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傳統(tǒng)文人畫的人文價值(一)

2015-08-26 15:20:14朱良志
中國美術(shù) 2015年3期
關(guān)鍵詞:陳洪綬云林芭蕉

朱良志

一、文人畫的概念

中國傳統(tǒng)頂尖大師的文人畫,有一種無法以語言表現(xiàn)的純粹的美。在這個世界上,或許只有寧靜高貴的希臘雕塑、深沉闊大的歐洲古典音樂能與之相比,她們所散發(fā)的“純美”給我們短暫而脆弱的人生增加了意義。日本京都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博學的內(nèi)藤湖南在20世紀初就說,中國的文人畫(他以“南畫”稱之)是一種非常高雅的藝術(shù),是一種能夠代表中國這個世界至為燦爛文明的文化精神的藝術(shù),必將在未來的人類文明進程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研味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的確能感受到在她簡淡的形式背后,藏著含玩生命的優(yōu)游不迫的情懷、獨標真性的沉著痛快的精神。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 (或“士夫氣”)的畫。 “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guān)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于生命真實的意識。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繪畫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達追求生命意義的體驗。因此,文人畫的根本特點,就是它的價值性。

文人畫發(fā)展的初始可以追溯到中唐時期,在道禪哲學影響下出現(xiàn)了新的藝術(shù)思潮,一種重視人的內(nèi)在體驗的自省式藝術(shù)躍上歷史的臺面。兩宋以來,文人畫發(fā)展又融進了理學、心學的思想,使其成為一種具有深厚哲學背景的文化現(xiàn)象。或者說,文人畫是中國哲學發(fā)展的邏輯產(chǎn)物。元代是文人畫發(fā)展的重要轉(zhuǎn)折期,并直接影響到明清時期的繪畫傳統(tǒng)。文人畫發(fā)展到清康乾時期達到極盛,此后隨著國力的孱弱、文化的衰竭,文人畫的思潮也幾近消歇。

文人畫先是在山水畫中獲得發(fā)展,但文人畫并非獨得于山水。文人畫的發(fā)展中,文人意識漸漸影響到花鳥畫,像青藤和白陽的花鳥畫,顯然帶有濃厚的文人意味,八大山人妙絕時倫的花鳥之作,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的突出代表。人物畫發(fā)展中文人意識的流布在南宋以后獲得突出發(fā)展,像陳老蓮的人物畫,利用人物來表現(xiàn)深沉的生命思考,為人物畫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章。甚至佛教藝術(shù)中也滲入了文人意識,我們在南宋以來許多《羅漢圖》中都可看到文人畫的影響,如周季常和林庭珪的《五百羅漢圖》。

文人畫,是靈魂的功課,帶有鮮明的智慧性的特點。中國道禪哲學有不立文字之思想,人的智性在語言(知識理性)中容易陷入困境,而視覺藝術(shù)在宋元以來的發(fā)展中,在某些方面卻解脫了語言的困境。文人畫既可表達人們所“思”,又可以克服知識理性的障礙,成為人們重視的一種方式。

陳衡恪論文人畫,認為其重要特性“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他用“思”來概括文人畫的基本特性,這是非常有眼光的觀點。清戴熙說,畫不僅要“可感”,更要“可思”。 “可感”強調(diào)畫要傳達生命的感覺,但必由此生命感覺上升到“可思”,也就是可以打動人的智慧。他評論朋友《寒塘鳥影圖》時說: “隨意點染,一種荒寒境象,可思可思。”所謂“可思可思”,就是給人生命的啟發(fā)。南田說得更有意思: “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寫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為之。不然,不若聽寒蟬與蟋蟀鳴也?!笨匆环肚锫曎x圖》,如果不能給人以智慧的啟發(fā),不如去聽寒蟬嗚叫。他也強調(diào)了智慧的重要性。

文人畫中所突出的“文人氣”,也就是今人所說的“文人意識”,是一種性靈的自由意識,一種重視生命內(nèi)省的意識,一種遠離外在的目的、追求生命真實價值的意識。這樣的意識在中國文明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價值,是一種潛在的推動文明前行的力量,是人的獨立意識覺醒后的產(chǎn)物。這一意識帶動了整個中國藝術(shù)的變化,是決定千年來中國藝術(shù)發(fā)展的內(nèi)在因素,也是支撐中國后期文明的關(guān)鍵性因素之一。

文人意識是在道禪哲學流布下產(chǎn)生的,它最早在書法中顯現(xiàn)出來,在繪畫中形成了最為豐富的理論,并影響到園林、建筑甚至盆景的制作之中。如我們今天討論文人園林,然而元代之前園林的文人特性并不明顯。像宋徽宗的艮岳,與明代末期張南垣所創(chuàng)造的園林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篆刻藝術(shù)中也深染文人意識的影響。中國的篆刻自先秦時期就有了,但基本是印信式的,還不是獨立的藝術(shù)品,到了明代中期以后篆刻變成文人印,其藝術(shù)價值才被人們所重視。

以下通過對幾位文人畫家的作品分析來看文人畫的智慧特性,看其人文價值的體現(xiàn)。

二、寒山瘦水說云林

藝術(shù)家不能不關(guān)心社會,但是怎樣去關(guān)心社會?藝術(shù)是要超越于當下時空,要存在于這個空間之外,意趣在事實之外來思考。如果處處是自己的功利,常??紤]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尋求的是自己的發(fā)展等等,不可能有很深入的思考。從這個意義上講,文人畫提供的角度是獨立的角度,不僅是關(guān)于藝術(shù)家自己,更是關(guān)于人類的。

倪瓚《容膝齋圖》(圖1)畫的是一個草屋,一個寂寞的江邊,枯樹幾棵,中間一個小亭子和一灣幾乎不動的流水,再遠處就是漸遠漸無的遠山,所謂“一痕山影淡若無”。

1.空亭

亭子是云林山水的重要道具,它的地位簡直可與京劇舞臺上那永遠的一桌兩椅相比。云林山水中一般都有一個孤亭,空空蕩蕩,中無人跡,總是在蕭疏寒林下,處于一幅立軸的起手之處,那個非常顯眼的位置。如果說亭子是云林山水的畫眼,是一幅畫之魂,恐怕也不為過分。

