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晗瑋
這是一本作曲家寄給同一位收信人的書信集,此人與古典音樂毫無關聯(lián),甚至不通音律。信件的內(nèi)容除了情感交流以外,更多涉及的是生活瑣事,提到作曲家本人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的也僅是只言片語。我想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有此一問:這本書到底和音樂有多少關系?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之一,萊奧什·雅納切克因為《耶奴發(fā)》《卡塔·卡芭諾娃》《狡猾的小狐貍》《馬克羅普洛斯事件》《死屋手記》等作品而名垂史冊。即使不少中國樂迷對雅納切克并不是很熟悉,或許也知道他和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一起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捷克作曲家。村上春樹的暢銷小說《1Q84》中反復提及的雅納切克《小交響曲》,也令這位作曲家的名字在大眾中稍有傳播。
雅納切克是“老樹開花”的典型代表,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寫下了幾乎所有的名作:除了前述歌劇中的后四部,還有《第一弦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與《第二弦樂四重奏“私信”》(亦譯為“情書”或“心言”)、管弦樂作品《小交響曲》和合唱作品《格里高利彌撒》?!爸挥型柕诤脱偶{切克那樣的高人才能在七十歲高齡后寫出重磅之作”,這是英國古典音樂評論家諾曼·萊布雷希特對高齡歌劇作曲家的總結。
這一切都從雅納切克在1917年的一次偶遇開始。這位剛剛受到《耶奴發(fā)》首演成功鼓舞的作曲家,在溫泉度假勝地盧哈喬維采遇到了他的“繆斯女神”卡米拉·斯托斯洛娃。那一年雅納切克六十三歲,卡米拉二十五歲。兩人柏拉圖式的關系伴隨雅納切克終生。
《雅納切克私信集》收錄了作曲家自1917年開始直至去世期間寄給卡米拉的書信,覆蓋了他屢創(chuàng)杰作的最后十年時光。這些往來信件不僅記載了兩人的感情發(fā)展,也直接構成了雅納切克《第二弦樂四重奏“私信”》的創(chuàng)作靈感。
但是想從這些書信中考據(jù)作曲家創(chuàng)作細枝末節(jié)的人們可能要失望了??桌⒉皇且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雅納切克的原配妻子茲登卡如此形容她:“……她的來信拼寫錯誤百出。在音樂方面,她更是無知,把萊奧什(雅納切克)的作品稱為‘你的那些音符’。”很顯然,和卡米拉講述創(chuàng)作思路或者想法并不恰當,因此書信里除了你儂我儂外,談的最多的就是食物、房子、行程、身體健康狀況等等瑣事。雅納切克在歌劇上最重要的革新“說話旋律”一字未提,與“克羅采”、《小交響曲》和《死屋手記》相關的記述也僅是一筆帶過。
除了雅納切克的衣食住行以外,我們還能從這些書信里得到些什么?除了滿載著對卡米拉的愛,雅納切克在這些私信中對于那些“卡米拉題獻作品”的描述應該算是音樂信息中最重要的了?!犊ㄋたò胖Z娃》中的卡塔、《馬克羅普洛斯事件》中的“冰美人”都有卡米拉的影子,當然還有“私信”四重奏,這些作品都是雅納切克在信里提及最多的音樂作品。從作曲家和卡米拉提起這些作品的頻率,讀者可以獲知這些作品的創(chuàng)作、首演過程以及和卡米拉的關系,并且還能感受到作曲家釋放出來的和年齡不符的蓬勃愛意。
這本書信集讓我想起另一本十分相似的書——《親愛的阿爾瑪:馬勒給妻子的信》。雖然都是作曲家寫給愛人的信,甚至譯者都是同一位,但是讀來感覺卻大相徑庭。馬勒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他對音樂的理解和各類哲學思辨,在對阿爾瑪?shù)难哉勚幸诧@得自我而有魄力;而雅納切克則更像一個過著平凡日子的小人物,他和卡米拉秘而不宣的愛情在經(jīng)歷了十足的苦戀后才得到對方的反饋,他用更淳樸的語言表達著喜悅與悲傷。
譯者莊加遜形容雅納切克只是一位“記錄者”,這些私信也只是他最后十余年中跟卡米拉感情的一個縮影,無關其他。而他的一生,或許也只是像這些書信一樣,樸實而又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