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大地構造問題研究

2015-08-25 03:03:19林宗滿
地質力學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白堊華夏新生代

林宗滿

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大地構造問題研究

林宗滿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北京100081)

基于“構造體系控油作用研究”項目,總結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及其演變的內在規(guī)律。研究表明,中國東部中新生代構造形變史,以侏羅紀末幕運動為標志劃分為前后2個大階段,發(fā)育2種巨型扭動構造型式,即華夏系和新華夏系,其間存在廣泛的構造不整合;顯示二元結構,即新華夏系形變構造層與華夏系形變構造層的疊置,是本區(qū)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

中國東部;大地構造;構造體系;構造不整合;二元結構

0 引言

2007年,筆者應邀參加康玉柱院士主持的 “構造體系控油作用研究”。此間,在完成科研任務的同時,結合地質力學理論研究,發(fā)表了 《論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郯廬斷裂的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楚雄盆地油氣資源亟待勘查發(fā)現(xiàn)》、《從四川盆地及江漢沉降區(qū)的對比提出對新華夏系的質疑》4篇論文[1~4],作為本項目研究的補充。

一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地質先輩對中國的大地構造問題提出了豐富多彩的理論見解,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地質力學、斷塊學說、槽臺學說、波浪鑲嵌、地洼說等。20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學說被引進中國,地學界反響巨大,被譽為 “地學革命”。隨后近50年中提出的代表性論斷如:“東北亞裂谷系”、“拱張塌陷說”等;羅自立等在 《龍門山造山帶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與演化》[5]中,提出龍門山的崛起是四川盆地 (基盤)俯沖的結果,強調“四川盆地的俯沖與太平洋板塊的俯沖相關,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出任何動力來源?!卑鍓K論的倡導者,加拿大地球物理學家威爾遜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大陸裂解成洋、洋盆俯沖閉合的 “威爾遜旋回”,以關閉洋盆兩側板塊的碰撞,作為板塊運動旋回的終結。葛肖虹等[6]補充說:“洋盆消失兩側板塊拼合碰撞后新生大陸外側洋盆洋脊的擴張及相鄰洋盆的俯沖是新生大陸內部陸內變形的不竭動力?!庇^察研究三疊紀以來全球大陸塊的運動得知,沒有任何事實能支持這一論點,而且以后也不可能再現(xiàn)。歐美地質學家提出的板塊理論與當?shù)氐牡刭|構造背景有關,從全球的觀點看,歐、美大陸與亞洲大陸在地殼運動方式和性質等方面有本質的區(qū)別?!耙环剿琉B(yǎng)一方人”,地質理論的產生常常被蒙上地方的陰影?,F(xiàn)在看來,板塊理論如果不是全錯了,至少也是片面的,它可能把地學引向不可知論。

本文論及的中國東部的范圍是指桌子山、賀蘭山—龍門山—川滇南帶一線以東的廣大地區(qū),包括瀕臨太平洋的中國海域及日本島、琉球群島等地帶。

1 地層問題

地層問題的提出,是因為它制約著大地構造。有史以來,對地層問題的認識及其劃分對比,都是以古生物為主要依據(jù)的。隨著各項勘探工作的深入發(fā)展,古生物地層研究已經(jīng)比較普及。隨之而來,筆者發(fā)現(xiàn)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地層的劃分對比,與構造旋回有顯著的矛盾[1],導致了因地層錯位造成的構造運動幕的混亂。

多年來勘探經(jīng)驗證明,“地層”是地質工作的基礎,“大地構造”屬于 “上層建筑”范疇,后者控制沉積層序和礦產的分布規(guī)律。研究成果進一步表明,中新生代主要構造幕在區(qū)域上可以對比[1],中新生代構造旋回,如印支旋回、早期燕山旋回、早白堊世旋回、晚白堊世旋回、古近紀旋回、新近紀旋回,在區(qū)域上乃至全球都是可以對比的。隨之,筆者進一步提出,寓于各構造旋回中的沉積組合在區(qū)域上也是可對比的,并由它決定了區(qū)域地層對比的框架。

本文中,筆者對中國東部中新生界若干地層層位的時代歸屬提出了不同見解。

1.1四川盆地須家河組時代歸屬

建議將四川盆地晚三疊世須家河組劃歸早侏羅世[1],隨之在華南地區(qū)的上三疊統(tǒng),如楚雄盆地一平浪煤系、湘贛地區(qū)安源煤系等,都應劃歸早侏羅世 (見表1)。