亭子成為一種云林山水程式化的符號,經(jīng)過一個“純化”的過程?,F(xiàn)存云林最早的作品《水竹居圖》,有明顯的仿五代北宋大師(如董巨)的痕跡,個人風格還不明顯,山腰里著草屋數(shù)間,頗有寫實風味,與后來的獨亭完全不同。臺北故宮藏有董其昌所摹云林《東岡草亭圖》,云林原畫作于1338年,時年32歲。此圖今不存,據(jù)張丑記載, “右畫草亭,中作人物二”,這不同于他后來的無人孤亭。標志他個人風格成熟的《六君子圖》,并沒有亭子,而作于1354年的《松林亭子圖》,已具晚年亭子面目,但與晚年固定小亭仍有不同。說明到此時,云林的亭子圖式還沒有確定下來。1355年所作《溪山亭子圖》,今不存,從吳升《大觀錄·元賢四大家名畫卷十七》的描繪(“柯葉扶疏,豁亭爽敞,流泉縈拂,坡磧意象超邁,迂翁諸品中之大有力量者”)中可以看出,似已具晚年孤亭特征。1360年后,云林亭的形式開始固定化,他圍繞亭子安排畫面、表達思考的痕跡也日漸清晰。1361年所作《疏林亭子圖》,云林題有詩云: “溪聲虢虢流寒玉,山色依依列翠屏。地僻人閑車馬寂,疏林落日草玄亭?!币讶粸樵屏滞ぷ拥牡湫兔婺浚忻魑募巍斗履咴?zhèn)山水》詩中描繪的“高天爽氣澄,落日橫煙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亂小影”的意思。今存云林1363年所作《江亭望山圖》也具這樣的風貌,交樾下小亭,溪澗環(huán)繞,寂然的氣氛,打上云林明顯的記號。云林晚年的很多作品,像《江亭望山圖》《容膝齋圖》《清閟閣圖》《楓林亭子圖》《優(yōu)缽曇花圖》《林亭遠岫圖》《松亭山色圖》《安素齋圖》等,都在江邊樹下畫一個寂寞孤獨的草亭。

這程式化的小亭,大抵在暮秋季節(jié)、黃昏時分,暮靄將起,遠山漸次模糊,小亭兀然而立,正所謂“一帶遠山銜落日,草亭秋影淡無人”,昭示著人的心境。云林兀然的小亭多為一畫之主,他有詩云: “云開見山高,木落知風勁。亭子不逢人,夕陽淡秋影?!薄皶邕h蒼蒼天氣清,空山人靜晝冥冥。長風忽度楓林杪,時送秋聲到野亭?!毙⊥こ闪怂男撵`寄托,也成為云林藝術(shù)的一個標記。

云林的亭子,就是屋,但在中國古代,亭和屋是有區(qū)別的。亭者,停也,是供人休息之處,但不是居所。亭或建于園中,或置于路旁,體量一般較小,只有頂部,無四面墻壁,亭子是“空”的,又與屋宇不同。云林中晚期畫中所畫的齋(安素齋、容膝齋)、廬(蘧廬)、閣(清豳閣)、居(雅宜山居)等,都是人的住所,云林將這些齋居凝固成孤獨的小亭,以亭代屋,有意混淆亭與屋的差別,反映了云林的深長用思。

“天地一蘧廬”,在構(gòu)圖上,云林沒有采傳統(tǒng)繪畫山居圖的形式,讓茅屋若隱若現(xiàn)于山林中,突出其幽居的特點,也不著意渲染田園牧歌的氣氛(像玉澗《漁村夕照圖》所展示的歸家的祥和),而是將山村移到江濱,將屋舍變成孤亭,隱居之所被“請”到畫面的核心,孤亭被放到一灣瘦水和渺渺遠山之間,放到曠遠的天地之間,突然間,人的“小”和天地的“大”就這樣直接照面了。如他詩中所說: “小亭溪上立,古木落扶疏。一段云林景,依稀在夢中?!?/p>

云林這樣的空間安排,表面上突出人地位的渺小。在空間上,相對廣袤的世界,人的生命就像一粒塵土;在時間上,相對緬邈的歷史,人的存在也只是短暫的一瞬。時空的渺小,是人天然的宿命。如蘇軾詩云:“人生何者非蘧廬,故山鶴怨秋猿孤?!比欢?,云林在突出人“小”的同時,更強調(diào)從“小”中逃遁。

“作小山水,如高房山”,這是云林至友顧阿瑛評云林山水的話,戲語中有深意。云林的畫是“小”的,歷史上不少論者曾為此而困惑,所謂“倪顛老去無人問,只有云林小畫圖”。云林為什么不畫大幅,其傳世作品中沒有一幅全景式山水,沒有長卷和大立軸,這并非物質(zhì)條件所限,而包含他對“小”的獨特思考。云林曾為朋友安素作《懶游窩圖》,上題《懶游窩記》云: “善行無轍跡,蓋神由用無方,非拘拘于區(qū)域,逐逐困于車塵馬足之間?!睉杏胃C雖然是局促的,但局促是外在的。從物質(zhì)角度看,誰人不“小”,相對于天地來說,居于什么樣的空間也是局促的。云林在“小”中,表現(xiàn)心靈的騰挪。 “長風忽度楓林杪,時送秋聲到野亭”,一隅中有性靈的回環(huán)。一位詩人這樣評云林畫: “手弄云霞五彩筆,寫出相如《大人賦》?!痹屏值摹靶 碧斓刂?,正有包括宇宙、囊括古今的“大人”精神。

如他的著名作品《容膝齋圖》,所畫為陶淵明“審容膝以易安”的詩意,他畫蒼天古木中間一個空亭。容膝齋是容膝之意,人在世界上,即使他的房子再大也是容膝齋。無限的宇宙、綿延的時間,人占有的時空是有限的,人生就是一個點,所居只是無限乾坤中間一個草亭,荒天古木中間的一角,所在只是無限時間中的一個黃昏片刻,如此而已。云林將高渺的宇宙和狹小的草亭、外在的容膝和內(nèi)在的優(yōu)游放到一起,局促中有大騰挪。這正是其“天地一蘧廬”中包含的深長用思。楊維楨有詩贈云林道: “萬里乾坤秋似水,一窗燈火夜千年。”前一句說空間,一個暮秋季節(jié)的蕭瑟亭廬,含有萬里乾坤的韻味;后一句說時間,窩居窗下不眠的夜晚里,思索的是“千年”之事,是關(guān)乎人生命的大問題。

杜甫曾有“身世雙蓬鬢,乾坤一草亭”的名句,此境受到后代藝術(shù)家的重視。南宋末年周密就有“山青青,水泠泠,養(yǎng)得風煙數(shù)畝成,乾坤一草亭”的詞,道教中也有“天地四方宇,乾坤一草亭”的思想。云林“天地一蘧廬”表達的思想與此相似。明華幼武以“萬里乾坤一草亭”評云林畫,正抓住其空亭的核心意義。漸江山水冊中有《乾坤一草亭》一圖,也受到云林的影響。八大山人有《乾坤一草亭圖》軸,是山人晚年的作品。畫蒼莽高山上,古松孑然而立,松下有一草亭,空空落落,悄無人跡,也是典型的云林范式。

秋林亭子,成了云林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元畫的象征,它與北宋大師的繪畫有明顯不同。如沈周、半千、董其昌的。

2.無人之境

與亭子相關(guān)的還有一個“無人之境”的問題。云林66歲時曾有題畫卷云: “元溪王容溪先生嘗賦《如夢令》云: ‘林上一溪春水,林下數(shù)峰嵐翠。中有隱居人,茅屋數(shù)間而已。無事無事,石上坐看云起?!鄳蛴闷湟鉃閳D?!钡珡拇媸赖脑屏种型砥谧髌房?, “隱居人”并沒有出現(xiàn),亭子一無例外地都是空空如也,別無一人。云林早期畫中的亭子也曾畫過人,如上舉《東岡草亭圖》,其中就畫了二人對談。為何云林在中晚年作品中省去了人,乃至山水中不畫人?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藝術(shù)界的注意。張雨題云林畫說: “望見龍山第一峰,一峰一面水如弓。水邊亭子無人到,獨有前時躡屐蹤?!痹屏钟小读滞みh岫圖》,圖上有多人題跋,都注意到空亭的特點。歷史上曾有人從反元思想人手,認為空齋表現(xiàn)的是云林對元人的憤怒。這樣的政治性解讀并不得云林用心,就像畫史中有人說八大山人畫中魚鳥奇怪的眼神表現(xiàn)的是對清人的憤怒一樣,這樣理解,實際上等于否定藝術(shù)家的成就,將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簡化為一種政治性的訴說。

