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行的應試教育使得“情感教育”缺位,導致學生出現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大學生厭學、自殺、犯罪等現象屢見不鮮,啟示教育界關注學生情感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針對語文教學中注重對文本結構分析和講解,忽略情感教育這一現象,如何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方面開展情感教育,啟迪學生的智慧,挖掘學生情感潛質,培養(yǎng)心理健康的青年一代是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生命教育;人文性;情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強化師范生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據國內權威機構調查顯示,我國高校中約有8.89%~18.53%的大學生有過自殺念頭或絕望感,厭學、厭世、犯法等不良現象,一方面反映了學生耐挫能力差、易沖動等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反映出學生生命意識的淡薄。最近媒體報道的多起老師“虐童”事件讓人看了心驚肉跳,全社會紛紛指責那些缺乏人性道德的老師。一向被奉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老師如今為何會做出這種喪盡天良、令人發(fā)指的事來呢?追根溯源,如今的年輕教師,都是應試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長期應試教育導致教育的功利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成了學校的唯一追求,而關愛生命的情感教育缺失,這種教育機制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必然情感冷漠,自私自利,甚至心理扭曲,遇事容易走極端。
作為培養(yǎng)未來教師的師范院校對此我們不能熟視無睹,我們必須要給學生補上充滿愛的“生命教育”這一課,師范教育要加強師范生的生命意識教育,教育學生關愛生命,敬畏生命,培養(yǎng)良好的師德,提升未來教師隊伍的素質,杜絕“虐童”事情的再度發(fā)生。
二、語文課強化生命教育探索實踐
語文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由于其教學內容蘊含豐富的人文內涵,所以能完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學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的任務。 作為語文教師如何突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強化生命意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呢?
(一)以動情的朗讀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準確、生動的朗讀是連接教師、作品、學生三者感情的紐帶。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朗讀教學,讓濃郁飽滿的情感進入學生的心田。課堂上,除了教師激情的范讀外,還要注重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將無聲的語句轉換成活生生的有聲語言,使學生對作品內容心領神會,從而收到“其義自見”的效果。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得到的是美的享受、愛的熏陶。久而久之,學生怎能不會變得有情有義呢。
(二)以優(yōu)美的意境提升學生的情感
中國文學講究意境美。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靈魂、詩歌的生命。詩歌教學要突出對意境的分析,通過文字聯象出畫面,要引導學生抓住詩人的感情,體味詩歌的意境。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除了物還有蘊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閱讀古詩必須引導學生把握詩歌里的情感,最終進入真正意義上的鑒賞境界。 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通過急風、高天、猿嘯、清渚、白沙、飛鳥勾畫出秋天的動人圖景,這些景物都已不是單純的客觀景物,而是融入詩人主觀情思的意象,整首詩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漂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當學生領悟出作品中的情感時,那些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滲透到了學生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中去了,進而提升了他們感知和判斷生活的情感能力。
(三)以作者的人格魅力去打動學生的情感
俗話說:文如其人。很多作家本身就是我們進行情感教育的范例,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因替李陵求情,遭受宮刑,但是他忍辱負重,最終著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段遗c地壇》的作者史鐵生身體殘疾,與病魔抗爭了幾十年,在輪椅上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優(yōu)秀文學作品, 2010年12月30日因突發(fā)腦溢血去世,根據他生前意愿,他的脊椎、大腦捐給醫(yī)學研究;他的肝臟捐給需要的患者。像他們一樣,直面挫折,熱愛生命,成就輝煌事業(yè)的作家不勝枚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歷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打動學生,提升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以動情的寫作啟迪學生的情感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因此,語言訓練與情感體驗是相輔相成的。寫作訓練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情感的表達,教學生學會做人。例如通過《國旗下的講話》在切身的感受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選擇》、《關于幸福》、《我的未來不是夢》在理解生活的真諦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通過《父(母)親的愛》在解讀親情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孝心,懂得感恩。
此外也可以依據課文內容進行拓展訓練,如在學習了《小狗包弟》之后,讓學生寫一篇自己與小動物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對小生命的熱愛,或者針對現在網上關于虐待小動物的事件展開討論,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命,愛護弱者。
(五)以多彩的活動拓寬生命教育的視角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既能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又能將生命教育的視角拓寬。教師可以給學生列出一些具有強烈生命意識的課外讀物和有關生命知識的科普作品書目,指導學生閱讀,從中感悟生命活力,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然后讓學生寫出讀書報告或讀后感。也可以讓每個學生辦一份《關于生命》的手抄和電子小報,開展以“關愛生命”為主題的班會、演講會、辯論賽等。讓生命教育走出教室,走進學生的生活。
教育源于生命發(fā)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用知識啟迪智慧,將智慧融入生命,從而提升生命的價值。語文課不只是要傳授語言文字知識、啟發(fā)智慧,更重要的作用是潤澤心靈,培養(yǎng)學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師范院校的語文課更應該擔負起生命教育的重責,在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強化生命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一批批健康、樂觀、向上的未來教育工作者,讓“虐童”的悲劇不再上演,讓我們的校園成為孩子的樂園。
作者簡介:包永梅,女,1969年3月生,遼寧省阜新市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漢語、傳統文化。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