在已敘述的諸多理由當中有2點需重點考慮:其一,中國中生界的煤系主要集中分布在侏羅系 (中下統(tǒng)),如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系煤炭儲量占全國煤炭總儲量的43%(含C—P、T3煤炭儲量),它是一套含煤的磨拉石建造,屬早期燕山旋回的產物;其二,華南晚三疊世為海相沉積,只在上揚子準地臺邊緣發(fā)育,如川西—楚雄臺緣坳陷,晚三疊世海相沉積發(fā)育良好,其余廣大地區(qū)隆起缺失,這是古中華陸[7]自晚古生代以來海水向南退卻的大趨勢所在。須家河組既是一套陸相含煤巖系,理應歸屬于早侏羅世。

1.2J3-K1地層組合必須迅速解體

在中國東部中新生界若干層系界線中,侏羅、白堊系之間是一條最重要的地層界線,它是一個廣泛的區(qū)域性不整合界面。筆者在研究本區(qū)構造形變史之后提出侏羅紀末幕是一場變格運動[8],在這場變格運動前后2個地史階段,中國東部的構造形態(tài)、構造性質和古地貌特征顯著不同。在T—J階段古構造應力場為擠壓性,K—N階段古構造應力場以伸展、引張為主。侏羅紀晚期古東亞大陸的古地貌特征為東高西低,經(jīng)過早白堊世過渡調整之后,進入晚白堊世以來,古東亞大陸東緣廣泛沉降,并形成日本海、東海和南海,李四光教授稱其為“新華夏?!?,這種沉降的總趨勢,一直持續(xù)到新生代。如此重大變革均是侏羅紀末幕帶來的影響??梢奐、K界線地層的正確劃分極其重要。

然而在古生物界,首先有顧知微[9]根據(jù)對熱河動物群的研究,提出侏羅、白堊系為連續(xù)界線地層,隨后在地質界就掀起對J3-K1地層組合的熱議。以遼西阜新盆地剖面為代表,當時的J、K界線被誤劃在阜新組頂面,即將我國北方晚中生代的煤系全部劃歸晚侏羅世。經(jīng)過20年的實踐,郝詒純等[10]發(fā)表研究熱河動物群的新見解,指出熱河動物群的主體或全部應歸屬早白堊世。此成果在地質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歡迎。在上述研究成果廣泛實踐的同時,陳丕基[11]發(fā)表對熱河動物群的研究成果,繼續(xù)認定J、K為連續(xù)界線地層,不過界線被下移至九佛堂組頂,即把上述煤系的主體劃歸晚侏羅世。陳丕基[11]最后總結說:“中國陸相侏羅—白堊系界線地層在東北、內蒙古和陜甘寧盆地多是連續(xù)沉積,所含化石門類齊全,數(shù)量豐富,尤以吉林通化盆地三棵榆樹剖面出露較好。西南地區(qū)以紅層為主,屬另一個生物地理區(qū)系,但川中亦是連續(xù)沉積,介形類特別豐富,值得進一步研究。東南沿海與新疆北部,侏羅、白堊系不連續(xù),可能缺失晚侏羅世甚至包括早白堊世最早期沉積”。2000年,陳丕基[12]最終把J、K界線放在九佛堂組底,但他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區(qū)域性沉積間斷面。

筆者從構造地層學觀點出發(fā),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J、K界線地層劃分的3條原則:①侏羅、白堊系界線為廣泛的區(qū)域性不整合面,K1可與J1-3、J1-2或前侏羅系不整合接觸,并且無一例外。②在中國上侏羅統(tǒng)全部為紅色碎屑巖系,其上部具反旋回沉積序列,它依附于J1-2而存在,J3不能獨立成盆,更不可能與K1組合成J3-K1成盆期;在東北、冀北及瀕太平洋地區(qū),侏羅系發(fā)育中基性安山巖。③下白堊統(tǒng)下部發(fā)育厚層礫巖,如九佛堂組下段、登婁庫組1段等,在新疆被稱為城墻礫巖,在前述地區(qū)K1發(fā)育酸性火山巖。有古生物專家曾對筆者說:“不整合面是一個最壞的地層界面”。我回答說:“不整合面是一個普遍存在、不可回避的、最重要的沉積間斷面,在區(qū)域上具有可比性”。

