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漸君
我的這個題目也許有歧義。我不想談什么樣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世界上不同國度、不同種族的人對教育的期待和評價是不同的。(據(jù)調(diào)查顯示,全世界的人對本國的教育都不滿意)我這里要說的是,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樹立怎樣的理想。
人要有理想,這是不言而喻的。理想是對人生的目標規(guī)劃,有了理想才有奮斗的目標。理想必須切合實際,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就是幻想。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最好確立不同的目標,共同組成整個人生的理想。好的理想教育就是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愛好及成長方向,遵從孩子的意愿,協(xié)助、督促他,通過不懈努力達成人生意愿。然而更多的家長是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續(xù),我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要通過他來實現(xiàn)”,這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理想設計的思想根源。
每到升學報考季,家長們(注意,是家長)無一例外地會讓孩子報考重點高中(孩子自己一般是沒有志愿的),即使不符合報考條件的,家長也要找到老師、學校,理論、交涉一番。上了高中呢,又都無一例外地希望孩子考取那些知名大學(無論孩子是重點高中的還是普通高中的)??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諸如職業(yè)高中、高職之類的學??峙率呛苌儆腥藛柦虻?,普通高中實在是無奈的選擇了。似乎進了重點高中、名牌大學,孩子的人生就成功了,否則就是失敗了。于是升入重點高中、名牌大學就成了絕大多數(shù)家長的不二理想。
有這樣一則報道,大西北某偏遠山村的一個學齡男娃,沒上過一天學,在家放羊。恰巧被一名記者遇到,記者問他長大后想干什么,娃說:“放更多的羊?!薄叭缓竽兀俊薄百u羊?!薄百u了羊做什么?”“娶媳婦。”“娶媳婦干什么?”“生娃?!薄吧薷墒裁??”“讓娃長大后放羊。”這娃的理想固然不夠遠大,甚至很悲哀,但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就是非常有可能實現(xiàn)。
可能所有的老師都聽過這樣的小學低年級課,老師問孩子們長大后做什么,答:科學家、文學家、企業(yè)家、醫(yī)學家……不一而足,就是沒有一個說要做工人、農(nóng)民的。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學校、社會,都在教育、引導、誘導孩子去設立那些高不可攀的、不切實際的理想。而事實上,能成為“家”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最多不過百分之五。況且我們的社會是分工協(xié)作的社會,大家都去做了“家”,沒人做工人、農(nóng)民,那我們住什么、用什么、吃什么?這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懂。家長們的邏輯是:即使只有萬分之一的人會成為“家”,也應該是我的孩子。全然不考慮自己的孩子在學業(yè)上的能力情況、興趣愛好情況、個人特長情況。
這也難怪,雖然書本、老師一直說勞動最光榮,但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鄙視勞動階層,孟子不是就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嗎??磥怼爸稳恕辈攀顷P鍵,家長們真正想要的是讓孩子當領導,做“人上人”。這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浮躁,產(chǎn)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大多數(shù)人沒能達成自己的理想,從事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也就得過且過,很難把工作做好。這不能不說是理想設計的失誤造成的。一個人如果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容易出成績,成為行業(yè)的佼佼者,那他的幸福指數(shù)就高,就很可能有了幸福的人生(只是可能,因為人生的幸福包含很多方面)。
對于學校教育而言,其惡果就是教育目標的功利性。學生求學的目的不在于知識、修養(yǎng)、品德等素養(yǎng)的提升,而在于只是將所學當作謀生的一塊墊腳石。也導致學生的學習無興趣、樂趣可言,很少有學生認為學習是件快樂的事。君不見自古以來都說“學海無涯苦作舟”嗎,君不見周末放學在學生的詞匯表里叫“勝利大逃亡”嗎。看來,學校與監(jiān)牢無異。這是極不利于學校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和學生的健康成長的。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改變觀念,改變對教育的錯誤期待,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切合實際的理想。前提是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寶,關鍵是認清你的孩子是哪種寶,是美玉、鉆石、翡翠、瑪瑙、珊瑚……還是檀木、楠木,抑或是可以雕成藝術品的樹根。不同品類的材料,雕琢方法不同,發(fā)揮的作用也不同。用百姓通俗的話說,就是看他是“哪塊料”,硬要把椽子當棟梁用,椽子不堪重負,是要折斷的,建筑物是要坍塌的。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不就是和諧完美的社會嗎?幫助孩子設計切實的理想,提升他們的幸福指數(shù),即使做一名普通人,也很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