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婷
記得《金瓶梅》里卜卦的老婆子對李瓶兒說過:“奶奶盡好匹紅羅,只可惜尺頭短些?!边@樣婉轉(zhuǎn)風(fēng)流的文字其實是暗喻瓶兒壽命之短,可又轉(zhuǎn)念一想,紅羅尺頭短些才好看,無休無止拖沓,未免惹人嫌。而作者伊北居然斗膽寫張愛玲的后半生,想來張愛玲的前半生是匹絕好的紅羅,可到了后半生,卻如繁弦急管轉(zhuǎn)急管哀弦,那么地倉促疲軟,好端端的紅羅因為無休無止地拖沓硬是陷于生活的泥沼之中,被蚤子一寸一寸地咬嚙掉,不復(fù)有令人驚羨的天才夢與傳奇人生,張愛玲自己也說:“我的人生——如看完了早場電影出來,有靜蕩蕩的一天在前面?!睆垚哿釓乃摹霸鐖鲭娪啊弊叱鰜恚嫦蚋鼮橛钩G艺鎸嵉纳畋旧?,這是時間對于她的慈悲,也是生活給予她的可能性——盡力貼近本身的生活的豐富,和豐富的痛苦。
這是一本寫冷與熱的書,張愛玲本就是一個外冷內(nèi)熱,冷眼熱心之人,何況由縱向看,生命早期經(jīng)驗中一躍成名,大紅大紫的炎熱與下半生暗淡潦倒的寒涼,以及從橫向觀之,生活內(nèi)外的溫?zé)崤c蒼涼,皆為對稱。
不知有多少人執(zhí)迷于一句“留下一個蒼涼而美麗的手勢”,這樣的意象多多少少契合了一個個青年飲食男女詩意而躁動的心,可那一顆顆詩意而躁動的心大概不曾想到,到底需要多少生活中的瑣屑與塵埃才能作出一個“蒼涼而美麗的手勢”。文學(xué)上,不同于早年張愛玲一寫成名而大紅大紫的炎熱,張愛玲遠(yuǎn)渡重洋到了美國之后,她的作品并沒能受到追捧,甚至一度陷入寫作停滯的狀態(tài)。友情上,張愛玲與早年的密友炎櫻也漸行漸遠(yuǎn),年輕時候兩人對待彼此的少女情懷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而生活境遇上的懸殊終究沒能讓二人達(dá)成理解與共識,一個艱難跋涉在疲憊生活的泥沼里,一個在俗世生活中如魚得水。親情上,張愛玲雖與母親、姑姑的關(guān)系一生難分難解,早年寫出《金鎖記》《傾城之戀》這些經(jīng)典,故事源頭也是源于她們,而在俗世的關(guān)系中,尤其張愛玲到了美國之后,她們終究是疏遠(yuǎn)的,親情上的愈發(fā)涼薄也是“蒼涼手勢”的一個底子。愛情上,比起更受人矚目,更符合疲憊生活里的愛情理想的“胡張戀”,張愛玲嫁給了人生正走下坡路的賴雅。這些,都不能不證明,張愛玲的后半生,從桃紅轉(zhuǎn)為了蒼綠,從炎熱冷卻到蒼涼。
冷與熱的對峙如此拉鋸盤桓,以至于讓我不安,對,伊北的這本書,是讓人不安的書。我們曾熱忱地贊美過一些東西——青春,愛情,夢想……不容一點質(zhì)疑,因為我們希望它們是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才能給我們在生命中不盡的意外與失望中,給心靈喝一碗溫暖的雞湯。而伊北寫的不是傳奇,不是理想中的生活與情感,是踟躇著艱難跋涉著的普通人的人生,因為分明從中讀到了更為廣博且庸常的豐富的生活,照見我們內(nèi)心的自己,是我們自己在普通人生活里的疲軟的愛與痛。
歷經(jīng)了冷與熱的張愛玲一生摯愛寫盡了生命的炎熱與蒼涼的《紅樓夢》,正如伊北在“夢魘:難舍難棄之執(zhí)”一章中寫道:“愛玲愛《紅樓夢》,自然不只在于紅樓故事的曲折、紅樓筆法的精妙、集大成,更在于《紅樓夢》提供的一種‘忽喇喇大廈將傾’的家族史故事,以及它那種‘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蒼涼的美學(xué)追求?!卑仙孢^觸覺纖細(xì)的青春期再讀紅樓,會無端感慨生活本身,而又有什么可以感慨呢?你,你自己,就是生活本身,再多的冷與熱的對照與糾纏,到最后終究也不過是“這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