1.3松遼盆地深部J3-K1層序大有問題

1995年,筆者等曾發(fā)表文章,提出松遼盆地深部J3-K1層序存在問題[13],但至今未見有任何改進[14]。為引起東北地質學家的重視,再次提請關注。松遼盆地深部J3-K1層序,被誤定為:火石嶺組 (J3h)、沙河子組 (K1s)、營城組 (K1y)、登婁庫組 (K1d)。

中國石化東北石油局古生物地層專家裘松余[15]提出營城組與登婁庫組地層重復,但未獲重視?!鞍宋濉逼陂g,筆者曾承擔中國石化 “松遼盆地南部天然氣田形成條件及選區(qū)評價研究”工作,于1991年5—6月間,在長春地調院張普林的幫助下,到松南周邊進行野外調研,重點是觀測中生代盆地。隨后發(fā)表了文章[13],提出以下認識:①在上述J3-K1層序中,火石嶺組[16]不存在;②營城煤系不存在,營城組為一套酸性火山巖 (球粒流紋巖),源自地殼中淺部,與沙河子組為侵位關系,這種生動的構造現(xiàn)象在長春東北面的九臺地區(qū)出露良好,那里的許多火山口賦存非金屬礦;③登婁庫組 (含敖包組上部)[17]與沙河子組為不同地區(qū)的相當層位。登婁庫組分布于盆地腹地,松基6井已完整揭露。本組分4段:1段為礫巖;2段為黑色巖系;3—4段為雜色巖系,總厚度1955.5 m。沙河子組分布于盆地東緣,黑山隆起帶西側,鐵路以東地帶大片出露,其巖性分2段:1段為礫巖;2段為黑色巖系;3—4段被剝蝕,總厚度達數(shù)百米。盆地南部的泉頭剖面 (昌圖縣泉頭車站)進一步證實了上述層序關系,該剖面呈南南東—北北西向出露,盆地基底為古生界灰?guī)r,其上被沙河子組(K1s)覆蓋,本組出露2個巖性段,巖石組合與盆地東緣廣泛出露的沙河子組相似。該剖面沙河子組之上被泉頭組 (K2q)超覆。剖面結構明朗簡單,沒有出露營城組和登婁庫組,也沒有火石嶺組,著實證明上述J3-K1層序存在問題。

“八五”期間,當完成了上述科研任務之后,筆者對松遼盆地深部 (K1)構造特征提出如下認識:松遼盆地是在大興安嶺 (西)與張廣才嶺隆起褶帶 (東)之間,呈北北東走向的坳褶槽地中發(fā)育起來的斷陷盆地,面積約為6×104km2(指盆地腹部K1d范圍),是具有統(tǒng)一水體、又顯分隔性的單旋回盆地。

1.4由于上白堊統(tǒng)上部地層普遍被古近系占用,造成燕山V幕被埋沒

中國東部濱海平原,由于新華夏系 (郯廬系)良好的控盆作用,造成晚白堊世盆地廣泛發(fā)育,上白堊統(tǒng)廣泛分布。其組合特征可以概括為4組:1組為暗紅色礫巖;2組為磚紅色砂巖;3組為暗紅色含膏鹽砂泥巖;4組為綠灰色含鹽泥巖,總體構成一個單旋回,頂?shù)拙徊徽厦娣指簦偤穸燃s為2500 m。唯有松遼盆地發(fā)育2個亞旋回,發(fā)育2套暗色巖系,有利生油巖厚達1200 m,成為本區(qū)重要的烴源巖。

不知何故?在石油勘探中人們總是偏愛古近系,凡是見到黑色巖系都認為是古近系。筆者提醒關注,在中國東部古近紀處于抬升萎縮階段,古近系分布極為局限,只在沉降區(qū)的本部才有發(fā)育,如江漢盆地。一旦出現(xiàn),它就是重要的含鹽烴源巖。這一認識,對瀕太平洋邊緣海的石油勘查亦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基于上述原因,中國東部上白堊統(tǒng)上部普遍被古近系占用[1],筆者僅列舉幾個從事過工作比較有把握的盆地,供進一步研究。

①南雄盆地 位于粵、贛交界處,是測制古近系層型剖面的盆地,在已確立的層序中(見表1),應歸為上白堊統(tǒng)的上湖組 (富含恐龍蛋)、濃山組 (綠灰色巖系)均被誤定為古近系。南雄盆地是晚白堊世的單旋回盆地。

②江漢、蘇北盆地 這2個盆地上白堊統(tǒng)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江漢盆地應歸入上白堊統(tǒng)的沙市組、新溝咀組 (古生物化石混生帶)和蘇北盆地的泰州組、阜寧組 (古生物化石混生帶)也都被誤定為古近系 (見表1)。