無人之境,在北宋畫壇就受到畫家的注意,黃庭堅曾贊揚惠崇的小景,體現(xiàn)出一種無人之境的高妙,但云林刻意表現(xiàn)的空亭卻有更深的追求。從一般意義上說,云林將空亭作為清潔精神的象征。云林一生清潔為人,脫俗、遠塵是他始終的堅守, “輕舟短掉向何處,只傍清波不染?!保渌囆g(shù)打上此一思想深深的烙印。他說: “蕭然不作人間夢,老鶴眠秋萬里心。”“鴻飛不與人間事,山自白云江自東?!彼安蛔魅碎g夢”、 “不與人間事”,與塵世保持距離。

從縱深的意義看,云林的無人之境是為了化一般的生活記述為人與宇宙的對話,破“畫史縱橫氣息”,避免人具體事件(如飲茶、會友、賞景、對詩等)的敘述,將對話或活動的人從畫面中省略,抽去時空關(guān)系,直面天地宇宙,突出他的人生困境和解脫的總體思路。這一安排也契合中國哲學以空納有的思想,所謂“惟有亭中無一物,坐觀天地得景全”。與云林大致同時的藝術(shù)家張宣(藻仲)評云林畫說“石滑巖前雨,泉香樹杪風。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就注意到云林空靈中解脫的思想。

3.寂寞的氣氛

清初畫家惲南田是一位有很高藝術(shù)品位的藝術(shù)家,他說: “寂寞無可奈何之境,最宜人想。”他用“寂寞”二字來評論他最為推重的倪云林的畫。他認為,云林的畫“真寂寞之境,再著一點便俗”,沒有色彩,沒有喧囂,靜絕塵氛,在靜寂中,有“燕舞飛花”,那是真正的浪漫,有“繁弦急管”,不是俗世中的音樂能夠比擬的。

寂寞,非但不是中國藝術(shù)家的煩惱,反而是中國藝術(shù)崇高的境界。韋應(yīng)物有絕句談到此一境界云: “萬物自生聽,太空恒寂寥。還從靜中起,卻向靜中消。”這一境界是寂寥的,寂寥中有宇宙般的靜穆;是幽深的,深沉里有歷史感;又關(guān)乎藝術(shù)家的生命情調(diào),具有充滿的人生感。

寂寞境界也是云林繪畫程式化的重要特點之一。這在他早期的山水中就已初露面目,標志其繪畫成熟的作品《六君子圖》,就已具寂寞之特點。

初看云林的畫,似乎永遠是蕭瑟的秋景。他的《幽澗寒松圖》,是“秋暑”中送一位遠行的朋友,那是一個燥熱的初秋,但云林卻將其處理得寒氣瑟瑟。他的代表作《漁莊秋霽圖》(圖2)也是畫秋景的,自題詩有“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但畫面中完全沒有成熟燦爛的秋意,唯有疏樹五株,木葉幾乎脫盡,一灣瘦水,一痕遠山,真是繁華落盡,燦爛翻為蕭瑟,躁動歸于靜寂。 “倪郎作畫若斫冰” (云林之友鄭元祜語),云林舉著一把冰斧,將熱流驅(qū)了,將躁氣除了,將火氣退了,將一切伸展的欲望、縱橫的念頭都砍削掉。徐渭說得更形象: “一幅淡煙光,云林筆有霜?!彼墓P頭似乎“有霜”,熱烈的現(xiàn)實、蔥蘢的世界,一到這里,就會淹沒在他清冷寂寥的氣氛中。

寂寞,不是云林畫中偶爾顯示的氣氛,也不是作為時令特征、景物特征的外在氛圍,甚至也不是云林落寞情緒的表象。這是他的“思想之語匯”,是展現(xiàn)云林獨特生命智慧的境界語匯。寂寞,成為云林畫境的典型表征。如文徵明這樣看云林畫,他仿云林畫自題云:“逢山過雨翠微茫,疏樹離離掛夕陽。飛盡晚霞人寂寂,虛亭無賴領(lǐng)秋光?!?/p>

《容膝齋圖》也是如此。它是云林一河兩岸式的典型構(gòu)圖,畫面起手處幾塊頑石,旁有老木枯槎數(shù)株,中部為一灣瘦水,對岸以粗筆勾出淡淡的山影。極荒率蒼老。這樣的筆墨,簡直要榨盡人的現(xiàn)實之思,將人放到荒天迥地之間,去體驗超越的情致。一切都靜止了,在他凝滯的筆墨下,水似乎不流,云似乎不動,風也不興,路上絕了行人,水中沒了漁舟,兀然的小亭靜對沉默的遠山,停滯的秋水環(huán)繞幽眇的古木。

禪宗有言道:“無風蘿自動?!睕]有風,蘿動了沒有,藤纏了沒有?其實并沒有飄動,并沒有盤旋。這就是寂寞。寂寞,在中國古代藝術(shù)論中又稱為寂寥。寂者,無聲也。寥者,無形也。《韻略》說: “寂寞,無聲也。寂寥,空也?!蹦鞘菬o聲無形的空靈境界。

云林的寂寞世界成為后人競相仿造的對象,包括沈周、文徵明、董其昌、漸江、石濤、八大、惲南田這些繪畫大家,個個都是仿倪的高手。從繪畫的內(nèi)在氣質(zhì)說,云林是最能代表南宗畫靈魂的人物。

寂寞的藝術(shù)世界,幾乎沒有任何活力,甚至缺乏生命感,有一種強烈的“無生感”,是“死搭搭地”。就像“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那首小詩所顯示的,無邊的遠山?jīng)]有動靜,連鳥似乎也飛“絕”了,沒有人煙,路上“滅”了人蹤跡。詩人用“絕”、 “滅”這樣重的字眼,強化寂而無生的氣氛。舟是“孤”的,沒有一絲喧闃,江是“寒”的,沒有春色,雪臥靜默的大地,又籠罩著無邊的江面,盎然的生機在這里被蕩盡,剩下的或許只有冰面下的一脈寒流。這首傳誦千古的小詩,一個被無數(shù)畫家、音樂家所演繹的藝術(shù)世界,原來是幾近無生命感的宇宙。

山不動,水不流,風不起,鳥不飛,云不飄,人不至,這個寂寥的宇宙,難道就是從形式上對活潑的隱括?疏樹上沒有葉,難道就是使人想起葉?一灣瘦水,難道就是使人想起漣漪?這樣的思路,其實正是落入見山是山的形式之中,沒有理解他的“在驪黃牝牡之外”的思想。他并非要在生命的低點制造生命張力,而是要發(fā)現(xiàn)一個意義的世界。

