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ids
2015年整個春運期間,全國50個機場及近500個火車站滾動播放著同一個公益廣告:劉德華一身黑色正裝,在畫面中提醒父母,“時刻握緊孩子的小手,你才是他最貼心的保護?!?/p>
其實這提醒不應該僅僅在機場和車站。根據(jù)百度經(jīng)驗顯示,春節(jié)期間兒童最容易走失的場合有5個之多,除了“機場、車站”,還有“商場、超市、農(nóng)貿(mào)市場”“中小型活動現(xiàn)場”“游樂場”以及“去農(nóng)村喝喜酒”等場合。
人多的地方,孩子本來就容易因人流阻隔而脫離父母視線,從而走散、走丟;到了春節(jié),隨著人流的擁擠,危險系數(shù)進一步加大。有時不過少看一眼,從此竟致骨肉分離。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如劉德華所警示那樣——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事先要跟他們商定好的“安全距離”各有不同。
在人多的地方,小小孩的“安全距離”就是“和爸媽拉著手”;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安全距離”則是“你看得到我,我看得到你”;
再大一點的孩子,“安全距離”可以是“一定要回到剛分開的地方”。
在任何一次出行、游園之前,都要與孩子商定好這一規(guī)矩;如果孩子破戒,就毫不猶豫地懲罰,讓他明白這種做法非常重要,不得違背。
如果孩子一下子看不到爸媽,人又很多,應該怎么辦?
告訴孩子,站在原地不要動,呼喊爸媽的全名,而不是呼喊“爸爸媽媽”,這樣能幫助父母更快找到孩子所在的位置。
貼士:人特別多、流動性特別大的地方,比如地鐵站,則不建議讓孩子在原地等,因為人潮往來不定,很可能裹挾著孩子離開所謂的原地。此時不如到地鐵站一頭的小亭子找到穿制服的人(工作人員),向其求援。
如果在游樂場、商場、圖書館等和父母走丟,也可以立刻向工作人員或穿制服的人求助;
如果在沙灘這樣的公共區(qū)域走丟,可以向“媽媽們”求助,帶著孩子和大包小包的媽媽們往往是可信的。
帶孩子去商場、圖書館等地方的時候,不妨經(jīng)常和孩子玩這樣的“安全游戲”,無須真的上前求助,只要孩子指指看哪些人是“可信的求助者”,看他指的對不對。
大部分孩子在看不到爸媽之后,都會驚慌失措;除了哭,根本說不清楚發(fā)生了什么。所以,在家要有預案,要告訴孩子:如果看不到爸媽,向“可信的求助者”尋求幫助時,一定要說清楚一句話:“我和爸媽走丟了?!?/p>
如果帶孩子去國外,也一樣要學會一句英文:“I am lost.”
國外有很多媽媽非常有“預警”意識。我在迪士尼門口見過一個媽媽,她用一種特殊的筆,在每個孩子的手臂上都寫上自己的手機號碼,那個顏色就好像文身一樣,應該不容易擦掉。我還在某個night tour里見到一個媽媽,買了幾根很廉價但是很閃的熒光項鏈給孩子。她一邊夸張地說“噢,你們戴起來美爆了”,一邊和我們解釋“這樣我可以清楚地看到黑夜中的他們”。
可操作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可以把酒店的地址、父母的名字和電話、家庭住址、緊急聯(lián)絡人等都寫在卡片上,放在孩子的書包或者口袋里。再大些的孩子,則要教他記父母的全名、背手機號碼等家庭信息。
貼士:安裝防丟器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當小孩子走出了設(shè)定的防丟范圍,報警器就會震動,并且發(fā)出報警信息。
目前市場上比較主流的產(chǎn)品有定位手表、親子環(huán)、定位手機、定位鞋和防丟失繩等。
“我穿了什么?”
想象一下,一個好心人想幫你的寶貝找到你,可他從前根本不認識你,無法在人群中一眼找到你,那可怎么辦?
所以,出發(fā)去人多的地方之前,花一分鐘和孩子玩一個“我穿了什么”的游戲:你說“寶貝穿了紅色毛衣和牛仔褲”,然后讓寶貝說出你穿了什么。
萬一走丟了,孩子可以很清楚地說出爸媽的穿著,這可以有效幫助別人找到人群中的你。
●在人員密集的商場和市場,大人專心挑選東西,孩子被其他商品吸引,一步一步離開了大人的視線范圍;
●在人多擁擠的場所,孩子和大人被洶涌的人潮給沖散了;
●家長去排隊辦理相關(guān)業(yè)務,讓孩子在某個地方站著,孩子等得不耐煩之后,擅自走開了;
●在游樂園等場所,家長讓孩子玩某個項目,以為孩子會玩到一定的時間,所以自己先離開一會兒處理事情,準備回頭再接孩子。誰知孩子提前結(jié)束了游玩,看不見家長,就擅自跑去尋找,結(jié)果人找人,越發(fā)找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