③南陽盆地 是發(fā)育在秦嶺—大別山高隆起帶上的一個斷陷盆地,沿北西向山口展布的胡崗組 (含恐龍蛋)可能為下白堊統(tǒng);盆地本部的玉皇頂組 (含恐龍蛋)、大倉房組、核桃園組均為上白堊統(tǒng) (見表1),而不是古近系。

如筆者的意見可取,那么中國東部上白堊統(tǒng)便恢復了它的旋回性,其上與古近系之間就是一個區(qū)域性的平行不整合面,即燕山V幕所在。

2 構造運動期次問題

地殼運動是地質學的靈魂。近一個世紀以來,地質先輩中只有李四光教授敢于正面直言宣布:凡是與地殼運動有關的一切地質現(xiàn)象都是地質力學研究的對象。他還說:地質力學的最高宗旨是探索地殼運動起源。并且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地殼運動起源假說——大陸車閥說[18],這是在講地質哲學!

在梳理了中國東部中新生界的層序之后,本區(qū)主要的構造運動幕初步確定為7幕,即印支末幕 (T末),大約距今200 Ma;燕山Ⅱ幕 (J2末),距今162 Ma;燕山Ⅲ幕 (J3末),距今145 Ma;燕山Ⅳ幕 (K1末),距今100 Ma;燕山V幕 (K2末),距今66 Ma;喜馬拉雅I幕 (E末),距今23 Ma;喜馬拉雅Ⅱ幕 (N末),距今1.8 Ma。在上述構造幕中,其中印支末幕和侏羅紀末幕是兩場變格運動[1]。

印支末幕運動,發(fā)生于三疊紀末期。從地史演化的角度看,在全國范圍內乃至全球是槽臺體制與盆山體制的變格期;從構造運動性質看,它是一場廣泛的造陸運動,在山區(qū)褶皺運動也不強烈,可以把它看作是燕山運動 (早期)的前奏。

在中國東部乃至東亞地區(qū),燕山Ⅲ幕發(fā)生在侏羅紀末期。筆者從陸殼變形的角度審視它的性質,侏羅紀末期陸殼表層發(fā)生了全面而廣泛的褶皺,結果在形變區(qū)內形成一套完美的構造型式——華夏系 (后詳),從而奠定了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大地構造的基礎,該幕運動性質屬典型的造山幕。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的地質學家曾宣稱,四川盆地的全面褶皺是喜馬拉雅運動的產物[19]。這是大誤判!請看,川東—湘鄂西褶皺帶向東北延伸,至中揚子地區(qū)被江漢沉降區(qū) (K—N)不整合覆蓋,這就是識別這場變格運動的窗口。經(jīng)歷這場構造運動之后,中國東部的構造屬性發(fā)生了本質的改變,并出現(xiàn)了一套中、新構造型式——新華夏系(后詳)。上、下兩種構造型式之間存在廣泛的構造不整合。

3 兩個形變階段的提出和一個過渡階段的厘定

中國東部中新生代的構造形變史,以侏羅紀末幕運動為標志劃分為2個大階段,即三疊—侏羅紀階段和白堊—第三紀階段。這2個階段的提出,是筆者深入研究李四光[18]提出的華夏序列之后,最終確立以華夏系和新華夏系兩種巨型扭動構造型式的存在為代表。由于它們在構造型式、成生時期以及構造屬性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形變的結果及所鑄造的地殼結構和性質不同,為認識本區(qū)的構造形變史提供了質變的標志。兩個階段的提出,是對本區(qū)構造形變史的高度概括,同時對認識本區(qū)地質構造特征及其演化規(guī)律具有重要意義。

何謂過渡階段?這是一個富有哲理的構造概念。是指中國東部中新生代構造形變史可以劃分為2個大階段,但是其中的早白堊世極具奧妙,其奧妙之處在于顯示它與前后2個大階段的關聯(lián)性,故稱它為過渡階段。在此階段中,第一,中國東部區(qū)域構造應力場已轉變?yōu)橐龔?,即本區(qū)的伸展構造從早白堊世開始出現(xiàn),但是新華夏系 (郯廬系)并沒有形成,研究結果[2]表明,新華夏系的全面落成是燕山Ⅳ幕 (K1末)的成果;第二,早白堊世斷陷盆地的展布遷就于基礎構造,也就是說新華夏系還不具備控盆的能力?!斑w就基礎構造”說明新華夏系剛出現(xiàn)時,還帶有 “娘胎”的印記。因此,早白堊世也可以稱為新華夏系的準備階段。