張愛玲在《燼余錄》里寫過:“現(xiàn)實這樣?xùn)|西是沒有系統(tǒng)的,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囂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剎那,聽得出音樂的調(diào)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涌上來,淹沒了那點了解?!蔽覀冏匀徊坏枚救水?dāng)年寫下這句話時,是否預(yù)見到了自己的下半生,卻不得不感嘆文字的先驗性,可以確信的是,文字,或是文學(xué)本身,的確照見了她的生活——混沌無章的現(xiàn)實在張愛玲的下半生通通應(yīng)驗。
劃破表面上看似紋理細(xì)致的華麗錦衣,內(nèi)里所呈現(xiàn)的,往往是一堆棉絮的破敗與混亂。而恰恰是生活這一堆無序而破敗的棉絮,可以耗盡一個人的力氣,張愛玲晚年常常遭竊,“幾乎不敢想象那個場景:一個樸實整潔的老太太,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中一流的作家,在異國的公交上打著盹,外面是一窗一格的風(fēng)景,又或是無邊夜色,迅速朝后退,一只手正伸向她……獨立,卻又凄愴,人生的悲苦,在張愛玲的‘逃亡’中盡顯。
書中寫,到了生命的最后兩年,張愛玲的小事故千頭萬緒地爆發(fā)——小霉蟲,小蟑螂,皮膚病,失眠癥……這些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小東西尖銳地凸顯在張愛玲的生命里,在享受生命的歡悅的同時,張愛玲也不得不忍受真實生活的豐富的痛苦,哪怕這些痛苦只是蚤子咬嚙性的微痛。這與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并無二致。興許是張愛玲在《天才夢》里寫下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一語成讖,張愛玲晚年異常害怕蚤子,幾年間為了躲避蚤子多次搬家。
即便有那么多的困頓與失望,晚年的張愛玲依舊講究,她不允許自己不堪,她有過做美容手術(shù)的打算,還曾因為框架眼鏡不適合自己的臉型而配了隱形眼鏡,她還有很多化妝品,多是用來護膚。伊北說:“她愛著這個世界,以她自己的方式?!边@是對日常生活的驚鴻一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身陷拉鋸式的生活瑣屑的小老太太,努力保持著自我的尊嚴(yán)與熱愛,雖然在生活的泥沼里艱難跋涉,卻并不打算對這個世界妥協(xié)?,F(xiàn)世普通生活里,是否也可以經(jīng)常瞥見這樣的照影呢?對鄰里破口大罵,吵架毫無邏輯的粗魯女人會在某一個瞬間溫存起來,婀娜搖曳地走在晚風(fēng)里;整日忙于生計,操持家事的節(jié)儉女人固執(zhí)地要去劇場看一場價值不菲的戲……這矛盾嗎?我想這并不矛盾,不過是我們在生活表面的光滑與內(nèi)里的破敗中,淹沒了那一點了解。也從這個角度看,伊北所寫的處于人生后半階段的張愛玲,并不是我們所追捧的文藝女神,她離我們并不遙遠(yuǎn),是在夜深人靜之時讓我們感到熱淚盈眶的自己。
張愛玲評價過自己人生的三個階段: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dāng)愉快地度日如年;崎嶇的成長期,也似漫漫長途,看不見盡頭;然后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zhuǎn)入急管哀弦,晚景凋年倒已遙遙在望。一個人的青春與他的一整個人生,到底存在一種怎樣的關(guān)系?我不知道。只是說到張愛玲的青春,到底還是繞不開愛情與文學(xué)。
青春時張愛玲與胡蘭成的一場愛戀,不知引得多少人的悵惘與唏噓,如今市場上某些暢銷作家寫“張胡之戀”,與其說是在寫他們的愛情,毋寧說是在輸出某種商業(yè)價值符號,它符合了這個喧嘩時代癡男怨女們對于青春與愛情的幻想與意淫??梢帘逼荒敲磭W眾取寵,繞開了關(guān)于青春愛情的傳奇寫張愛玲的后半生,遠(yuǎn)渡重洋到了美國,嫁給了年老又頗有些潦倒的賴雅,缺少了太多戲劇的沖突與張力,婚禮辦得簡樸,后來賴雅患病,張愛玲一度出走,卻又輾轉(zhuǎn)回來照顧他,每一步,都走得不那么完滿,可到也不至于被逼入想象中的絕境,青春愛情里的濃墨重彩被中年的白開水稀釋掉,快樂很輕薄,痛苦也不濃稠,這樣不徹底地活著或許才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的真相,他們做不精致的菜,穿各式的衣服,從物質(zhì)的細(xì)節(jié)上得到歡愉,而正是這種物質(zhì)細(xì)節(jié)的歡悅之上彌漫著關(guān)于生命的虛無的悲哀。
