點保護單位5處:靈石碑廊、天竺寺、王家祠堂、靜升文峰塔、何家祠堂;縣級重點保護單位41處,有韓信墓、介廟、周槐、百尺樓、石佛寺、紅廟、廣禪侯寺等。
商代古墓,1985年1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靈石縣文化局聯(lián)合發(fā)掘,為商代晚期墓葬,墓址在綿山腳下的旌介村東;出土青銅器、玉器、石器、骨器等百余件,據(jù)考證,為·W·部族方國君主和衛(wèi)士墓。
王家大院,位于綿山西麓、東夏路旁、京昆高速出口處、靜升河畔,距縣城12公里,建在靜升村腹部。為清代靈石四大家族之一——靜升王氏住宅群,總面積15萬平方米。王家大院具有建筑規(guī)模宏大、南北風(fēng)格融合、裝飾藝術(shù)精湛、功能設(shè)施齊全的特點,被專家學(xué)者譽為“華夏民居瑰寶”。
資壽寺,位于距縣城10公里處的蘇溪村,該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宋、元、明、清均有修葺。寺院規(guī)模宏敞,建筑雄偉,彩塑十八羅漢體態(tài)優(yōu)美,神情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為我國現(xiàn)存明代彩塑的珍品。大雄寶殿、藥師殿壁畫的構(gòu)圖豪灑,著色渾厚,工筆重彩,獨具匠心,為我國不可多得的明代壁畫精品。藥師殿藻井的構(gòu)建藝術(shù)精巧,獨樹一幟,彩繪斗拱,盤旋而上,層次分明,渾然一體,在我國的北方寺院中是不多見的。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資壽寺都要舉辦盛大的盂蘭廟會,廟會這天,要舉行“早禱亡靈,晚送瘟神”的活動,僧俗可達千人。
石膏山森林公園,被譽為“高原翡翠”、“天然氧吧”。位于縣城東南40公里處,最高海拔2532米,石膏山為太岳山系,與綿山、靈空山鼎足而立。石膏山雄渾巍峨,氣勢磅礴,人文景觀與自然風(fēng)光相映生輝,植被垂直變化明顯,具有豐富而分明的植物帶和林木花卉資源,是一座天然的森林公園。人文景觀有鐘泉澄澈、天竺古剎、梵音洞天、云路橫空、天門壯觀、羅頂松濤、養(yǎng)性茅庵等10余處。
紅崖大峽谷,為太岳山峽谷之一,位于綿山、石膏山之間。谷內(nèi)林木郁蔥,流水潺潺,山青水秀,空氣清新,環(huán)境優(yōu)美,天然純樸,游客到此,春可賞花,夏能避暑,秋宜觀景,冬則滑雪,一年四季其樂無窮。
靜升文廟,位于靜升村中、王家大院腳下,建于元代至順三年(1332年)至至元二年(1336年),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為國內(nèi)少有的一處村建文廟。廟前有一座雙面鏤空石雕照壁,內(nèi)容為“鯉魚躍龍門”,是國內(nèi)較早的以龍為題材的照壁;比大同九龍壁(明洪武二十五年,1368年)和北京北海九龍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還要分別早36年和420年。廟內(nèi)古柏參天,石碑叢立。左邊有魁星樓,高20米,氣勢雄偉,飛檐凌空。
晉祠,是太原晉祠之外的又一座晉祠,座落在縣城東15公里處的馬和村北,建于元至正三年(1338年),明嘉靖、隆慶、萬歷年間均有補修。正殿為“昭濟圣母殿”,建筑面積132平方米,斗拱疊起,風(fēng)格豪放,南有獻殿、戲臺,戲臺兩側(cè)配有鐘、鼓樓,東、西各有配殿7間與15間。
后土廟,在靜升村西南,占地1088平方米,始建年代無考,重修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現(xiàn)存建筑有正殿、獻殿,獻殿內(nèi)大柱高3.5米,周長30厘米。構(gòu)造精巧,氣勢雄渾?,F(xiàn)存明、清石碑數(shù)通。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八,這里有盛大的后土廟會。
精英·人物