4 兩種巨型扭動構造型式

兩種巨型扭動構造型式是指華夏系和新華夏系。此處所述的華夏系和新華夏系比李四光所概括的有所發(fā)展,比較切合實際,能說明并反映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1]。兩種巨型扭動構造型式的確立是對中國東部構造形象的高度概括。

華夏系,是中國東部乃至東亞地區(qū)一個巨型的扭動構造型式,成生于印支末幕 (T末),成型于侏羅紀,其構造型式可以概括為 “三隆”、“三坳”,即形成3個隆起褶皺帶和3個坳陷褶皺帶,由于巨型緯向構造體系的參與和分隔作用,區(qū)域上形成巨型的多字型構造。自東而西,第一隆起帶由千島群島、日本島、琉球群島以及自臺灣穿越菲律賓至加里曼丹諸島組成,緊隨著在島弧的西側出現(xiàn)第一列坳褶帶,它們埋伏在鄂霍茨克海、日本海、東海及南海之下;第二隆起帶由錫霍特山—老爺嶺、妙香山脈 (朝鮮)—膠遼山地、武夷山組成,其西面的坳褶盆地應該出現(xiàn)在松遼平原的底下、渤海—華北盆地的底下及湘中坳陷,第二坳褶帶可能由于抬升的原因,侏羅紀盆地保存較差;第三隆起帶由大興安嶺、太行山、江南隆起—雪峰山組成,后者由于淮陽山字型的壓制,使其離開了正常位置,形成華夏系變種——江南隆起帶。其西的坳褶盆地指大興安嶺西側的海拉爾盆地、太行山西側的鄂爾多斯盆地及雪峰山西側的四川盆地。由于緯向系的分隔,它們串連起來,呈一北北東走向的多字型構造。鄂爾多斯盆地西邊的賀蘭山和四川盆地西邊的龍門山,可以稱為華夏系的第四隆起帶。所謂瀕太平洋的 “邊緣弧”,其實是華夏系第一隆起褶皺帶,受到來自大陸方面東西復雜構造帶的分隔所成,與古太平洋 “俯沖”無關。華夏系褶斷定型于侏羅紀末幕運動[4],與它有成因聯(lián)系的構造體系,如緯向系、經(jīng)向系、山字型及其他扭動構造型式,它們相互配合,以聯(lián)合的方式,最終共同定型于燕山Ⅲ幕,并鑄成了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大地構造的基礎——華夏系形變構造層。

新華夏系,是中國東部乃至東亞地區(qū)一種嶄新的巨型扭動構造型式,成生于燕山Ⅳ幕(K1末),成型于晚白堊世,褶斷定型于新生代末期[4],至今仍有活動,是一個活動性構造體系。其基本構造型式,由北北東向 (N18°—25°E)壓扭性斷裂系 (左行)構成主干結構面,郯廬斷裂是典型代表,與其配套的斷裂面為N70°W張扭性裂面,此外,還有兩組扭裂面,即N15°—20°W和N70°—80°E的扭破裂。這兩組扭裂面曾被李四光稱為大義山式和泰山式,它們組合起來被鄧乃恭[20]稱為郯廬系。根據(jù)衛(wèi)星、遙感資料,郯廬系在區(qū)域上發(fā)育4條巨型斷裂構造帶,即沖繩斷裂構造帶、郯廬斷裂構造帶、紫荊關斷裂構造帶和艮川—成都斷裂構造帶,并在中國東部及瀕太平洋的邊緣海形成2條規(guī)模宏偉的斷陷盆地帶,即日本?!獤|海—南海斷陷盆地帶和松遼平原、渤海—華北平原、華中平原、北部灣斷陷盆地帶,它們與華夏系坳褶帶呈重接—斜接復合關系,陸地上星羅棋布、排列有序的斷陷盆地群(K—N),都是它的構造成分。與此同時,與斷陷盆地帶并列的新華夏系斷隆帶,分別與華夏系的3條隆起帶重接復合,并使其進一步抬升、加強。