他畫中的枯樹,不是在最低點中暗示蔥蘢的綠意,而是在回避綠意;他的瘦水,不是在不動的水面中,掀起生命的波瀾,而是回避波瀾;他的空山,不是在一個空闊的形式中,試圖包含更豐富的世界,而是回避喧囂;他的無人的空亭,不是使人聯(lián)想到人在其中的場面,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而是回避人間。一句話,倪云林乃至中國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的寂寞世界,并不追求形式的內(nèi)在張力,而是意在超越色相世界,建立真實的意義世界。

中國藝術(shù)的寂寞境界表達的活潑,不是看起來“活”,而是讓世界“活”。不是畫出一個活的世界,那是物質(zhì)的,而是通過寂寥境界的創(chuàng)造,蕩去遮蔽,讓世界自在活潑——雖然沒有活潑的物質(zhì)形式,但卻彰顯了世界本原的真實,所以它是活的?;畹母疽馑际?,讓世界自在自由地存在,我們常說的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就是這樣的活。

而在禪宗中,它更突出“讓世界活”的思想。禪宗強調(diào)要悟出個“活文殊”,要“活潑潑地”,而不能“死搭搭地”。所謂“活潑潑地”,是在做一條“透網(wǎng)之鱗”后才能存在——禪宗認為,人平時的存在是一條被網(wǎng)網(wǎng)住的不自由的魚,悟到“活潑潑地”,才能從網(wǎng)中滑出,所謂“透網(wǎng)金鱗活潑潑”。所以它著意在沒有外在“網(wǎng)”的世界。如黃檗希運所說:“你若欲得生死去住,脫著自由,即今識取聽法底人,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處,活潑潑地?!?/p>

佛學中的“無生法忍”說與道家的“無生感”意思很相近。禪宗中有個“青山元不動”的問題,所謂“青山元不動,浮云飛去來”是禪門的重要話頭。青山云飄水繞,花木扶疏,怎么能不動呢?但禪卻不這么看。

“無生法忍”是佛學的基本觀念,又稱“無生忍”?!盁o生”,即不生不滅,“忍”即智慧。佛的覺悟就是要得不生不死的智慧。禪宗“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鴨子并沒有飛過去”等話頭,所表達的就是“無生法忍”的思想。

中國藝術(shù)的寂寞境界追求的就是“無生感”,是一個表面看來幾乎沒有任何生命感的世界,水也不流,花也不開,是為了讓人從色相的執(zhí)著中跳脫開去,讓水更潺涭、花更絢爛,就像《楞嚴經(jīng)》的一首偈語所說的: “聲無亦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緣離,是則常真實。”

4.無畫史縱橫氣息

由云林模式,可以引發(fā)出一些討論。

董其昌以“無畫史縱橫氣”來評云林畫,而云林自己對此也有深刻的體認。黃公望是云林的好友,云林卻對他略有微詞,認為黃的畫還沒有洗盡“縱橫習氣”。云林以“無畫史縱橫氣”而高自標置。

元末以來,這一觀點在吳門畫派中并沒有引起多大注意,到了董其昌,才將其發(fā)展成一個重要的繪畫命題。這一命題在文人畫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董其昌認為,學云林是天下最難之事,像沈周那樣的高人都難以做到。在董看來,云林的畫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天音,只能靜靜地傾聽。董說,他年輕的時候,項子京曾對他說,黃公望、王蒙的畫還能臨摹.倪畫是不能仿的,“一筆之誤,不復可改”。當時他不明白這位收藏界前輩的意思,到了晚年,他才有所理會。他覺得云林的高明之處,正在“無畫史縱橫習氣”。他說: “云林山水無畫史習氣,時一仿之,十指欲仙?!?/p>

如果做一個客觀的記錄者,那么畫家就有可能被具體的生活表象所左右,繪畫形式就很難擺脫“畫工”的影響。這樣的畫雖然很“像”,很切近生活,卻無法反映更深層的生命內(nèi)涵。作為一個畫家,要脫去畫家的習氣,或者說,不將自己當畫家,才能做一個好畫家,因為,在文人畫的觀念中,只知道涂抹形象,缺少靈魂,缺少意味,只能算是畫匠,畫匠畫出的畫不能算真正的畫。

文人畫學常將“畫史”稱為“時史”。惲南田評董其昌畫說:“思翁善寫寒林,最得靈秀勁逸之致,自言得之篆籀飛白。妙合神解,非時史所知?!彼澁嬘烟破ナ康奈骱?,一讀其畫,“若身在西湖香霧中,濯魄冰壺,遂忘炎暑之灼體也,其經(jīng)營花葉,布置根莖,直以造化為師,非時史碌碌抹綠涂紅者所能窺見”。戴醇士說: “西風蕭瑟,林影參差,小立籬根,使人肌骨俱爽。時史作秋樹,多用疏林,余以密林寫之,覺葉葉梢梢,別饒秋意?!薄皶r史”畫樹,只注意形似,他是世界的敘述者,不注意境界的呈現(xiàn),畫出的作品沒有回味的空間。

在文人畫理論看來,“時史”,或者“畫史”,是受當下生活事件、存在空間限制的藝術(shù)家,以寫實為法,即使畫得再像,那也只是一個表面的敘述,這樣的創(chuàng)作者只是世界的描畫者,而不是世界的發(fā)現(xiàn)者。在南田等藝術(shù)家看來,時史之人不能“妙合神解”——以心靈穿透世界的表象,契合大化精神。他們有縱橫之氣,無天真幽淡之懷。如果山水畫只是記錄,山中有樹木,山腰中有云氣,一條小路向前,一溪泉水流過,如果繪畫停留在這樣的境地,那不叫畫,那是“圖經(jīng)”。

就第二點而言, “無畫史縱橫習氣”強調(diào)作畫要力戒“縱橫氣”,作為一個畫家,不能總是有表現(xiàn)欲望,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繪畫不是做秀,它是靈魂的獨白——不是畫出來炫耀自己,以求功利價值,不是畫出來為了賣掉,以求市場價值,而是為了一己靈魂的表達??鬃诱f: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睘槿酥畬W,是裝點門面之學,是做給別人看的;真正的“學者”,是一己之學,它有內(nèi)在的需要。繪畫也是如此,繪畫是為一己陶胸次的。

三、高古的陳老蓮

陳洪綬繪畫具有獨特的風格,中國繪畫史上,還沒有哪位畫家像他這樣,對高古之境如此迷戀??此漠?,如見三代鼎彝,他似乎只對捕捉遙遠時代的東西感興趣。他的畫風淵靜,色彩幽深,構(gòu)圖簡古,畫面出現(xiàn)的東西,幾乎非古不設(shè),往往一個鎮(zhèn)紙,一個小小的如意,侍女澆水的花盆,都來歷不凡,銹跡斑斑,似乎都在向觀者傾訴:我是多久多久之前的寶物。

