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之
范例:
“小學生課堂自主學習引導與管理”操作案例。
案例類型:
學生合作學習。
敘述:
民主開放,協(xié)作探索的小組合作是生本課堂的重要形式之一,學生歡迎這種學習方式,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而在小組合作遍地開花,一片繁榮的背后,各種問題凸顯出來:課堂上的混亂,討論中心的離題千里,不注重傾聽,組內(nèi)矛盾,效率低下等,每每看到我們班的學生在經(jīng)過激烈的小組討論后,所呈現(xiàn)的成果卻是或重復或單調(diào),或過于簡單。我思考其中的原因,恐怕不都是學生的原因。反思自己,是不是為小組合作而小組合作了?如何更高效地運用小組合作?從合作材料的選擇入手。
操作案例:
小組合作的內(nèi)容要有所選擇。并非所有題目都適合小組討論,對于那些簡單地淺顯的,答案較唯一的,或者難度過于高的,不適合該學段的提問就不適合作為小組討論的材料。既造成了課堂效率的低下又在無形中降低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在一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以下問題或可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材料:
1.頭腦風暴類的問題。這類問題不一定很難,但能夠體現(xiàn)“人多力量大”,以數(shù)量取勝,比如在《普羅米修斯盜火》一課中,可組織學生討論在沒有火的時候,人類會遭遇到哪些困難,以此來表現(xiàn)普羅米修斯盜火之舉對人類意義的重大,以較低的難度活躍了課堂
氣氛。
2.有一定難度的教學難點重點,需要學生經(jīng)過反復推敲商量的問題。在《桂花雨》一文中,母親的話“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揭示了整篇文章的主旨,而學生卻很難理解,可提出討論話題:“外地的桂花再香”是否僅僅說桂花,“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僅說的是家鄉(xiāng)的金桂,其中還有什么含義?如此一來,幫助學生在討論中分步走,有計劃地深入理解。
3.多形式問題。在學習古詩中,如《望洞庭》《江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讓人陶醉,有的小組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成一桌“一人作畫,一人配樂,一人朗誦,一人解說”的藝術大餐,激發(fā)了組內(nèi)每個成員的特長,每個人都以自己最喜歡的形式學到了這兩首古詩的精髓。
4.需要學生大膽質(zhì)疑,提出不同觀點的問題。如《維生素C的故事》中,很多學生對哥倫布拋棄船員的舉動抱有否定態(tài)度,也有一部分持支持態(tài)度,我沒有立即妄下斷言,而是組織小組內(nèi)進行小小辯論,然后再請代表分為正反兩方發(fā)表意見,雙方互不相讓,情緒激動,反而理越辯越明。
5.需要學生聯(lián)系實際與自身情況回答的問題。如,在《虎門銷煙》這篇課文中,學生了解了當年的鴉片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怎樣的災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歷史意義后,再引導學生聯(lián)系今天的現(xiàn)實進行討論:現(xiàn)在毒品死灰復燃,我們該如何珍愛生命,遠離毒品。這類問題往往可以有意想不到的好答案,可見我們的學生視野廣闊。
6.學生前置性學習收集資料的交流。如,《但愿人長久》的前置性作業(yè)中,我們布置學生課前收集蘇軾的生平資料及其作品,由于關于蘇軾的文學常識介紹并不屬于本課的教學重點,課堂上我們只是請個別學生大致說一說,而沒發(fā)言的學生也認真準備了豐富的資料內(nèi)容,苦于沒有展示的機會,影響了下次自主學習收集資料的積極性,這時教師可以安排一個簡短簡潔的小組合作,如同桌討論,以鼓勵同學交流,豐富課外知識。
7.以讀代講的平臺?!肚锾臁肥且皇自姼?,全文內(nèi)容淺顯,語言優(yōu)美,朗朗上口,是學生練習朗誦的好材料。可指導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朗誦練習,一組有一組的風格,一組有一組的特色,是一次愉快又高效的合作嘗試。
8.帶著問題走進課文的機會。在《老師!你好!》中,可引導學生帶著“有人說,老師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職業(yè),那么,你對此是怎么看的呢?”這樣的問題走進課文,結合自己的實際,先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分析評價:
小組合作是一種集思廣益的學習方法,能夠綜合培養(yǎng)學生傾聽與表達,分析與綜合,吸收他人見解又保留自己獨立觀點的能力,在關鍵問題的深入處理上,相比較于過去的師本,學生更容易主動吸收,積極探索,但是那塊供學生耕耘的田地要教師事先挑選、整理。選擇怎樣的土壤讓學生付出勞動,收獲成果,這也是我積極探索的地方。
本文淺見僅作反思。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