5 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

顯示二元結構是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什么是二元結構?二元結構是指中國東部陸殼表層存在上、下疊置的2個形變構造層,它們之間被一場變格運動分隔,形成區(qū)域性的構造不整合[1]。形變構造層與沉積構造層不同。沉積構造層是指頂、底被不整合面分隔的一套沉積組合的區(qū)域展布特征,如華北地區(qū)的C—P構造層。形變構造層,如新華夏系形變構造層,反映并說明本區(qū)K—N構造階段 (或時期)形變的基本特征。識別形變構造層必須以認識本區(qū)最具代表性的巨型構造體系為基礎。中國東部2個形變構造層可以取名為華夏系形變構造層 (基礎構造層)和新華夏系形變構造層 (上覆構造層)。按照自上而下命名的原則,新華夏系形變構造層可以稱為第I構造層;華夏系形變構造層稱為第Ⅱ構造層。至于第Ⅲ構造層,即前震旦系形變構造層,可能屬基底構造層,其古構造型式有待研究。

5.1新華夏系形變構造層

中國東部白堊—第三紀時期,新生的構造型式及其變形特征與三疊—侏羅紀階段構造屬性有本質的區(qū)別。此間,本區(qū)發(fā)育的構造型式是新華夏系的一統(tǒng)天下,構造形變也逆反常態(tài),不是常規(guī)的褶斷,而是以巨型壓扭性斷裂系的新生及其相伴的塊起、塊落的重力調整-伸展運動為特征。K—N期間,在中國東部除形成很容易識別的新華夏系斷陷盆地帶、斷隆帶及錯落有序的斷陷盆地群之外,陸殼表層也已被新華夏系改造而脆化,如強大的陰山東西復雜構造帶,驟然被郯廬系橫斷并形成下遼河斷陷。同時,我們還在20 km以下的物探構造圖中,看到郯廬系的蹤跡仍構成華北地區(qū)深部構造的基本格架。巖漿活動主要是在瀕太平洋地區(qū)發(fā)育,以輝綠巖、玄武巖的侵位和噴溢為特色。這就是筆者所概括新華夏系形變構造層的型式及本質的全部含義。

5.2華夏系形變構造層

華夏系形變構造層卷入地層包括前古生界、古生界、三疊—侏羅系,卷入的構造體系類型包括緯向系、經(jīng)向系及山字型、華夏系等,它們在經(jīng)歷長期多階段構造運動之后,形成廣泛、全面的褶皺系,并最終于燕山Ⅲ幕 (J末)以聯(lián)合的方式褶斷定型,形成中國東部形態(tài)豐富多彩、型式挺拔峻麗的各類構造體系,并鑄成了中國東部陸殼表層的基礎構造層。其中的巖漿活動主要發(fā)育在褶皺山系及瀕臨太平洋地區(qū),以花崗質巖類為主,侏羅紀發(fā)育安山巖,表明波及地球表層深度不大。

6 華南 (四川盆地除外)海相中、古生界油氣勘探前景

華南是工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工業(yè)與民用都急需大量油氣,但由于石油地質上屬過成熟區(qū),構造上屬高形變區(qū),并已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勘查歷程,從有機論的觀點[21]判斷,暫時可以擱置勘探。筆者提出楚雄盆地是一個突破口[3],力圖從這里解決華南的燃氣問題。

7 古構造應力場分析

地質力學理論認為,地殼運動的主因起源于地球自轉速率的加快。中國東部的構造應力場是亞洲乃至全球構造應力場的一部分,它們之間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從構造形變角度分析,本區(qū)中新生代構造形變史,以侏羅紀末幕運動為標志劃分為2個大階段。在三疊—侏羅紀階段,區(qū)域構造格局以緯向系為主導,經(jīng)向系、山字型、華夏系等也普遍活動。根據(jù)構造形跡的分布特點,古構造應力場應以南北向均勻擠壓為主導,同時兼具左行扭動。此外,從南北向構造帶分布的特點看,主要是在侏羅紀中晚期,在上述應變環(huán)境中,古太平洋存在向西對古大陸側壓的力量。

隨著中國東部地殼結構固結硬化,白堊紀新生的新華夏系,已發(fā)展成為以左行剪切運動為主導,塊起、塊落及相伴的伸展運動對基礎構造施加強烈的改造。正如郯廬斷裂帶縱貫南北數(shù)千千米,左行剪壓標志顯示,隨著地殼結構固化,中國東部古構造應力場已經(jīng)轉變?yōu)橐詤^(qū)域性左行扭動為主要特征。白堊—第三紀期間,古亞洲大陸與古太平洋 (基盤)之間的相對運動,主要表現(xiàn)為多旋回的左行剪切運動,其主因源于大陸相對向南滑行。太平洋(基盤)是全球最穩(wěn)定的地塊,它不可能同時向西、北、東三面俯沖[22]。

