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鎮(zhèn)一嬸
區(qū)區(qū)幾道工序,還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工具和設(shè)備,都是大歐村祖輩數(shù)代人智慧的凝結(jié)?,F(xiàn)在,只有大歐人才能做出好的鳥籠,這門手藝也成為了山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
“張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歐的鳥籠進了京?!边@是流傳在山東即墨很久的一句歌謠。循著古老的歌謠聲,我們走進了這個紅磚綠瓦,名叫大歐的小村莊,去探訪了解鳥籠村的前世今生。
滿村盡是手藝人
大歐村,位于即墨市的七級鎮(zhèn)。我們走進這座小村莊的時候,正趕上幾輛大貨車從南方把竹子運過來。因為做鳥籠的主要材料就是竹子,每年大歐村都要消耗3到4萬根竹子,所以送竹子的貨車一來,村子里便熱鬧非凡。
貨車會在每家門前稍作停留,各家各戶就趕緊上車挑選竹子。挑的人_般都是年長或經(jīng)驗豐富的,因為眼光老道才能把好竹子挑出來。從竹子底部一米以上,周長達到一尺三的便是好竹子,一根大約可以做10個大鳥籠,當然了,好竹子的價格也高。而周長達到一尺的竹子,也會被不少人挑走,用來制作小鳥籠。
大歐村不大,一共住著約500戶人家,制作鳥籠子的就有近400戶。我們跟著貨車從村頭走到村尾,看到家家戶戶門前都堆放著大量的竹子,而每戶人家的小院里都有正在制作鳥籠子的手藝人。
“在我們村,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小孩子,幾乎都會這手做鳥籠的絕活。”村民吳金昌跟我們說道。他的手藝,就是從爺爺那代傳下來的。據(jù)即墨明清版縣志記載,大歐村從明代開始就有做鳥籠的傳統(tǒng)了。據(jù)稱當年在建村時,有一位吳姓老藝人從北京將鳥籠的絕活帶到了大歐村,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這在山東,甚至于北方都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地方來。
吳金昌說,村里的情況基本差不多,不管男的還是女的,各家各戶的老輩幾乎都會這門手藝,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至于到現(xiàn)在傳了多少代,沒人能夠說清楚。只知道在清朝乾隆年問,大歐鳥籠被識貨的京城王公子弟們爭搶搶購,從那時候起,大歐村里就有人前往京城開鋪面專門做鳥籠生意了。到了現(xiàn)在,有了各種機器設(shè)備,再加上祖?zhèn)鞯氖止ぞ牡窕?,大歐村制作出來的各種鳥籠也更加精美。
山野里的手藝世家
在村民吳希城家的小院里,我們得以窺見大歐鳥籠的制作過程。吳希城今年53歲,做鳥籠已經(jīng)有40多年,妻子過門后,也跟著他學(xué)起了做籠子,后來還學(xué)會了雕花技術(shù)。
“大歐鳥籠分大、中、小三個型號,按形狀分為圓形、方形、扁形、花鼓形、凸腰形等?!眳窍3歉覀兘榻B道。鳥籠制作要選用上好的竹料及梧桐木,將鳥籠框圈制好后,再放入鍋中蒸煮。所以,大歐鳥籠不干裂,不變形,堅固耐用。
你可別小瞧這一個小小的鳥籠,從選竹子到制作成零部件,再到完成整個制作,至少需要上百道工序。所以村民們做鳥籠時都不是一氣呵成的,每天只專注于一兩道工序,批量制作。比如今天光折圈,明天就刻圈鉆眼兒,最后批量出爐。雖然沒法精確計算出一只鳥籠從開始到完成需要多長時間,但大體可以估算出每天平均能做兩到三只鳥籠。遇到手藝嫻熟的,一天做四五個出來都有可能。75歲的吳洪連老人就是這樣的高手,他也是全村最年長的老藝人之一,從7歲便開始做鳥籠了,他還發(fā)明了一種能自動關(guān)門的“捉鳥籠”,和老伴一個月忙活下來,光做鳥籠就能賺上萬元。
大歐鳥籠的秘密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大歐鳥籠全靠手工制作,全套工序有下料,截料、折圈、刻圈、鉆眼、轉(zhuǎn)節(jié),打料、推平、整圈、修整、打眼、整合、把篾子、磨平等近百種,我們?nèi)サ臅r候,有幸看到了一些片段。
剛才從貨車上挑下來的竹子,經(jīng)過簡單處理后先要劈成粗細均勻的竹條,接著再放到鍋臺上,蒙著厚厚的被子蒸上一段時間,這樣做是為了讓竹子變軟。之后迅速從棉被中抽出竹條,再把竹條的兩頭放在鐵器中用巧勁一夾,這樣竹條的兩端就有了自然的彎曲,然后迅速遞給負責折圈的人。
折圈時,要用到一個三指寬,直徑約30厘米的鋼圈做模子,因為竹條蒸軟后有彈性,用點力就可以將竹條按進去圈成一個圓形。這樣一層層地圈下來,一個鋼圈里可以圈很多層竹條,折好后的竹條就變成了竹圈。
竹圈做好后,就要進入刻圈階段了。將竹圈的接頭部分先打磨粘合,之后按大小順序逐一放到一塊有著凸痕的木板上,再將另一側(cè)有著放射性凸痕的膠皮表面涂上墨水,緊密地蓋到木板上,這樣竹圈上就會有很多墨點了,有點的地方,就是竹圈需要鉆眼的位置,用來進行下一步的“穿針引線”。
區(qū)區(qū)幾道工序,已經(jīng)把我們看得眼花繚亂,還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工具和設(shè)備,也都是大歐村祖輩數(shù)代人智慧的凝結(jié),所以就算給外人看到了制作過程,也無法百分百復(fù)刻他們工藝。更何況大歐村為了不讓嫁到外村的女人把這手藝帶出去,一直遵循著“傳男不傳女”的規(guī)矩,這也是為什么到了現(xiàn)在只有大歐人才能做出好鳥籠的原因,也讓這門手藝成為了山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大歐村生產(chǎn)的鳥籠各個品種都有,小鳥籠最便宜也要百元,最貴的鳥籠能賣到上萬元。
但和所有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遇到的尷尬一樣,大歐鳥籠的手藝雖然完好地傳承了下來,卻一直沒有形成規(guī)?;?jīng)營,都是農(nóng)戶各自為營。這也導(dǎo)致村子里的年輕人很少有愿意留在家里繼承這門賺錢慢的手藝的。已經(jīng)傳承了500年的大歐鳥籠,同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將來。
我們離開大歐村的時候,天色已暗,大地一片寂靜?;仡^望去,這個鳥籠遠銷國內(nèi)甚至國外的小村落,與普通的村莊也并無不同,淹沒在鄉(xiāng)野夜色之中。我們能做的,就是企盼這份寶貴的“遺產(chǎn)”,能及早有人繼承并發(fā)揚光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