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芳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男孩通常會被父母寄予更高的期望、賦予更多的責任,同時也被社會深深刻下“樂觀進取” “有責任、有擔當”這些充滿陽剛之氣的標簽。但當下一些男孩的陽剛之氣似乎正在慢慢消退,沒有了男性的粗獷豪放,性格也呈現(xiàn)女性化特征。
造成男孩陽剛之氣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的影響,即母愛的“泛濫”與“父愛”的缺失。男孩早期男性意識和行為的形成,關鍵在于觀察、模仿父親的言行,并接受父親及其他成年男性男性化角色的規(guī)范要求。而在現(xiàn)在不少家庭中,父親總以工作忙、相夫教子是女人之事等理由放棄自己的責任,忽視自己在培養(yǎng)孩子個性健康和諧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母親總是在承擔教育孩子的大部分任務,造成孩子們吃苦太少、享受太多,滿足太多、控制太少。在這些以母親為核心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中,很難塑造出勇敢、頑強、剛毅、威猛的男子漢氣質(zhì)與性格。二是學校缺乏對男孩的針對性教育。在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評價孩子的標準主要是學習好不好、是否聽話,這無形中抑制了男生的個性發(fā)展。而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絕大多數(shù)是女性,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男孩普遍缺乏模仿的男性榜樣,勢必會缺少男子漢氣質(zhì)。事實上,男孩的剛毅勇敢并不都是與生俱來的,后天的教育與培養(yǎng)至關重要。
一、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首先要明確兩個觀點,一是父母應減少對男孩的溺愛,二是增強父愛的良性發(fā)展動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學會對男孩放手,適當?shù)亟o他們安排家務,讓男孩體驗到勞動的責任和義務。在男孩的成長初期,應對其進行一些必要的磨礪、挫折、吃苦、擔責等方面的教育。家長要幫男孩破除“完美主義”,告訴孩子出錯不可怕,關鍵是出錯以后要勇于承擔,積極改正。
在這一過程中,父親要充分發(fā)揮對男孩的引領示范作用。男孩的成長迫切需要父親的參與,因為父親在孩子眼里代表著無窮的力量與強大的依靠,代表著勇氣和創(chuàng)造力。作為男性,父親會把男性氣質(zhì)傳遞給孩子;作為親人,父親會把深沉和寬厚的情感傳遞給孩子;作為權威,父親會把服從、尊重、地位等意識傳遞給孩子;作為教育者,父親會傳授孩子規(guī)則、秩序、理性的觀念和能力;作為工作者,父親會把責任、競爭、堅持等信念與特質(zhì)傳遞給孩子;作為生活者,會把游戲、探險、旅游等經(jīng)驗和感悟傳遞給孩子……父愛不可缺失。
二、學校教育責無旁貸
首先,學校應當增加男教師的比例。北京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謝春風博士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應科學設定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比例。通常,小學階段男女教師比例為1∶3比較合適,可現(xiàn)在很多學校連1∶10都達不到。
其次,學校應積極引進男性大學生到校園實習。如此不僅使大學生自身能力得到提升,也讓孩子們有了更多的男性榜樣。兒童的性別意識除了從成人的言行舉止中習得,還會在學校的環(huán)境中受到熏陶。因此,學校可開設兩性教育的校本課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在活動和游戲中對孩子加以強化與引導,讓其參與更符合其性別角色的活動。
最后,調(diào)整評判標準,增強男孩的自信心?,F(xiàn)行的評價標準往往以“遵守紀律”和“成績優(yōu)秀”來評判學生,而男孩在這些方面相對比較薄弱,現(xiàn)行的評判標準顯然不完全適合男孩發(fā)展。學校教育應轉(zhuǎn)變觀念,調(diào)整評判標準,多角度、全方位地認識學生。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南陽市第十二小學一直踐行“新三好”的評價標準,鼓勵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積極開展“文明星” “勞動星” “學習星”等評選活動,努力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這些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為發(fā)育相對較晚的男孩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另外,學校還積極拓展適合男孩發(fā)展的第二課堂,不僅為學生開設籃球、乒乓球、武術等項目,還設置了男孩子喜歡的七巧板、機器人等項目,引導他們都能成為有智慧、有自信、有膽識、有氣魄的小男子漢。
(責 編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