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時,一個朋友很喜歡陳綺貞。那時豆瓣還沒有開FM,在豆瓣上討論音樂是一件別扭的事,要么開貼“我唱歌給你聽”,用自己的聲音去打擾別人的生活,要么就只能靠兩手打字畫餅充饑地強行辯論了。
豆瓣上最火的就是陳綺貞。那個朋友問我“你知道陳綺貞不”,我說不就是流行的非主流么,太多人以喜歡這類東西為傲,其實說白了就是某種好東西,因為挺好而不至于被埋沒,卻又沒有好到完全流行。好得很尷尬。我一直認為,陳綺貞就是那樣的,講一些輕度勵志的話,哼一些自由獨立的曲,既不是時代曲,也不是墓志銘,反正就是輕舞曼紗、欲拒還迎。
然而,看完《不在他方》(英文書名叫做“Placeless Place”),我突然覺得,所謂靜水流深,陳綺貞代表的情感偶爾也是很強烈的。就像書中的訪談錄里,記者問她的“悲”,她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會有很強烈的情緒,而她總是用一種超然的態(tài)度去處理了這種情緒,而不至于讓自己走進一個死胡同。每完成一個創(chuàng)作,陳綺貞和很多作家一樣都會陷入一種空洞,對于被那么多信眾期待著的她而言,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堵圍墻,也許只有撞得頭破血流,才能翻越過去。
除了偶爾的強烈負面情感,《不在他方》的更多內(nèi)容其實是在體現(xiàn)陳綺貞對生活的熱愛。人如其歌,她愛好去各地旅行,總是盡可能地了解風土人情,嘗試新鮮的事物。對于家鄉(xiāng),她也有著獨一無二的真摯情感,尤其是對臺北早餐店的深刻觀察,令人嘆服。
在書中,陳綺貞也提到了一些藝術(shù)家朋友。他們往往多才多藝,在幾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方向上都有收獲。其實陳綺貞自己就是這方面的杰出代表:作詞、作曲、編曲、演奏,她還嘗試攝影、寫作。
不知道多年過去,陳綺貞有沒有變成真正的流行,但至少從書中看到,她從沒有停止自己的體悟的累積。我那位喜歡陳綺貞的舊友好久也沒有聯(lián)系了,但是看著陳綺貞的一些生活態(tài)度慢慢被別人奉為圭臬,那些詩和遠方的叨念,或許并沒有我當時評價的那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