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回有請張華先生接著講
佳肴但演政治秀美味便有風險藏
9月初,一場盛大的閱兵,相當程度上提振了國人的精氣神。刷刷自己的朋友圈,您就會發(fā)現(xiàn),老百姓的自豪感、自信心那叫一個倍兒增!
咱老祖先有話說得好: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祭祀和打仗都是國家層面的大事,馬虎不得。這當然沒錯,古今皆然,蠻荒時代,尤其如此。不過到了今天,內(nèi)政外交處理問題的手段越來越多樣,大可不必高高在上、保持神秘,甚至劍拔弩張。比如說,美食和政治就可以聯(lián)系在一起。有些國家大事,在舌尖上就可解決,而且效果還很好。
您一定還記得習近平吃包子的這件事。習總書記以一個普通顧客的身份到包子鋪排隊、點餐、就餐,經(jīng)網(wǎng)友微博傳播之后,迅速引發(fā)網(wǎng)友的熱烈追捧。老百姓交口稱贊,原來國家領導人和咱一樣,也喜歡這一口!普通的餐食,平易近人的舉動,一下子拉近了領導和百姓的心理距離。
其實,古今中外有無數(shù)政治家以飲食、菜單作為塑造和展示政治形象、于無聲處傳播政治理念的載體,以及高層政治交鋒的手段,當然,險惡毒辣的政治算計也不在少數(shù)。但無論哪種,大多數(shù)還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就說咱們古代,遠在春秋時期,老子就給飲食涂上了政治的色彩,“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話至今都是政治家信奉的至理名言,誰要是能達到這種境界,那絕對可以獨步古今。
而群雄逐鹿、問鼎中原、鹿死誰手等與食物和政治有關的成語、俗語,在漢語詞庫中極其常見。鹿是可食用的美味,鼎是煮食物的大鍋。古代英雄們把爭奪社稷、領土的國家大事比喻為日常飲食,可見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可以說,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那么幾頓飯載入了史冊。比如春秋時期的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賞給了三位功高震主的下屬。這哥仨有勇無謀,互不買賬:為啥你倆分而食之,卻沒有我的份?于是,三人自相殘殺,齊景公也就解除了心腹大患。這便是“二桃殺三士”的典故,也是飲食政治的著名案例。
更讓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牡涔?,恐怕非鴻門宴莫屬。要不是項羽這個糾結(jié)狂,哪有后來劉邦的豎子成名,自然也就沒有霸王別姬、自刎烏江的千古絕唱了!還有“煮酒論英雄”的故事,要不是托大的曹孟德被“影帝”劉玄德忽悠,日后三國鼎立這事恐怕還真不好說,羅貫中也就編不出后續(xù)那么多神劇情了。宋太祖趙匡胤也曾借助飯局擺平下屬,不費一兵一卒杯酒釋兵權(quán),從此高枕無憂安坐龍椅。
諸位,上面的故事大都和算計有關,我們再說一些陽光的。比如清朝的“滿漢全席”,最初的目的就是把滿漢官員弄到一張桌子上吃飯喝酒,以便增進了解消除矛盾,為永葆大清江山而心往一處想。
據(jù)說抗戰(zhàn)時期,川菜中有一道菜叫鍋巴肉片,因為上菜時發(fā)出的“嗤啦”聲響,被大后方人民命名為“轟炸東京”??梢?,老百姓對抗戰(zhàn)到底的堅決態(tài)度已經(jīng)貫徹到了一日三餐中,日本法西斯焉有不敗之理?
