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婷
《綜藝》:對于《咱們結婚吧》這個IP,電視劇設定的觀眾和電影針對的觀眾有沒有交集?
劉江:電影觀眾永遠是跟電視劇觀眾沒法比的。電視劇觀眾太廣泛了,應該說電視劇確實還是中國老百姓的娛樂主菜,70%的人都在消費電視劇。中國真正的大眾藝術還是電視劇,相比之下,電影觀眾在中國內地其實還只是一個小眾群體,觀眾的平均年齡不到22歲,所以我覺得拍電影時一定要清楚知道面向的觀眾是誰。其實我很驚訝的是:《咱們結婚吧》這部影片的年輕觀眾要多于老年觀眾,這一點也印證了這是一個年輕人感興趣的IP。因此就這部電影來說,和原版電視劇重疊的那部分觀眾就是年輕觀眾。
《綜藝》:你擅長諜戰(zhàn)、婚戀類型的電視劇,你認為自己之前在電視劇類型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功經驗能不能運用到電影中?
劉江:隔行不隔理。類型化的關鍵就是要心里裝著觀眾,它有取悅觀眾的“企圖”,要讓觀眾在進入電影院前,就清楚自己要消費的是什么。因此,類型創(chuàng)作的實質就是為觀眾服務。就這一點來說,電視劇的類型創(chuàng)作可能反而領先于電影。畢竟,像李安這樣的文藝電影大師都認為電影的本質是交流,這說明導演為了觀眾是可以放棄一些自我的。
《綜藝》:在《即日啟程》之后你有很多年沒有執(zhí)導電影,《咱們結婚吧》之前你還籌備過一個項目叫《戀愛課》?
劉江:是的,但因為創(chuàng)作本身的問題,我最終還是放棄了那個本子。正如有人所說:一個改了很多年的劇本是很難改好的,因為始終改不出來的劇本肯定是有一些致命弱點的。
《綜藝》:你對自己以后的職業(yè)是怎樣規(guī)劃的?還是會同時在電視劇和電影兩邊發(fā)力嗎?
劉江:可能都會做。有一些篇幅很長、故事很精彩的電視劇劇本,用電影形式很難表現(xiàn),因此我可能也會繼續(xù)拍電視劇。電影得瞅準了才能干,否則風險太大。在我看來,電視劇像吃飯,電影則有點像喝大酒,不能老喝。
《綜藝》:你組建了自己的影視公司,為什么想要從導演轉向做老板?
劉江:公司其實在2011年就組建了,主要經營電影和電視劇,會陸續(xù)簽約幾個編劇工作室,未來也可能會出品一些作品,由我來擔任監(jiān)制。至于原因嘛,可能就是“貪婪”唄,自己當老板確實可以擁有更多自主權。
《綜藝》:作為投資人,當前你覺得投資電視劇和電影,哪個風險更大?
劉江:當然是電影。電影實際上是一個零售業(yè),電視劇是機構之間的生意。像我這樣級別的導演拍電視劇,一開機就全回來了,基本沒有風險??梢哉f拍電視劇對我來說是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而拍電影則是上有天堂、下有地獄,風險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