不少論者認為,陳老蓮的畫有太古之風、晉唐意味,體現(xiàn)了文人畫所普遍具有的好風雅的習慣,有古拙美和裝飾美。不少論者從復古的角度來理解他的高古趣尚。20世紀以來也有不少論者認為,陳刻意創(chuàng)造的高古境界,就是為了恢復繪畫的正脈,那種被董其昌南北宗等弄亂的傳統(tǒng)。其實這樣的解釋是有問題的。

在中國藝術(shù)論中, “古”大概有三層含義:一指對傳統(tǒng)的崇奉,趙子昂所提倡的“古意”就屬于這種。二指一種藝術(shù)趣味,像《小窗幽記》所說的“余嘗凈一室,置一幾,陳幾種快意書,放一本舊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揮塵,意思小倦,暫休竹榻。餉時而起,則啜苦茗,信手寫《漢書》幾行,隨意觀古畫數(shù)幅。心目間覺灑空靈,面上塵當亦撲去三寸”,就是一種古雅的趣味,明清以來不少文人深染此一風習(如吳門畫派幾乎個個是好古的高手)。三指一種超越的境界,通過古——這一無限時間性概念——來超越人時間性黏滯所帶來的束縛,而這第三層意思正是潛藏最深、對文人畫觀念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因素。

在中國美學中,這第三層意思的“古”又常與“高”相聯(lián),合而為“高古”之概念?!抖脑娖贰酚小案吖拧逼吩疲骸盎顺苏?,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蹤。月出東斗,好風相從。太華夜碧,人聞清鐘。虛佇神素,脫然畦封。黃唐在獨,落落玄宗?!鼻鍡钔⒅ソ獯苏f:“高則俯視一切,古則抗懷千載?!摺焙汀肮拧狈謩e強調(diào)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人不可能與時逐“古”、與天比“高”,但通過精神的提升,可以膺有此一境界。精神的超越可以“泛彼浩劫” (時間性超越)、“脫然畦封” (空間性掙脫),完成精神性騰踔,從而直達“黃唐”——中國人想象中的時間起點,至于“太華”——空間上最渺遠的世界,粉碎時空的分別性見解,獲得性靈的自由。

陳洪綬藝術(shù)孜孜追求的高古境界,所彰顯的正是這時空超越特性。他的高古不是取三代之意,不是復古,不是詩必盛唐、文必秦漢之類的眷戀,更不能為趙子昂式的繪畫復古之意所概括。他的高古雖然有好古雅的文人趣味,但不能停留在這一層次來理解他的畫。

陳洪綬繪畫所追求的高古之境包含超越和還原兩層含義。就超越而言,高古境界旨在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有限性,將人的精神從窘迫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就還原而言,現(xiàn)實的、當下的、欲望的世界,包含著太多的矯飾、虛偽,太多的與人的真性相違背的東西,在無限的高古世界中,還原人質(zhì)樸、原初的精神,讓生命的真性自在彰顯。正因此,古并非是今的反面,不是面向過去,對當下的逃遁,而是對古與今、生與死、雅與俗等一切分別的超越,返歸性靈的清明,從而肯定當下直接的生命體驗。如果說陳洪綬的高古表現(xiàn)一種歷史感的話,那是一種超越歷史表相的歷史感,是一種超越有限和無限相對性的永恒。

(一)古——時間性超越

他的《吟梅圖》(圖3),作于1649年,藏南京博物院。這幅畫古色古香,一高士坐在長長的石案前,緊鎖眉頭,雙手合于胸前,作沉思狀,案臺上放著一張空紙,銅如意壓著,毛筆已從筆架上抽出,硯臺里的墨也已磨好,非常細膩地表現(xiàn)出詩人吟梅作詩的狀態(tài)。與高士對面而坐的是一位女子,當是高士的女弟子。這女子側(cè)目注視畫面一側(cè)的女童,女童手上舉著一個花瓶,花瓶里插著梅花折枝和水仙,女子觀梅作畫。吟梅之作,一作詩一作畫,二人相對,一緊張,一輕松,顯得趣味盎然。畫面中出現(xiàn)的人都沉靜不語,石案假山等以冷青敷出,而女童的面部、花瓶等涂上白粉,越發(fā)增加畫面的幽冷。陳洪綬最具匠心的布置,是色彩的點提,石案下高士露出的紅色的鞋底,案頭上香爐下紅色的墊子,而假山旁有紅色立腳的凳子。幾點紅色,雖不多,但卻艷艷綽綽,從幽冷的畫面中跳出。梅清冷高潔的寧靜和吟梅者欲出未出的內(nèi)在洶涌就這樣交織在一起。冷調(diào)子中,一點紅色閃爍,給人滿幅驚艷的感覺。

我們可以1649年所作《蕉林酌酒圖》(藏于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為線索,來看他這方面思考的痕跡。這幅畫的背景是高高的芭蕉林,旁邊有奇形怪狀的假山,假山之前有一長長的石案,石案邊一高士右手執(zhí)杯,高高舉起,凝視遠方,若有所思。畫面左側(cè)的樹根茶幾上放著茶壺,正前側(cè)畫兩女子,揀菊煮酒。從畫面幽冷迷蒙的格調(diào)可以看出,當在微茫的月光下。整個畫面極有張力,作品帶有自畫像的性質(zhì)。 《蕉林酌酒圖》創(chuàng)造了一個高古幽眇的境界,畫面出現(xiàn)的每一件物品似乎都在說明一個意思:不變性。這里有千年萬年的湖石,有枯而不朽的根槎,有在易壞中展現(xiàn)不壞之理的芭蕉,有莽莽遠古時代傳來的酒器,有銅銹斑斑的彝器,還有那萬年說不盡的幽淡的菊事……在一個戰(zhàn)栗的當下,說一個千古不變的故事。青山不老,綠水長流,把酒問月,月光依然。陳洪綬創(chuàng)造這樣的高古境界,將易變的人生放到不變的宇宙中展現(xiàn)它的矛盾,追問生命的價值,尋求關(guān)于真實的回答。

陳洪綬的畫有突出的程式化傾向,程式化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特色,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也廣有運用。陳洪綬作品中有很多反復出現(xiàn)的“道具”,這些“道具”被賦予特別的意思。像《蕉林酌酒圖》出現(xiàn)的諸種物品,在他的畫中反復出現(xiàn),陳洪綬通過這些“道具”,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獨特的藝術(shù)境界。我們可由分析他的這些“道具”人手。

1.石頭

石頭在中國畫中一般作為背景來處理,如庭院中的假山,案頭上的清供,但陳的畫卻不是這樣,石是他的主要道具之一,尤其晚年的人物畫中,石和人相伴,形象極為觸目。在陳的人物畫中,家庭陳設(shè)、生活用品,多為石頭,少有木桌、木榻、木椅等表現(xiàn)?!督读肿镁茍D》幾乎是個石世界,大片的假山、巨大的石案,占據(jù)了畫面的主要部分。晚年陳的大量作品都有這石世界。如《南生魯四樂圖》中《講音》一段,南生魯倚臥于一個奇怪的湖石上,石頭是其唯一的背景。《高隱圖》中幾位老者如坐在巨石陣中,石頭奇形怪狀,或立或臥,為案為坐,如同與人對話。即使是一些侍女圖中,人物所依附的也多是石頭,如作于1646年的《紅葉題詩圖》,一曼妙的女子,坐在冰冷而奇怪的湖石上構(gòu)思她的詩。臺北故宮所藏的《觀音羅漢圖》,連觀音也坐在湖石上。

