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字是草本植物的統(tǒng)稱,如說野草、青草、小草、花草等。“草”字的通常意義就是花草。
“草”字除了花草的意義以外,還有比喻的意義。在古人眼里,野草毫無用處,是微不足道的東西,因此把最無價值的東西稱為“草芥”,“芥”也是一種小草。舊時一般老百姓自稱“草民”,農(nóng)民自稱“草木之人”,都含有卑賤之意。直到今天,對于沒有才能、無用的人,用的仍然是“草包”這種蔑稱。引申到人的工作和生活態(tài)度上,就有了“不細(xì)致”、“不認(rèn)真”的意思,如說“草草了事”、“草率從事”。說一個人寫字不工整、不認(rèn)真,用的也是“潦草”這個詞。至于“草書”,則是一個例外,“草書”是漢字書寫形體“真草隸篆”中的一種,是一種書法藝術(shù)。
“草”字還含有“初始”、“非正式”的意思。諸如,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初稿稱為“草稿”;制作文件初稿的過程叫“起草”或“草擬”;一項事業(yè)的初建叫“草創(chuàng)”;剛剛制定、還沒有正式通過的法令、條例、規(guī)章等,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草案”;如此等等。
一些帶有“草”字的成語或俗語,也含有指代或比喻的意義。比如,成語“草木皆兵”的“草木”,即代指“萬物”,意為把眼中的萬物都當(dāng)成了敵兵,用來形容極度驚恐,疑神疑鬼。成語“草菅人命”,意為把人命看得像野草一樣輕賤而任意殘殺,“菅”也是一種野草。人們通常所說的“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是用“草”的“一歲一枯榮”來比喻人生的短暫。先哲柳宗元用“草木皆春”來比喻所有老百姓都得到恩澤;蘇東坡則用“天涯何處無芳草”的“芳草”來代替美女,這讓“草”字甩掉了身上的輕賤。
近些年來,“草”字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幾乎成了一個網(wǎng)絡(luò)流行字。一些民眾自稱“草根”,他們的觀點被稱為“草根思想”。今天的“草根”已不能與舊時的“草民”同日而語,他們是有思想的人群,是國家的根本和基石。正像東漢思想家王充所說的那樣,“知政失者在草野”,這些來自民間的“草根思想”,并不乏真知灼見。
由“草”字想到臺灣作家龍應(yīng)臺的一篇專寫草木的短文,文中說“草木的漢文名字,美得神奇”。她羅列了一大串用漢字命名的草木,如一串紅、四照花、五針?biāo)?、七日香、蝴蝶蘭、鳳凰木等。她還列舉了一首全是用藥草的名字寫成的“唐詩”,這首七絕是:“蒲桃綠蘿山牡丹,麥冬血桐細(xì)葉榕;野漆月橘飛揚草,黃獨海芋鬼燈籠?!闭媸亲屓碎_眼,值得一讀。
漢字的獨特,漢字的神奇,沒有任何一種文字能與之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