歷史是鮮活的有情趣的,因為它是關于人的生活的歷史,是關于飲食男女的歷史。若少喝幾杯酒,少吃幾頓飯,或許歷史就是另一番模樣。中國如此,外國也是一樣,飲食與政治相伴而生,從來都沒有涇渭分明過。
可以說,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是西方較早深刻認識到飲食政治功能的帝王。他常常在公開場合大快朵頤,目的是宣示自己胃口不錯、吃嗎嗎香、身體倍兒棒。而且,此君還下令將凡爾賽宮的宴會程式化、標準化,如空間布置、席位安排、菜品擺放等一切均按標準,不得隨意。這就為宴請賦予了政治內(nèi)容,參加者的身份等級和政治秩序就此建立起來。
19世紀初期開始,歐洲的民族主義思潮和運動不斷高漲,飲食也被利用起來——餐桌上吃什么,成為民族認同的標志。被外族統(tǒng)治的國家和地區(qū)的飯店,紛紛以本民族語言書寫菜單。甚至原本是習以為常的食品,被宣布是“國家食品”、民族傳統(tǒng)食品,試圖喚起民族統(tǒng)一、獨立的情緒。
進入當代,競選政治逐漸成熟,大眾傳播媒介被廣泛應用到選戰(zhàn)中,飲食就成為重要的政治符號。里根得以上位,電影明星的知名度為他助力不少,但他喜歡吃果凍豆的習慣更是贏得了許多美國人的青睞。在老美看來,一個銀幕上的硬漢,一個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政客,居然喜歡小糖果,童心未泯實在難得!為萌萌噠的里根點一個大大的贊——投票給他吧。
美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奧巴馬不僅時時“秀肌肉”,而且也常常曬曬他的口味。奧巴馬到漢堡店啃漢堡的照片時常在社交網(wǎng)站上風傳,他還在漢堡店里宴請俄國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兩人挽起白襯衫的長袖,大口吃著漢堡,還情侶似的共享一份薯條,讓人覺得好有愛哦。
奧巴馬的舉動,是向他的選民說明:我奧黑也是普通人一個,吃的都是普通食物。這不,他曾經(jīng)到華盛頓最大的黑人社區(qū)的飯館吃飯,也曾在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來訪時獨自造訪舊金山唐人街的中餐館。奧巴馬的國際口味還不止于此,墨西哥菜和意大利菜也非常符合他的味蕾。說到底,奧巴馬什么時候“出宮”去吃什么菜,那還得根據(jù)他的內(nèi)政、外交政策來定。
西方政治家中,以飲食來打“親民牌”的不止奧巴馬,德國女總理默克爾也是其中翹楚。德國人喜愛香腸,政治家就必須掌握嫻熟應對各種香腸的本領。默克爾曾經(jīng)參加一場長達5小時的“海員聚餐”,不僅香腸吃得有滋有味,而且表現(xiàn)出了令國人滿意的食量。這些高熱量的食物,對腸胃以及身材那可是極度的摧殘。不過德國民眾看了喜歡——你的腸胃可以忍受、解決這些食物,你就有能力消化、解決各種政治難題。
諸位,你別以為吃個漢堡、嚼根香腸是容易事,打“親民”牌也有不少搞砸的。
國外民眾認為領導人吃相也很重要,稍有差池就會得到負分。前任eBay總裁梅格·懷特曼就是倒霉的一位,原因是她吃熱狗的樣子太做作:不僅借助餐刀將熱狗切成小塊,再一塊一塊放進嘴里,而且還翹著小指。如此吃相太過文雅,這和尋常百姓拿起來大口啃的方式實在格格不入。一個翹著“蘭花指”、小口細嚼慢咽的人,被美國人看作是挑剔且難以接近,怎能將關系眾人的政治事務托付給她?
中國有不少地方官員也在學習打“親民”牌,可惜很多百姓卻不認同。有地方官員自己買票乘地鐵,據(jù)說是被電視臺記者“偶遇”,拍下片子在地方新聞中播出,結(jié)果被輿論批評為作秀。還有地方官員趁著黎明時分的黑暗和清潔工一起上街掃街道,也被記者“偶遇”,只有這位官員沒戴口罩的新聞照片迅即被指作秀。這樣的親民,難怪老百姓只有“呵呵”了。
所以說,“親民”有風險,出去吃包子、吃漢堡那還是要有相當?shù)闹v究!美國共和黨人就專門為此出版過一本書,書名叫《如何吃得像一個共和黨人》,教育官員如何在公共場合吃東西。
其實,早在1825年,法國政治家兼美食家讓·薩瓦蘭在其著作《廚房里的政治家》中就說到,食物從來都不是單純地為了填飽肚子、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而是治國理政的一種手段。言下之意,政治家要想獲得民眾的信賴和支持,就必須表現(xiàn)出親民的一面,無論你是作秀還是發(fā)自內(nèi)心,政治家都要學會這種公關方式。
諸位,我覺得這話說得相當靠譜。因為在日常的飲食過程中,人們更容易產(chǎn)生認同感,有了認同才可能接受影響,進而形成共識。這就是政治美食學,也是生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話雖如此,但如何規(guī)避上面說到的“風險”呢?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要嫻熟駕馭理性政治和感性政治。前者是指以理性的“使人可以確信的東西”來獲得人們對政治合法性的支持,后者則是指以感性的“使人激動的東西”調(diào)動人們的情緒和感情來維護權(quán)力。在很多時候,感性政治更具有人情味,更溫情脈脈,更有親近感。咱們習總書記的新年賀詞、辦公室陳設的展示和公開家人的照片,都屬感性政治的純熟運用。這種方式,以人們熟悉的事物,展現(xiàn)領導人鄰家大叔的形象,自然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習大大”的稱謂就是民意的體現(xiàn)。
舌尖上的政治是感性政治,乘地鐵、掃大街也是感性政治,要被人民點贊,必須是感情由內(nèi)而外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不受待見的作秀。只有心里裝著人民,才能將只可偶爾為之的政治秀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日常自覺行動。這樣的“作秀”,老百姓也會歡迎的。
這正是:
食物雖小蘊意多,政治人物善掌握。
親民作秀僅一線,發(fā)自本心別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