不是他喜歡石頭,而是要通過石頭表現(xiàn)特別的用思。稍長于他的博物學家文震亨(1585-1645)在《長物志》中說:“石令人古?!边@里的“古”不是想起過去的事,而是強調(diào)石的不變性。中國人常常以石來表示永恒不變的意思,人的生命短暫而易變,人與石頭相對,如一瞬之對永恒,突出人對生命價值的穎悟。他早年曾畫過《壽石圖》,以嶙峋疊立的石頭為歲月綿延之意。陳洪綬《同綺季》詩云: “松風已聞三十載,卻與姜九不曾聞。買個筆床隨汝去,三生石上臥秋云?!比?,本是佛教中的說法,傳說人死后,走過黃泉路,到了奈何橋,就會看到三生石,他在奈何橋邊,看紅塵中的人準備喝孟婆湯,輪回投胎。陳洪綬取三生之石并非著意于小乘佛教的輪回之意,而是執(zhí)著于他的永恒思考,將易變的人生,放到永恒不朽的石頭面前審視。

2.芭蕉

陳酷愛畫芭蕉。芭蕉是中國南方庭院中常見之物,中國畫中多有她的身影。按理說,芭蕉是南方園林中的尋常之物,陳畫它并不奇怪,但細細體味他的作品就可發(fā)現(xiàn),他筆下的芭蕉有特別的形式,這是前此任何作品中沒有過的。這幅《蕉林酌酒圖》中有大片的芭蕉,而且畫面中那位濾酒的女子,就坐在一片芭蕉上,如坐在一片云中。整個畫面似由芭蕉托起。類似的情況在他晚年的繪畫中也有表現(xiàn)。如作于1645年的《品茶圖》(藏上海朵云軒),正對畫面的那位高士就坐在巨大的芭蕉葉上。作于1649年的《飲酒祝壽圖》(私人藏)背對畫面的高士,身下也是芭蕉。作于同年的《何天章行樂圖》(藏蘇州博物館),一位女子坐在芭蕉上。作于1650年的《斗草圖》(遼寧省博物館藏),也有女子坐在芭蕉上的描寫。陳洪綬晚年曾暫居于紹興徐渭的青藤書屋,那里就種有不少芭蕉。他搬進新居,曾作有《卜算子》詞云: “墻角種芭蕉,遮卻行人眼。芭蕉能有幾多高,不礙南山面。還種幾梧桐,高出墻之半。不礙南山半點兒,成個深深院?!北憩F(xiàn)自己摯愛芭蕉的心意。

芭蕉乃佛教中法物,《維摩詰經(jīng)》說:“是身如芭蕉?!庇冒沤兜囊讐模ㄇ镲L一起,芭蕉很快就消失)、中空來比喻空幻思想。中國詩人以“芭蕉林里自觀身”來撫慰生命的意義, “夜雨打芭蕉”是中國詩人、戲劇家喜歡表現(xiàn)的境界,夜雨點點打芭蕉,如細說人生命的脆弱,但中國人又從芭蕉的易壞中看出不壞之理,芭蕉這樣脆弱的植物又成了永恒的隱喻物。不是芭蕉不壞,而是心不為之所牽,所謂無念是也。傳王維《袁安臥雪圖》中,有雪中芭蕉,這不是時序的混亂,所強調(diào)的正是大乘佛教的不壞之理。一如金農(nóng)所說: “王右丞雪中芭蕉,為畫苑奇構(gòu),芭蕉乃商飆速朽之物,豈能凌冬不凋乎。右丞深于禪理,故有是畫,以喻沙門不壞之身,四時保其堅固也。” (《冬心題跋》)

陳洪綬的人物畫中,芭蕉并非裝飾物,某種程度上正帶有這樣的暗示。陳洪綬的《蕉陰絲竹圖》,圖中巨大的湖石假山和芭蕉之前,女子弄琴,高士傾聽,如傾聽生命的聲音。這是陳洪綬精心創(chuàng)作的作品。老蓮通過芭蕉注入了生命的詠嘆。在他這里,芭蕉有對物質(zhì)執(zhí)著的否定、對永恒寂靜的肯定的暗示。

3.斑駁的銅器

《蕉林酌酒圖》有數(shù)件青銅器物,銹跡斑斑,斑駁陸離,高古寂歷。高士手中所舉不是平常的杯子,而是上古時代人們使用的酒器“斝”。樹根上的茶壺是銅壺,石案上的盛酒器也是銅器,都是銹跡斑斑,有所謂“爛銅味”。明代中后期以來,在崇尚金石風氣的影響下,有一種酷愛“爛銅”的嗜好,尤其體現(xiàn)在篆刻藝術(shù)上。這也成了陳洪綬繪畫的重要面目。他的畫中出現(xiàn)的很多用具,如茶具、酒具、花瓶,甚至是作為文房器玩的如意、鎮(zhèn)紙等小玩意,往往都取銅器,都是一樣的銹跡斑斑。甲申之前,他的作品中已有此種傾向,如作于1639年的《和平呈瑞圖》,花瓶就有濃厚的銅銹味。作于1639年的《阮修沽酒圖》,一酒徒,左手執(zhí)杖,杖頭掛著銅錢,右手拈著酒壺,酒壺也有爛銅跡。甲申之后此類表現(xiàn)更為尋常。如作于1649年的《吟梅圖》,就是石案上的鎮(zhèn)紙,也是青銅的,暗綠色的斑點給人印象非常深刻。

《小窗幽記》說: “香令人幽,酒令人遠,茶令人爽,琴令人寂,棋令人閑……金石鼎彝令人古。”陳洪綬的繪畫大量地畫青銅器物,銅銹斑斑,不是證明器物年代久,來歷不凡,也不是說明主人博物好古,而在突出其斑駁陸離的意味,這其中就注入歷史的沉思。迷茫閃爍,似幻非真,如同打開一條時間的通道,將人們從當下拉往渺渺的遠古。就像《吟梅圖》中那個鎮(zhèn)紙一樣,一個銅制的小物件,似乎在幾案上、詩語間游動,在和人作跨時空的對話。當下和往古、永恒和脆弱的界限沒有了。陳洪綬由此寄寓關(guān)于生命意義的思考。

4.瓷器的開片

他的人物畫中常有瓷器出現(xiàn),而這些瓷器幾乎無一例外地布滿了裂紋,瓷學中叫做“開片”。在這幅《蕉林酌酒圖》中,石桌旁,有一花瓶,上面布滿了裂紋。作于1651年的《索句圖》,案頭上的花瓶也有裂紋。類似的表現(xiàn)還有很多。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之《玩菊圖》,其中的花瓶也有冰裂紋。

