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勝勇
對抗博科圣地的民兵組織。
2015年初,即尼日利亞大選約5周前,非洲激進組織“博科圣地”在多國部隊棄營逃走后,血洗了尼日利亞東北部臨近乍得湖的小鎮(zhèn)巴加(Baga)及其周邊村鎮(zhèn)。衛(wèi)星對比圖顯示,燒殺之后大片居民樓、醫(yī)院和校舍消失。目前,外界報道的平民死亡人數不一,多則逾2000,少則上百。
自博科圣地在2010年初成為尼國內安全的頭號敵人以來,關于該組織的很多信息一直混亂。其興起和激進的原因,其組織結構與成員規(guī)模如何,它是否與索馬里青年黨、北非的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AQIM)有關聯(lián),都還有待厘清。
博科圣地組織更愿意使用他們的阿拉伯名,意即“人民致力傳播先知的教導及圣戰(zhàn)”。豪薩語名稱為Boko Haram,即“博科圣地”,被普遍譯為“西方教育是褻瀆”或“西方教育是罪惡”。除了將該組織叫作“博科圣地”外,博爾諾州首府邁杜古里的當地人,還使用“塔利班”等名稱,盡管沒有證據顯示它與阿富汗塔利班有關聯(lián)。還有觀察家認為,該組織沒有自己特定的名稱。
雖然博科圣地運動及其叛亂活動成為國際熱點,但外界對其發(fā)起人穆罕默德·優(yōu)素福還所知不多。有限的資料表明,優(yōu)素福1970年出生在尼北部的約貝州,有4個妻子和12個孩子。他很早就從中學輟學,改上了北尼日利亞地區(qū)和周邊鄰國的宗教學校,并在乍得和尼日爾共和國接受了研究古蘭經的教育。
優(yōu)素福成年后,加入已故伊斯蘭運動領導人亞伯拉罕·艾爾扎卡茲的陣營。當他意識到這是一個什葉派組織,因而在以遜尼派為主的尼日利亞穆斯林中缺乏影響力后,就改投博爾諾州的一個穆斯林團體;但由于不滿這一團體的繁瑣古怪宗教禮儀,他又去了另一個組織希吉拉青年黨。在這個新組織里,他的影響力和聲譽不斷增長。掌控該組織后,優(yōu)素福逐步改變該組織的教義,以煽動性演講譴責西方教育和文明。
尼日利亞1999年結束軍管,恢復民選,但貧窮和治理不善,讓優(yōu)素福鉆了空子。2002年,博科圣地正式成立,其主要成員來自占全國人口不到4%的卡努里族。為了提升該組織的形象,優(yōu)素福建立了多座清真寺和學校,許多來自本國貧困家庭和周邊國家的青年慕名前來。
普遍認為,2009年前博科圣地尚不能算恐怖組織,其主要號召信徒出擊政府機關和軍警,后由于政府的無差別鎮(zhèn)壓,該組織走向激進。
對于政府決定取締該組織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一個說法是政府風聞該組織正在迅速武裝自己,害怕該組織坐大,便采取措施削弱其實力。另一個說法是,國內一些政客使用該組織的成員充當私人武裝,當該組織坐大后,他們開始害怕,遂請政府來清剿。
在2009年那次鎮(zhèn)壓行動中,約800人死亡,絕大部分是該組織成員,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優(yōu)素福在被警方拘押期間也遭殺害。為了報復政府,博科圣地于2010年1月攻擊了邁杜古里的一處收容所,導致4人死亡。自那以后,針對平民甚至外國人的恐怖活動時斷時續(xù),規(guī)模總體上在擴大。相應地,政府也加強了軍事行動,逮捕了它的一些領導人。
關于博科圣地是否與“基地”和其他國際恐怖組織有關聯(lián)也莫衷一是。雖然尼日利亞政府認為兩者之間有關聯(lián),而且該組織的活動方法、襲擊手段都類似“基地”組織,但目前還缺少直接證據證明兩者的關聯(lián)。
尼日利亞政府之所以公開指出博科圣地有這樣一個國際恐怖主義背景,有其微妙的算計:首先,這樣更容易吸引國際社會同情和要求歐美國家援助,特別是美國自“9·11”以來對據傳與“基地”有關聯(lián)的任何組織都特別緊張。其次,將博科圣地與“基地”掛鉤,更容易為政府的行動及效果提供合理化依據。畢竟,如果美國和歐洲國家一直無法打敗“基地”組織,本國的老百姓就更不會把尼日利亞政府看作軟弱無能。第三,通過宣揚博科圣地與“基地”有聯(lián)系,政府可能用美國將參與圍剿來嚇唬該組織,并迫使它回到談判桌。
吊詭的是,如果美國公開參與打擊博科圣地,可能激發(fā)反美勢力在全球范圍內蔓延,甚至尼國內的伊斯蘭教派也會群情洶洶;一旦曾引爆血腥內戰(zhàn)的民族主義復燃,尼國內原本反對該組織的民眾或會倒向博科圣地一邊。2011年,該組織對首都阿布賈的聯(lián)合國辦公室的攻擊,以及用炸彈襲擊基督徒聚集的教堂,即旨在挑起國際爭端或引發(fā)國內宗派沖突,來為自身招募新人做宣傳。
“歐盟外長”莫蓋里尼近日指出,自2009年以來,被博科圣地屠殺的尼日利亞平民數已經達到1.3萬,其中一半以上死于2014年。作為新晉的“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尼日利亞軍力不弱,何以對博科圣地屢剿不滅?