青春時《金鎖記》《白玫瑰與紅玫瑰》《傾城之戀》《沉香屑》這些經(jīng)典作品層出不窮,受到熱捧,到了她的后半生,出產(chǎn)佳作甚少,甚至一度寫作停滯,都有香港某女作家直言:“我始終不明白張愛玲何以會再動筆……仿佛她以前那些美麗的故事也都給兌了白開水,已經(jīng)失去味道,十分悲愴失措。”《金鎖記》是1943年“文壇最美的收獲”,可十幾二十年后,張愛玲巴巴地將它改寫成英文版的《粉淚》,又譯回中文改名《怨女》,第二年出版時又將它取名為《北地胭脂》,而自始至終反響平平。伊北寫道:“一部小說,從青年到中年,硬是寫了幾十年,縮短,拉長,兩種語體來回自譯,那一種癡纏,只有愛玲自己懂。”有心的人大概都能懂,張愛玲未必真正執(zhí)著于文字,她是在借用文字來描畫自己不同階段的不一樣的人生,從青年到中年以至于倏忽間自己的一整個人生——張愛玲是要給自己的人生一個交代。對于她而言,無論是在青年還是中年,不值得書寫的人生都是不值得過的。正如她曾將《十八春》改寫成《半生緣》,“首先就改掉了生硬的結(jié)尾,她還是更希望小說中那些不徹底的人繼續(xù)不徹底下去,那種惘然,實在是人生的常態(tài)”。這樣看來,看似大紅大紫的多產(chǎn)的青春未必值得稱頌,黯淡困頓的寫作滯緩的中老年也未必有理由讓人惜懷。伊北在自序《一種抵抗,一種病,一種藥》中也提到,張愛玲是在用寫作抵抗命運和人世,又借文字以自救自愈。我想,至少從寫作的角度講,張愛玲在自覺抑或不自覺中,始終將自己的人生貫穿一致。這與普通人的生活,也并無差別,青春的情緒曾強烈過,可到底還是在某種不自覺的力量指引下,在晦暗不明中將自己的人生貫穿一致,張愛玲以文字的方式,而其他人以其他方式。劍拔弩張,非此即彼的青春真的那么值得歌頌嗎?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對“青春”有過太深的誤解,以為青春花團錦簇該是人一生生命旅程中的精華,像一盞華燈,既能照耀當(dāng)下的一地絢爛,又能遙遙照見到以后的人生。而依我看,一個人的中年似乎才更接近關(guān)于生命的真相,貼近本身生活的豐富,和豐富的痛苦。
伊北在書中寫道:“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張愛玲的美學(xué)理路——反高潮,反艷異,反傳奇,一切歸于平淡自然,因為無限靠近日常生活,所以是世界性的、永恒的。不僅是心境的變幻、人生的顛簸讓她的寫作起了變化,更重要的是經(jīng)歷了潮起潮落,張愛玲不再相信什么傳奇,再傳奇的故事,拆開來看,也不過是日常生活的底子,就好像她說,再可恨的人,細(xì)加研究,也不過是個可憐人?!睆垚哿岬脑缒甑膶懽黠L(fēng)格亦是如此,她筆下的人物——白流蘇、葛薇龍、顧曼楨……一個個都是存活在傳奇之外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知在她幽長永生的童年和她大紅大紫的青年時,張愛玲是否預(yù)見過自己的后半生。包括張愛玲晚年總結(jié)自己的人生寫《對照記》,而單從字面看,這“對照”是否也可以成為炎熱與蒼涼,光滑與破敗,青春與人生的對照呢?而我們可以確信的是,無論是自覺抑或不自覺,張愛玲的文字已然照見了她的人生,尤其是她的后半生。張愛玲通過文字對于人生命的一種理解:它是在一種晦暗不明的情況下堅持和貫穿一致的。我想,從這個角度看,張愛玲的后半生與她的前半生一樣都值得驕傲,因了這樣的后半生,她不曾辜負(fù)她的文字;也因為她的寫作,讓她對于生命和生活的理解貫穿一致。這樣想來,張愛玲的文字居然具有先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