中國自宋哥窯、鈞窯等提倡開片以來,歷經(jīng)千年,蔚成風尚,嗜好開片之風,成為中國文人博古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人喜好開片,一是愛它自然形成的紋理(其實像哥窯等就是人工做出的,但做得就像沒有做過一樣,就像自然本來的樣子一樣),二是愛它的斑駁陸離的風味。徐渭有《畫插瓶梅送人》詩說: “苦無竹葉傾三斝,聊取梅花插一梢。冰碎古瓶何太酷,頓教人棄汝州窯。”自注:“瓶作冰裂紋?!钡牧押郏缤?jīng)過歷史老人巨手的撫摩,在空間中注入了時間性因素,為寧靜的瓷器帶來了歷史的幽深感。陳洪綬刻意表現(xiàn)的這些開片,其實還是出于永恒的考慮。

5.古木蒼藤

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本來對老蓮有誤解,但看到老蓮的一幅畫后,完全改變了看法: “一畫為枯木,附以水仙,嗚呼,老蓮好色之徒,然其實有大節(jié),試觀此卷,古人哉。”其實,陳洪綬的古木蒼藤并非都是節(jié)操的象征,而具有另外的含義。

陳洪綬很喜歡畫枯藤古樹,作于1651年的《摹古雙冊》(藏克里夫蘭美術(shù)館)中,有一幅古木茂藤圖,畫千年的古藤纏繞在虬曲的枯枝之上,非常有氣勢。樹已枯,藤在纏,綿延的纏繞,無窮的系聯(lián),在人的心中蜿蜒。也是在這一畫冊中,有高士橫杖圖,一高士棄杖而坐,后面有老樹參差,可以說是萬年老樹,這“蒼老潤物”,是他的至愛,也是他畫中常設(shè)的風景。

他將這古木蒼藤當作參透人生的憑依物。在作于甲申之后的絕句中他寫道: “今日不書經(jīng),明日不畫佛。欲觀不住身,長松謝蒼郁?!彼摹额}扇》詩說: “修竹如寒士,枯枝似老僧。人能解此意,醉后嚼春冰?!彼ㄟ^這古木蒼藤,來觀照生命的永恒,看“不住身”,看“不死意”。

古人云: “古木蒼藤不計年。”他的此類圖式顯然具有這層含義。其《時運》詩說:“千年壽藤,覆彼草廬。其花四照,貝錦不如。有客止我,中流一壺。浣花溪人,古人先我?!贝禾靵砹?,在古拙而虬曲的老枝上,又有紫色的小花淺斟慢酌,是那樣燦爛。在陳洪綬看來,這是世界中最美的花(所謂“貝錦不如”),花兒給人以信心,也給人生命以安慰,青山不老,綠水長流,春來草自綠,秋去江水枯,世界的一切都是這樣,何必憂傷無已。他愛青藤,愛藤花,愛的就是這樣的永恒感。他有詩道: “藤花春暮紫,藤葉晚秋黃。不舉春秋令,誰能應(yīng)接忙?!?/p>

老蓮的古木蒼藤,有一種蒼莽渾厚的歷史感。晚年的他在“老子暮山下,殘梅落照中”丈量生命的意義。他有詩云: “畫將一幅如虬樹,換得三朝似桂柴。”老蓮的畫充滿了這樣的歷史滄桑感。暮靄沉沉,秋色蒼蒼,一落拓的老者拄杖前行,望西山夢幻之中,看落葉隨水而流,一雙醉眼就這樣打量生命,衡量生命,也將息生命。

類似于以上所舉的“道具”,陳洪綬表現(xiàn)它們并不在其審美價值,也不在其作為人生活的直接關(guān)系物。陳洪綬其實是有意消解物品的實用特性,使其成為人生命存在的關(guān)系物,它們是人生命意義的對話者,人生命價值的印證者。

(二)高——空間性超越

看他1651年為林仲青所作《摹古雙冊》,其中有一幅畫水仙寒泉,水際有老樹三株,旁側(cè)有兩棵水仙,神清氣爽,凜凜開放,其姿態(tài)幾與老樹平齊。這完全是夸張的畫法,世間沒有這樣的物象,老樹的枯暗和水仙的清爽形成對比。甚至他繪畫色彩的處理也染上荒怪幽邃的意味?!赌」烹p冊》中的羅漢圖,就在造成一種天荒地老的感覺。

他的《觀音羅漢圖》(圖4),畫一個丑觀音,一個怪羅漢,可謂丑與怪的結(jié)合。中國自六朝以來有長期的觀音崇拜,為了表現(xiàn)其柔美、善良、慈愛、寬容、拯救人類苦難的神性,藝術(shù)家筆下的觀音圖像漸漸有女性化、美貌化的傾向,使其成為美的化身,但陳洪綬筆下的觀音卻是道地的丑觀音,不合比例的身體,碩大的面部,古怪的神情,坐在一塊冰冷的大石頭之上,完全超過了人們的視覺經(jīng)驗,強化了高古的氣氛。

《嬰戲圖》是一幅有爭議的作品。有的論者認為,這是一幅取笑佛教的繪畫,表現(xiàn)出他晚年有意脫離佛教的思想,這樣的判斷與實際情況正好相反。這幅畫通過荒誕近于玩笑的圖像結(jié)構(gòu),表達的卻是一個嚴肅的主題,就是對佛的敬心——陳一生雖深受心學影響,但晚年思想中,佛家思想占有主要位置。畫中突破傳統(tǒng)佛畫的比例關(guān)系,小小的塔,小小的佛,孩子都比佛像大,有意渲染這樣的差別,這在以前的繪畫中是難以想象的,還有拜佛孩子露出小屁股。如果將此理解為對佛的不敬則大錯特錯,它通過對比關(guān)系,強調(diào)佛在心中的大乘佛學的核心思想,如一首禪詩:“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莫向靈山塔下修。”陳洪綬畫的是他人心靈中的靈山塔。他通過荒誕的處理表達了他對真實世界的思考。

他晚年所作的《羅漢圖》,也是一幅有震撼力的作品。圖中所表現(xiàn)的高僧說法,強調(diào)的是無法可說、無須讀經(jīng)的思想,禪宗所謂“說一個佛字都要漱漱口”,而那位怯生生的求道者,似在問“如何是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之類的話頭,即落入言筌而不得真法。他的怯懦和委曲,都通過形式的變奏表現(xiàn)出來。二人相對,高僧是那樣的淡定,門徒是那樣的支離,由此突出他的思考。

老蓮在荒誕中確立的這個世界,具有石破天驚的荒古意味。他的很多畫,皆非人間所見,似是鴻蒙初開之景,又似天國之景象,荒古寂歷,體現(xiàn)出一種永恒的寂寞感。他的代表作品之一《高隱圖》就表現(xiàn)了這樣的境界。這幅作于國破之后的作品,畫一些報國無門的文人,逃命山林。這里沒有翳然清遠的林下風流,卻是無聲的寂寞,在嶙峋太古色中展現(xiàn)宇宙永恒中的寂寞。這里有無邊的凝滯——一切都停止了,風不動,水不流,葉不飄,人的心亦不動。怪石上的清供,燃起了萬年不滅的香煙,一卷沒有打開的書卷,一盤沒有終結(jié)的棋局,五老默然相對,在這靜寂的世界中,似乎一切都沒有發(fā)生,一切也不可能發(fā)生。這正是陳洪綬追求的永恒的安寧。這幅畫要表現(xiàn)的是,??煽?,石可爛,但人的心不可變,天風飄蕩,大地起舞,人的真實的生命在靜寂中行進。在恐慌絕望中逃進山林的人,以山林安頓生命,而山林的清響中回應(yīng)的是神秘的天音,陳洪綬的畫就在捕捉這樣的天音。陳洪綬通過他的古怪,再造一個活絡(luò)的生命世界,一個給人以永恒安頓的宇宙。在他看來,與現(xiàn)實世界相比,到底誰荒誕還真很難說呢!