喬納森總統(tǒng)2012年宣布議會、政府和法院都有博科圣地的支持者,但一直不敢公開懲罰與博科圣地有牽連的政府精英。
原因自然很多,政府官員腐敗、軍隊士氣低落、博科圣地利用四國(尼日利亞、喀麥隆、乍得、尼日爾)界湖乍得湖“打游擊”,從撒哈拉沙漠另一邊的利比亞購進精良武器,等等。值得指出的是,尼日利亞情報機構效率低下,對于僅有十多年歷史的博科圣地,政府掌握的相關情報不充分,甚至在該組織創(chuàng)始人被逮捕后,政府仍未確認它的組織結構。
2012年1月,曾經被認為在2009年政府鎮(zhèn)壓中死亡的優(yōu)素福的副手阿布巴卡爾·謝考在YouTube視頻中出現(xiàn),自命為博科圣地新的領導人。但2013年3月尼總統(tǒng)古德勒克·喬納森在訪問博科圣地的大本營博爾諾州時,仍然將該組織歸為裝神弄神的組織;政府對誰真正代表博科圣地仍然一頭霧水,2014年下半年擊斃謝考冒充者后,再度誤以為謝考2013年即已死亡,甚至與一個自稱代表博科圣地的小頭目進行了有關?;?、釋放被綁架女生的所謂談判。
作為南部基督徒出身的總統(tǒng),喬納森對藏身北部穆斯林中的博科圣地“投鼠忌器”,欠缺政治解決該問題的勇氣。喬納森總統(tǒng)2012年宣布議會、政府和法院都有博科圣地的支持者,但一直不敢公開懲罰與博科圣地有牽連的政府精英。政府的反恐活動同樣因為擔心造成人道主義災難而躑躅不前。2013年大赦國際(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人權組織)的報告就嚴厲批評尼政府軍的濫殺、非法拘禁和酷刑。由于尼政府自身態(tài)度不夠堅定,遲至2014年2月,美國才將博科圣地列入恐怖組織名單。
喬納森政府之前一直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對付博科圣地,同時爭取北部地區(qū)民眾的協(xié)助,但收效甚微。北部地區(qū)的穆斯林普遍反感基督徒占多數的南部省份攫取國家的經濟和政治權益。而當西非國家敦促尼日利亞采取“尼日爾河三角洲模式”大赦博科圣地成員時,南部部族和基督教人群發(fā)起簽名,堅決反對大赦。喬納森一度接受大赦的方案,但博科圣地卻不買賬,在過去一年里先是綁架200多名女生鬧得舉世皆知,后又在東北部多地攻城拔營、燒殺擄掠,迫使喬納森在新年賀詞中發(fā)誓消滅這一恐怖組織。
眼下,2月14日總統(tǒng)大選是尼日利亞最大的政治。1月6~7日巴加大屠殺之際,喬納森正在舊都拉各斯啟動競選。他的勁敵是前軍政府領導人、改投反對黨的前執(zhí)政黨內北方派大佬布哈里。早前,尼北方6個州的州長宣布退出執(zhí)政黨、加入反對黨,對喬納森造成不小的連任壓力。尼憲法規(guī)定,總統(tǒng)候選人須在全國36州中的24州里獲至少25%的選票才有資格當選。為此,喬納森1月15日突訪博爾諾州等地,號召東北部民眾參與大選投票。
問題是,要在博科圣地威脅下催票,安全措施必須跟上。鑒于尼國內民族、宗教、朝野間矛盾重重,要使全國上下就“剿滅博科圣地”目標達成諒解已屬不易,想在可能導致政權更迭的大選前夕鐵腕反恐,就更是“不可能的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