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臺灣作家唐諾喜歡稱自己為“知識的轉述者”,這本《重讀》,重讀了包括海明威、康拉德、博爾赫斯、納博科夫等14位作家和約翰·密爾、以賽亞·伯林兩位自由主義思想家,是轉述,又大于轉述。如同梁文道評價唐諾的另一本書《盡頭》:“推理、思考、聯(lián)想太豐富、太綿密。你好好地把這本書讀完,我覺得你會學到非常多的如何仔細地有耐性地、別出心裁地去閱讀文學的方法?!?/p>
讀書貴精不貴多,這是重讀的最大意義。博爾赫斯就反復說過:“我一生中讀的書不很多,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讀?!逼浯问翘浦Z所說的:“美麗的東西沒理由死在我們這一代人,這是犯罪行為?!?/p>
有關自由,這個人類最必要但也可能最麻煩滑溜的話題,我想,我們先來看它兩個不大一樣的面貌:
一是原則性的、本質性的。通常我們在未有任何理論或證據(jù)支持之前,很容易先經(jīng)由某種直觀察覺到,它似乎在我們?nèi)说纳闪⒛且豢叹屯瑫r存在,是生命的最根本屬性之一,就像一只飛鳥、一條游魚、一頭非洲草原上覓食游蕩的獵豹,你說它們隸屬誰?它們當然是自由的。事實上不自由那還能怎樣?不必通過人類學、歷史學云云的細究,甚至不必仰賴什么考古證據(jù),這我們稱之為自明的,是生命最素樸意義之下的生而自由。盧梭便是直通通把它當一切前提講出來的人,不只盧梭,事實上在近代自由主義的早期論述中,它都成為最重要也最有效(因為每一名聽者都可分享這個直觀)的論證,讓自由成為人堂堂皇皇的天賦權利,超越了每一種世俗的權勢,不論他是國王、是教士僧侶,甚至是美國這樣第一個現(xiàn)代民主共和國家。自由,直接來自高于這一切的上帝,或早于這一切的原初生命。
有幸生為獵豹可能是如此沒錯,但萬一不幸生而為蜜蜂或螞蟻呢?我們能說蜜蜂螞蟻就不是生命嗎?
另一則是歷史的、人類當下生活實況的。也就是說,在人類爭取自身自由的真實景況,不管是語言論述或直接行動以生命相搏,人都是在對抗某一個比自己更大的力量和權勢,在爭取一個起碼此時此刻自己并不擁有的東西。這樣一種自由的面貌,便完全沒有前者那種愉悅的田園牧歌氣息,少了那些生命哲學的明亮色澤,在這里,自由成了一樣極辛苦的工作,它本質是對抗性的,不僅一不小心就傷痕累累血跡斑斑,而且對抗意味著有贏有輸,昨天贏來的還可能在今天就又輸回去,因此對抗便不只是“一番勝負”,而是永遠得伴隨著警戒、護衛(wèi)和沒完沒了的談判妥協(xié),更糟糕的是,它還可能一下子贏太多了,就像法國大革命有段時間那樣,自由轉頭反倒成為自身的障礙和敵人,或者就如同人們講的,“狼的自由,便是羊的末日?!?/p>
如斯真實歷史處境之下,即便浪漫如盧梭,仍得在他“人生而自由”這句話底下,加上“卻處處發(fā)現(xiàn)自己在桎梏之中”——當然,那些投身自由戰(zhàn)場上的務實之士并沒因此就放過他,赫爾岑便沒好氣地嘲笑他,這好像是說“魚生來是要飛的,卻處處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在游”。
今天,“生而自由”這個意念仍普遍深植人心,一般的自由論述者也并不費心去駁斥它,想說不管它成不成立,至少對自由而言不失為某種有益的執(zhí)念或幻覺。但我個人以為,這樣愉快的自由圖像還是更換一下的好,只因為它理所當然到太容易把自由視為某種帶著應許的社會只進不退演化過程了,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大自然的生命構成并沒附帶著這樣的保證(萬一我們的自由其實更接近蜜蜂螞蟻怎么辦?看眼前人類社會層層疊疊的這般光景不是這樣子嗎?),人類歷史也從不給予我們這樣的應允。自由,不是個單純的哲學命題,事實上它滑溜溜地滲透在每一個領域、每一門學科、每一處人的實際生活層面之中,它抗拒權威、抗拒一切固態(tài)秩序,甚至和所有明白正確答案不共容的流體本質,使它保有永遠的沖撞性和顛覆性,包括對它自身。因此,說自由“完成”就只能是個悖論,自由是永恒的不確定不完成,它要詢問的不是答案,而是關系,和一切成形事物的適當關系,也因此,自由的核心難題總是權力的,在權力的討價還價中消長進退的關系。