他不是外觀世界,模仿實物,而是內(nèi)觀于心,用他的詩書、他的生命來融匯世界,但古往今來的大師名跡、山川麗影,經(jīng)過他的心靈浸染,流淌出來的“象”,卻是荒誕的象、變形的象,是神秘莫測、高古寂歷的象。陳洪綬繪畫的荒誕形象浸染在他濃郁的高古氣氛中。他的“怪”是與“古”結(jié)合在一起的,是一種真正的“古怪”。

陳洪綬早年繪畫就已顯露出怪誕的色彩,到了晚年則更加濃厚。這可能與當時的繪畫整體環(huán)境有關(guān),如晚明時期畫壇流行怪誕之風,像吳彬、崔子忠、丁云鵬的繪畫都有怪誕傾向。同時也與陳洪綬的個性有關(guān),朱謀《畫史會要》說他“賦性狂散”,周亮工《讀畫錄》說“章侯性誕僻”,但就其晚年繪畫濃重的怪誕傾向而言,顯然與他現(xiàn)實人生的處境和他對藝術(shù)的獨特理解有關(guān),其怪誕形式有其獨特的追求。這種荒誕性不僅體現(xiàn)在他擅長的人物中,在花鳥、山水畫中也有體現(xiàn)。他在空間布局上追求荒誕的表達,在色彩上也多有出人意料之處。他的畫往往在不經(jīng)意中,有一種“大氣局”。他的怪是極似中的極怪。一方面,他的造型能力很好,另一方面他又極端怪誕地處理形象,細節(jié)的真實和某些方面的荒誕處理,形成很大的反差,更突出其“不可理喻”。如他的《拈花圖》《授徒圖》等,人的肌膚鮮嫩,幾乎可以彈破,形式逼真,嫵媚萬方,但卻通過局部的荒誕,打破原有的存在關(guān)系,造成特殊的效果。宋劉道醇論畫“六長”有“狂怪求理”一條,然陳洪綬的繪畫突破古訓,他非但不以理序去允執(zhí)厥中,反而將狂怪一路推向極致,從而顯示出他的特別用思。

陳洪綬被稱為晚明繪畫變形主義大師。對于陳繪畫的荒誕性,在陳當世時,就有論者提出異議。他的生平摯友周亮工說他的畫:“皆故作牛鬼蛇神狀,展閱數(shù)過,心目無所格也,只覺其丑獰耳?!敝苓€說: “但訝其怪誕,不知其筆筆皆有來歷?!彪m是回護朋友,但對其繪畫的荒誕不經(jīng),還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方薰談到陳的“僻古”時說:“僻古是其所能,亦其所短也?!倍惐救藚s不這樣看,周亮工曾批評陳的仕女畫得過胖,不欣賞他的造型,而陳說,雖然很胖,不美,卻也“十指間娉婷多矣”——他的丑陋的造型,也有至美在焉。今天研究界也有論者將荒誕視為陳的缺點,認為他的荒誕構(gòu)圖令人“不舒服”,影響他的藝術(shù)表達。

變形荒誕是陳洪綬繪畫形式創(chuàng)造的重要特色,從怪誕上質(zhì)疑他的藝術(shù),也就等于否定陳洪綬繪畫的價值。他的荒誕不是造型能力缺乏所致,也非有喜歡丑陋之嗜好,更不是精神不正常后的涂鴉。他的荒誕有深長的用思,是攸關(guān)對陳洪綬繪畫理解的關(guān)鍵性問題。

陳洪綬繪畫的荒誕性,受到傳統(tǒng)哲學和畫學思想的影響。

其一,我們說他的畫怪誕,就有一個先行的不“怪”的“范形”——一種被看做正常形式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在中國藝術(shù)領(lǐng)域是常常受到質(zhì)疑的。晚明以來,受狂禪之風影響,質(zhì)疑所謂“范形”的思潮則更加明顯。

第二,陳洪綬繪畫怪誕的形式是丑的,不美。中國人的美丑觀念與西方不同,道禪哲學認為,我們說一個東西是美的或者是丑的,并不可靠,因為它必然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知識的,知識是人所給定的。中國美學中有一個質(zhì)疑美的傳統(tǒng),不是反對美,也不是以丑為美,而是超越美丑。陳洪綬說自己所畫胖女“十指間娉婷多矣”,就是對美丑觀的質(zhì)疑。

第三,他繪畫的怪誕形式,也是對傳統(tǒng)畫學中“求之于物象之外”思想的回應(yīng)。中國繪畫自中唐五代以來,超越形式上的簡單模仿,強調(diào)在形式之外著力。通觀地看,水墨的表現(xiàn)就是怪,梁楷的人物也是怪,倪云林的山水就是怪。怪是中國繪畫中一種超越形式的方式。在陳的怪誕表達中,可以明顯感到他對傳統(tǒng)畫學的繼承。如他有詩說:“莫笑佛事不作,只因佛法不知。吟詩皎然為友,寫像貫休為師?!必炐莸姆鹣窬褪枪终Q的,雖然我們今天很難見到他的真跡,但歷史上流傳的大量仿作,也大致可以看出貫休的畫風。晚年陳的佛像深受貫休風格的影響。學術(shù)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陳的怪誕是對傳統(tǒng)美學的叛逆,這樣的觀點似有未核,因為中國傳統(tǒng)美學在唐代以后發(fā)展有兩條線,一條是儒學的溫柔敦厚,一條是道禪的自然樸拙。陳繼承的是道禪哲學的美學傳統(tǒng),而不能說是對傳統(tǒng)的叛逆。

(未完待續(xù))

猜你喜歡
陳洪綬云林芭蕉
明 陳洪綬 仕女圖軸
中國書法(2023年3期)2023-08-23 13:02:08
雨打芭蕉
高古奇駭
——陳洪綬書畫作品展
模仿成不了真畫家
云林鵝
華人時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30
陳洪綬繪畫的“四美”特征
云林水岸
云林石譜
寶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39
云林石譜
寶藏(2017年10期)2018-01-03 01:53:24
等閑托誰題芭蕉
火花(2016年6期)2016-02-27 07:45:03
手机| 五峰| 南皮县| 云霄县| 潞城市| 民勤县| 阳山县| 页游| 金山区| 鄢陵县| 长顺县| 读书| 无为县| 涡阳县| 丹江口市| 玉门市| 墨竹工卡县| 无极县| 宣武区| 成安县| 襄垣县| 措美县| 荆州市| 丰县| 镇宁| 安阳市| 平潭县| 肃北| 许昌县| 安图县| 图木舒克市| 清镇市| 保德县| 象州县| 石家庄市| 赣州市| 梧州市| 罗平县| 宣汉县| 渝北区| 三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