靈石縣向以“地靈人杰”著稱,楚圖南先生曾題詞云:“天破石可補,人杰地自靈”。在靈石置縣后的1400多年的漫漫歲月里,有過無數(shù)杰出人物:
春秋時期以“忠孝千秋”名垂青史的介之推(?—前636),春秋晉國(今山西介休)人,獻公時為晉國大夫?!绑P姬之亂”后,隨重耳出亡19年,歷盡艱辛。重耳極度饑餓時,毅然“割股奉君”,后重耳為旌表介之推,將其故里更名為“旌介村”(今靈石縣靜升鎮(zhèn))。同時規(guī)定每年這天不得用火,皆作寒食。從此始有寒食、清明之俗。介之推由此成為“忠孝千秋”之典范,同屈原齊名(有“南屈原、北介子”之說)。宋代有督理江南、為民請命、江南農(nóng)民普遍感戴的師范。有誓死抗金、不屈不撓、被朝廷封為“成忠郎”的李武功、李實。清代有秉公執(zhí)法、不畏權(quán)勢、嚴懲貪官惡棍的京畿道監(jiān)察御史梁中靖(1765—1833),清霍州靈石縣夏門村(今晉中市靈石縣夏門村)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出任浙江道、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后任京畿道御史,任職期間夙夜孜孜、嘔心瀝血、光明磊落、辦案公正,后受到朝廷嘉獎,提升為太仆寺正卿。山西省提出的13位廉吏中梁中靖就名列其中。此外還有名動京師、學(xué)貫中西的楊尚文、楊昉父子;有重價購書、藏書8萬卷的“萬卷精華樓”主人耿文光(1830—約1908),清霍州靈石縣蘇溪村(今靈石縣蘇溪村)人,清代著名的藏書家、目錄學(xué)家。
近代有黃埔軍校第四期學(xué)員、靈石最早的中共黨員牛萬全,有山西最早的同盟會員、北伐戰(zhàn)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高等顧問的何澄,有留學(xué)英倫敦大學(xué)皇家礦業(yè)學(xué)院、以科學(xué)興晉、實業(yè)救國的耿步蟾,有中共七大、八大代表、曾任山東、甘肅省委書記的裴孟飛,有領(lǐng)導(dǎo)決死縱隊英勇抗日、轉(zhuǎn)戰(zhàn)三晉大地的張文昂,有參加“一二九”運動、英勇獻身的愛國學(xué)生郭清,有以自己的英名命名靈石村名的抗日英雄裴金旺、吳來全,有被日軍稱為“王老虎”的抗日英雄王虎安,有被譽為“狼牙山壯士”的抗敵英雄張維新、楊兆書、宋子青、劉星等。
現(xiàn)代有法學(xué)泰斗張友漁、張彝鼎兄弟。張友漁(1899—1992),靈石縣城內(nèi)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活動家、著名法學(xué)家、新聞學(xué)家及國際問題專家。他曾主持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為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sh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有被譽為“中國居里夫人”的核物理學(xué)家何澤慧、著名固體物理研究專家何怡貞、著名植物研究學(xué)者何澤瑛姐妹,有著名版畫家、被授予“人民藝術(shù)家”光榮稱號的力群,他的作品先后在許多國家展覽并收藏。有著名版畫家、被授予“中國新興版畫杰出貢獻獎”的牛文,有著名作家、被授予“人民作家”光榮稱號的胡正,有譽滿三晉、益遍神州的著名女種子專家陳玉香……
數(shù)千年前,我們的先民就在靈石地域繁衍、生息,積淀了厚重的仰韶文化。之后,北方的游牧文化和河?xùn)|的農(nóng)耕文化在這塊熱土上交融,促成了民族大融合。置縣后的1400多年,靈石縣域積累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加之得天獨厚的秀美的自然風(fēng)光,形成了靈石縣獨樹一幟的人文、自然景觀,成為三晉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