小密爾這本《論自由》的自由基本面貌及其詢問便是如此,他一開始就宣稱自己要討論的是所謂的“公民自由”或說“社會自由”這最困難部分的自由核心問題,直接處理“社會對個人可以合法行使權力的性質和限度”,再再清楚不過了,小密爾是直接把永遠不合群的、永遠以個人為單位的自由,丟進到集體性、秩序化的世界之中,而且不像寫《利維坦》的霍布斯那樣早早絕望投降,為了安全無奈地任由個人自由消亡在集體性的秩序結構中。相反的,小密爾自始至終緊緊握著個人的基本自由不放,像護衛(wèi)著某個寶物深入最險惡敵陣的騎士,既要熾烈地戰(zhàn)斗,還要聰明地談判說服,乍看小密爾是為無羈無限的個人自由加了種種限制和但書,實際上他是在權勢無所不在的真實世界中尋求自由的可能最大限度,并保衛(wèi)它絕不失落。
小密爾所在的老英國有一句還算安慰人的諺語:“真相是時間的女兒。”這話有可能是對的,最起碼對小密爾來說有對的成分。今天,小密爾被普遍看成自由主義的承先啟后大師,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談自由這個話題最重要的一個名字,這部當時只是一篇論文或一份小冊子的薄薄的《論自由》成為人類歷史自由論述一定得引述的經(jīng)典,意思是,人們終究看出來了,真正對自由最有價值、最具歷史續(xù)航力的守護者,并不是那些把自由喊得最大聲、不容自由有一分減色一絲限制的殉道式自由信徒,更需要的毋寧是耐心、知識學養(yǎng)以及柔軟但不懈的意志,這一點,我想先就對我們當下臺灣誤把急躁當成堅決、把無知當勇氣、把缺乏信念當成聰明權變的普遍現(xiàn)象充滿了啟示。
人類的真實歷史經(jīng)驗是極珍貴的,但也會有一種唯名式的黏著性危機存在。在近代人類爭取自由的經(jīng)驗中,大體上總是面向著某個特定的、尤其是狹義政治性的統(tǒng)治者,國王、貴族、教會僧侶或國民黨云云,然而,他們之所以成為自由的障礙其實并不因為他們叫這名字,國王可以變成如今只負責制造緋聞以娛臣民的英國王室,貴族可以是打臺球封了爵位的史蒂夫·戴維斯和善老球王,僧侶你今天常在夜市十字路口碰到,向你化緣要錢或發(fā)傳單提醒你神很愛你并且很快會給你一個世界末日,至于國民黨,它現(xiàn)在要擔心的反而是自身有沒有自由,它的黨員會不會被打壓查稅或司法起訴,電話會不會被更廣泛地監(jiān)聽云云。
我們很容易察覺到民主制度和自由的親和關系,然而追根究底,權力仍是完好存在的,它只是換一個形式、換一個新的寄生宿主而已
不是名字,而是這些名字背后曾擁有的巨大權力,這才是自由的威脅和障礙。而權力是會轉移的,像會附體的宗教惡靈或外星怪物一般,我們要追蹤的是權力的腳跡,而不是持續(xù)去摧毀權力的廢墟,事實上,基于某種必要的同情心或歷史意識,有些廢墟還應該予以保護才是,就像我們對待特洛伊古城或瑪雅文明荒寂且神秘的空中之城一般。
如此,小密爾首先便擊破了一個奇怪的到今天依然遍存的天真幻想,那就是把民主和自由完全等同起來,以為人類社會一旦跨入了民主時代,自由的威脅和障礙便完全解除了或至少會隨時間自然消失如日落一般。當我們?nèi)缧∶軤?,把目光由特定統(tǒng)治者移到權力這玩意兒并盯緊它,真相便昭然若揭了:不管何種體制的社會,權力是永遠去除不了的,權力不是體制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直接源生于人與人相遇相處的關系之中,它是人與人關系必然落差的表現(xiàn)及其應用(而落差又是必然的,只因為每個人的差異無法抹平,一如沒有任兩片雪花長同一個樣子),體制能做的,只是換一種權力的安排方式而已。也就是說,民主和它所奮力擊倒的君王貴族體制真正的不同之處,在于權力系通過不一樣的授予和獲取方式,希冀權力的安排可以更人性更公平或者更安全,意思是說努力縮減個體間的落差,并讓權力分散以有效控制它云云。
對自由而言,如此的權力重新安排當然深具意義,稱之為重大進展亦不算過甚其詞,畢竟權力的分散和縮減(這可視為同一件事)當然會降低對自由的威脅和障礙,也因此我們很容易察覺到民主制度和自由的親和關系,甚至直接把兩者等同起來。然而,追根究底來說,權力仍是完好存在的,它只是換一個形式、換一個新的寄生宿主而已;而且,權力自身又如磁鐵般有相互吸引、重新集中的趨向,民主制度防范了它過去上千年的集結方式,但在熟悉了民主制度的游戲規(guī)則之后,它總是有辦法找到適應新環(huán)境的新集結方式。
這就是自由的永恒困境,使得自由的護衛(wèi)成為一樁不懈的工作。它永遠處于權力的反側,因此它的盟友總是“在野”的、窮困卑微的;更糟糕的是,一旦抗爭成功,它的某個盟友取得權力,便立即回過頭來成為它新的威脅和障礙。自由于是沒有成功,只有進展,并得時時保持清醒,好認出那個千面人一般、時時更換面貌卻永不消滅的權力敵人。
作者:唐諾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