地震關系國計民生大事,它是一種活動構造現(xiàn)象,可以預報。中國東部瀕太平洋地區(qū),新華夏系 (郯廬系)與緯向系、華夏系古隆起帶的復合 (部位),是誘發(fā)地震的主要因素;華南西部的川滇南北帶,是太平洋向西側壓的前峰帶,它與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型 (活動性構造體系)中段復合,也是發(fā)震的主要因素。

8 結論

中國東部中新生代的構造形變史,以侏羅紀末幕運動為標志劃分為2個大階段,分別為三疊—侏羅紀階段和白堊—第三紀階段;前后兩個階段發(fā)育2種巨型扭動構造型式——華夏系和新華夏系;其間,存在廣泛的構造不整合;顯示二元結構 (新華夏系形變構造層與華夏系形變構造層)的疊置,即是本區(qū)中新生代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

致謝 在項目的研究及本文的撰寫過程中,得到康玉柱院士和鄧乃恭教授的誠摯幫助和指導,筆者表示衷心感謝!

[1] 林宗滿.論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 [J].地質力學學報,2010,16(3):246~259.

LIN Zong-man.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ozoic tectonics in eastern China[J].Journal of Geomachanies,2010,16 (3):246~259.

[2] 林宗滿.郯廬斷裂帶的基本特征及控盆作用 [J].地質力學學報,2011,17(4):322~337.

LIN Zong-man.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ancheng-Lujiang Fault and its role on basin controlling[J].Journal of Geomachanies,2011,17(4):322~337.

[3] 林宗滿.楚雄盆地油氣資源亟待勘查發(fā)現(xiàn) [J].地質力學學報,2012,18(4):359~378.

LIN Zong-man.A demanding development to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Chuxiong Basin[J].Journal of Geomachanies,2012,18(4):359~378.

[4] 林宗滿.從四川盆地與江漢沉積區(qū)的對比提出對新華夏系的質疑 [J].地質力學學報,2014,20(3):205 ~221.

LIN Zong-man.Querying the Neocathaysian from the contrast with Sichuan Basin and Jianghan subsidence area[J]. Journal of Geomachanies,2014,20(3):205~221.

[5] 羅自立,趙錫奎,劉樹根,等.龍門山造山帶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與演化 [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

LUO Zi-li,ZHAO Xi-kui,LIU Shu-gen,et al.The rise of Longmenshan orogenic belt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M].Chengdu:Chengd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Press,1994.

[6] 葛肖虹,劉俊來,任收麥,等.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大陸構造的形成與演化 [J].中國地質,2014,41(1):19~34.

GE Xiao-hong,LIU Jun-lai,REN Shou-mai,et al.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Cenozoic continental tectonics in eastern China[J].Geology in China,2014,41(1):19~34.

[7] 關士聰.關士聰?shù)刭|文選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

GUAN Shi-cong.Geological anthology of Guan Shi-cong[M].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988.

[8] 朱夏,陳煥疆,孫肇才,等.中國中新生代構造與含油氣盆地 [J].地質學報,1983,(3):235~242.

ZHU Xia,CHEN Huan-jiang,SUN Zhao-cai,et al.The Mesozoic-Cenozoic tectonics and petroliferous basins of China [J].Acta Geologica Sinica,1983,(3):235~242.

[9] 顧知微.中國的侏羅系和白堊系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

GU Zhi-wei.Th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in China[M].Beijing:Science Press,1962.

[10] 郝詒純,蘇德英,李友貴,等.論中國非海相白堊系的劃分及侏羅—白堊系的分界 [J].地質學報,1982,56 (3):187~199.

HAO Yi-chun,SU De-Ying,LI You-gui,et al.Stratigraphical division of non marine Cretaceous and the Juro-Cretaceous boundary in 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1982,56(3):187~199.

[11] 陳丕基.熱河動物群的分布與遷移——兼論中國陸相侏羅—白堊系界線劃分 [J].古生物學報,1988,27(6):659~683.

CHEN Pei-ji.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Jehol fauna with reference to nonmarin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in China [J].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1988,27(6):659~683.

[12] 陳丕基.中國陸相侏羅系、白堊系劃分對比述評 [J].地層學雜志,2000,24(2):114~119.

