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翰
最近故宮的《石渠寶笈》特展在國內(nèi)外文化界引起轟動,下令編撰這書、收集整理皇室收藏的乾隆皇帝當然也是在各種媒體上露臉不少,如果乾隆活著,對“上頭條”估計不會拒絕,但一定故作不在乎,說自己是為了列祖列宗、天下百姓等等更偉大的原因才勉為其難的。
在古代中國,不想當收藏家的皇帝很少見,因為在那個位置上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和財富,很容易積聚起龐大的收藏。從漢武帝、唐太宗、宋徽宗到乾隆皇帝,更是其中知名的收藏家。但要是說占用欲、表現(xiàn)欲,則以乾隆皇帝最為突出,他是中國寫了最多詩歌的皇帝,近四萬首;是中國最愛題詞的皇帝,巡幸南北各地都可以看到他的墨寶;也是中國收藏文物最多的皇帝,見《石渠寶笈》、《四庫全書》等等大型文化工程。
清初順治、康熙還有賞賜內(nèi)府收藏的書畫給臣子的事例,但到了乾隆皇帝登基以后就少了,反過來有使盡各種手段把宋犖、馮銓、孫承澤、梁清標、張先山等清初大收藏家的作品弄到皇宮中。有時候還下圣旨讓人“獻納”——比如蘇州古董商歸希之、鹽商江孟明、陳以謂等人的收藏就是這么進入內(nèi)府的,你說,要是皇帝給你下圣旨讓你進獻藏品,誰有膽子不給?
還有一些故宮藏品來自抄家。這是清代皇帝的慣例,康熙時代就以罰沒方式收繳索額圖、明珠藏品入宮,雍正皇帝當年抄年羹堯的家也得到大批珍貴書畫。雍正為人刻薄寡恩,把政敵頻頻抄家,乃至當時就有“抄家湖”的名聲。
乾隆皇帝剛上臺的時候一改雍正的嚴苛政策,表示要“剛柔相濟”,但是執(zhí)政后一方面確實有所作為、四面出擊,一展政治、軍事、文化壯志;另一方面也不時露出好強而刻薄、貪占的性格,為了大小事務屢興大獄,抄沒大臣貨產(chǎn),尤其是對抄查書畫甚為關心,如把浙江巡撫王亶望——這確實是個貪官——抄家后仔細看了王亶望解京書畫名錄,乾隆帝諭曰:“王亶望平日收藏古玩字畫最為留心,其從前呈進各件未經(jīng)賞收者尚較他人為優(yōu),乃昨歲查抄王亶望家產(chǎn)內(nèi),多系不堪入目之物。”皇帝發(fā)現(xiàn)此前屬意但退回的貢品不在其中,舉出“從前查抄高樸家產(chǎn)內(nèi),有王亶望所刻米帖墨榻一種,內(nèi)廷諸臣皆所共見,此種墨榻必有石刻存留,或在任所,或在本籍,乃節(jié)次解到及發(fā)交崇文門物件并無此項,其私行藏匿顯而易見”。于是命大臣阿桂等嚴查,結果發(fā)現(xiàn)閩浙都督兼浙江巡撫陳輝祖抄查王亶望時抽換過所收繳之字畫,其中不乏精品,另外還侵吞了其他一些貴重寶物,陳輝祖也因此入獄。
另一查抄云南布政使錢度后,將共計108件包含了米芾、劉松年、趙孟頫、王蒙、文徵明、唐寅等諸多名家的書畫歸入內(nèi)府。查抄的所有物品均開具清單,皇帝看不上的則同其他物品“估值變價,銀交內(nèi)務府廣處司”。
皇家書目《天祿琳瑯》中著錄有曾經(jīng)納蘭揆敘謙牧堂收藏的古籍98部,占到《天祿琳瑯》書目后編的六分之一。這些藏品本是康熙朝權臣納蘭明珠的次子納蘭揆敘的收藏,他曾任工部侍郎,潛心治學,藏書“為滿洲世家之冠”,家族傳承至三世孫納蘭承安。后者和珅要他家的房產(chǎn)和藏品不果,就在乾隆面前構陷他,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皇帝下旨把承安革職抄家,揆敘傳下的古籍書畫等全部被查抄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