CHEN Pei-ji.The comparison and review to nonmarin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in China[J].Journal of Stratigraphy,2000,24(2):114~119.

[13] 林宗滿,任傳慧,張普林.松遼盆地南部及其周緣下白堊統(tǒng)的層序 [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5,16(1):81~88.

LIN Zong-man,REN Chuan-hui,ZHANG Pu-lin.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Lower Cretaceous in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and its periphery[J].Petroleum and Gas Geology,1995,16(1):81~88.

[14] 譙漢生,方朝亮,牛嘉玉,等.東北地區(qū)深層石油地質 [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3.

QIAO Han-sheng,F(xiàn)ANG Chao-liang,NIU Jia-yu,et al.Deep petroleum geology of northeast China[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2003.

[15] 裘松余.松遼盆地下白堊統(tǒng) “登婁庫組”之評述 [J].吉林地質,1986,(1):50~57.

QIU Song-yu.A discussion on the Denglouku Formation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in the Songliao Basin[J].Jilin Geology,1986,(1):50~57.

[16] 金克林.評火石嶺 [J].吉林煤田地質,1988,(1).

JIN Ke-lin.A comment on Huoshiling[J].Jilin Coalfield Geology,1988,(1).

[17] 趙傳本.松遼盆地深層古生物研究 [C]∥石油地質研究報告集.1985:53~76.

ZHAO Chuan-ben.Study on deep paleontology in Songliao Basin[C]∥Study set of petroleum geology.1985:53~76.

[18] 李四光.地質力學概論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

LI Si-guang.Introduction of geomechanics[M].Beijing:Science Press,1973.

[19] 地質礦產部西南石油地質局地質綜合研究大隊.四川盆地構造體系成生發(fā)展及其對油氣聚集的控制 [R].成都:地質礦產部西南石油地質局綜合研究大隊,1983.

Geological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uthwest Petroleum Geology Bureau,Ministry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ctonic system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controlling to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Chengdu:Geological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uthwest Petroleum Geology Bureau,Ministry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1983.

[20] 鄧乃恭.中生代華夏類型和郯廬斷裂的特征與形成機制 [C]∥構造地質論叢.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DENG Nai-gong.The Mesozoic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athaysian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anlu fault system[C]∥Structural geology forum.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984.

[21] 陳偉立.陳偉立文選集 [M].2014.

CHEN Wei-li.Anthology set of Chen Weili[M].2014.

[22] 高慶華.地質系統(tǒng)整體觀理論探索與應用 [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

GAO Qing-hua.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about the holistic geological system[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10.

THE STUD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MESO-CENOZOIC TECTONIC PROBLEMS IN EASTERN CHINA

LIN Zong-man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eomechanics,the Meso-cenozoic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in eastern China were concluded.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Meso-cenozoic de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n eastern China and the demarcation is the movement in Late Jurassic.There are two different structural patterns,Cathaysian and Neocathaysian,and there exists the tectonic unconformity between the two stages.The main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is the overriding of the deformation structure layers in dual-structure,Cathaysian and Neocathaysian in this area.

eastern China;tectonics;tectonic system;tectonic unconformity;dual-structure

P548

A

1006-6616(2015)04-0453-10

2015-03-20

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 “中國中、東部構造體系控油作用評價”(1212011120965)

林宗滿 (1937-),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專業(yè):石油地質、地質力學。

猜你喜歡
白堊華夏新生代
綻放,華夏之美
學與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8:26
“新生代”學數(shù)學
微量元素在鶴崗盆地早白堊世沉積環(huán)境分析中的應用
礦產勘查(2020年1期)2020-12-28 00:20:34
藜麥,護衛(wèi)糧食安全新生代
華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一場約架,變了華夏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6
華夏擷韻
中華詩詞(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24
新生代“雙35”09式
創(chuàng)意新生代——2018倫敦New Designers展覽
治白堊病良方
五原县| 澄城县| 建阳市| 寿光市| 乌拉特中旗| 瑞金市| 关岭| 仁化县| 德惠市| 扬中市| 全州县| 大荔县| 循化| 南靖县| 广汉市| 澳门| 建阳市| 莱西市| 仁怀市| 宽城| 志丹县| 建水县| 黔西县| 道孚县| 长汀县| 通州区| 稻城县| 虹口区| 砚山县| 乐昌市| 乌鲁木齐市| 淳化县| 正镶白旗| 青铜峡市| 宜州市| 克拉玛依市| 万安县| 上高县| 嫩江县| 定陶县|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