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敏
戲劇舞臺表演藝術歷經多年的傳承與演變,已經發(fā)展成為一門綜合性的大藝術,它包含有舞臺美術、戲劇功法、舞蹈整合等眾多門類,每一個門類又可以分為不同的小類。論戲劇表演藝術與翎子美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談在具體的戲劇藝術元素中翎子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傮w來說,翎子美的展現(xiàn)包括兩個部分,即外蘊和內涵。
一、翎子的外蘊美
(一)起源美
古代將士頂戴插翎是趙武靈王的發(fā)明,這是最早有所記載的頭戴翎子的起源。古時有一種鳥叫做“鹖”,即當今的“褐馬雞”,悍不畏死、驍勇好斗。趙武靈王為了鼓舞將士們的士氣,宣揚武治天下的精神,就讓將士們在帽子上插戴鹖羽,展示風貌。據《后漢書·輿服志》栽:“武冠,環(huán)纓無蕤,以青系為緄,加雙鹖尾豎立左右為鹖冠云?!钡搅饲宕?,頂戴花翎則成了區(qū)別官員品級的重要標志。特別講究舞臺美感的戲劇藝術于是沿襲了這一做法,將翎子搬到舞臺之上,但是精益求精地用長度達到數(shù)米的野雞尾羽代替了只有數(shù)寸的鹖羽,用于加強表演的觀賞性,這種奇特的變形和擴大,是戲劇的夸張手法在服飾上的運用。關于翎子的起源體——褐馬雞,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神話時代,天庭中有四只長著長長馬尾狀尾翎、二雄二雌的禽鳥,分別被四大天王所看管。每年五月初五是四大天王帶禽鳥聚會的日子,聚會之后的慣例是要將它們的尾翎全部拔掉,互贈對方。四只禽鳥難忍這種折磨,逃離飛下了凡間的深山老林中。四大天王聞訊震怒,急令天兵天將下凡捉拿,最終四只禽鳥被天火燒得奄奄一息。恰好一位仙醫(yī)路過山中,發(fā)現(xiàn)并救起了它們,在仙醫(yī)的精心護理下,它們很快便恢復了健康,但華麗的羽毛變成了黑褐色,面頰、腿腳成了深紅色,耳后長出兩只美麗奇特的白色犄角,頸上的繩索也變成了銀色項圈。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褐馬雞的樣子。
(二)外形美
戲劇舞臺上所用的翎子,是由雄雉的長尾制成的,尺寸一般在一至二米間。當今質地上等的翎子取自白冠長尾雉的尾羽。白冠長尾雉是一種珍稀的雉雞,棲息在海拔300米至1800米的深山老林中。它是我國的特有物種,曾經分布于華中、華南、西北廣大地區(qū),但由于過度捕獵,棲息地破壞等原因,目前它們已經在絕大部分原棲息地消失了,1996年就已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屬于當今世界的珍禽,中國的“國寶”。還有一種非常講究的翎子,是“六十四朵花”的尺寸,即在一根翎子上有深淺不同的六十四節(jié)花紋,不過這種“六十四朵花”的翎子已經非常少見了??v觀翎子外形的進化歷史,各朝各代的戲劇表演都有著象征朝代屬性的風格性與表現(xiàn)性,從最初的較短較細、顏色單一,不斷演變進化,到如今的五彩斑斕、長而及天,翎子外形的多姿多樣無不凝聚著古人對于舞翎創(chuàng)造的結晶。
(三)角色美
在戲劇舞臺上, 翎子是一種人物身份的標識和特殊形象的表示。頂戴花翎的人物,其個性大部分都屬于驍勇善戰(zhàn)和豪邁粗狂的類型。漢書道:“武冠以青綺為棍,加雙鶴尾,豎左右,號鵑冠?!惫艜r歷代君王都習慣用配以各色尾翎精制而成的頂戴賞賜給諸侯和武將。這些人物本就個性十足,外形獨特,再加上或絢麗張揚、或霸氣沖天的翎子的表飾,更加顯得美不勝收。以《點將責夫》中穆桂英的翎子形象為例,兩根高聳腦后的白雉尾,不僅使穆桂英身材變得更加修長窈窕,且翎子的翻飛起伏,“火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放大了藝術家的肢體動態(tài),夸張了角色的俊朗飄逸。因此,完美無缺的戲劇人物造型,若和配飾融合起來,更能做到形神兼?zhèn)?。同時,若無精湛的翎子表演技巧去體現(xiàn)人物的內在心態(tài),可能成為沒有生命的呆照;光是強調神似而不注重外部造型,就會“遺貌取神”,會失之真實??偨Y起來,翎子的修飾使得整個舞臺更加生動,使得人物角色更加具有魅力。
(四)功法美
翎子功是戲劇表演的基本功,演員對翎子功的恰當運用能使角色的內心世界以及心靈形象達到活靈活現(xiàn)甚至肉眼可視的程度,使觀眾獲得一種韻律的美感。翎子功的首創(chuàng)人是賈王女(1864—1919),他飾演《小宴》之呂布,雖然當時的翎子僅有四五尺,賈王女卻將其使得能上能下,能彎能直,是第一個將呂布的風騷通過翎子功絕妙地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家。之后比較著名的翎子功藝術家分別為第二代傳人黃鴻才(1888—1926)、第三代傳人亓俊美(1897—1967)和第四代傳人亓建生(1941—2001)等。通過他們的代代相傳,不但使翎子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保護,還將翎子功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揚光大。
翎子功的運用大體上可分為“用手”和“不用手”兩種。用手的稱為“掏翎”,顧名思義就是用兩手來舞動翎子,主要手法有單掏和雙掏,而且掏翎也常與銜翎同時使用。不用手的則稱為“耍翎”。 即只憑頸部力量來控制翎子的舞動,比掏翎難度更大。全憑頸部左右交換用力,且腰部使暗勁,腿腳要穩(wěn)當,幾個部位稍有不協(xié)調就會影響翎子運行方向的穩(wěn)定和準確。頸部耍翎的動作主要有甩、挑、繞、涮、擺、抖、立等,運用這些功法使翎子的舞動相互結合、變化,從而產生獨特的美感。
翎子功的恰當運用除了需要演員具備深厚的功底之外,翎子的質量與外形也是發(fā)揮翎子功效果的重要條件之一。首先,頂戴雉翎至少要有三個手指的寬度,十個花以上的長度,這樣才能繞大圈,短了是繞不成圓圈的。其次,必須是活翎,即在活雉雞身上生拔而下的尾翎才是上品。據說冬季里雉雞之尾翎被雪凍結,一旦受到驚嚇猛地飛起,尾翎便被冰雪拽了下來,此種狀態(tài)下的尾翎是最理想的戲劇用具,行話稱之為雪翎??傊?,活翎子才可以隨意繞轉,死翎子較硬容易折斷。所以,如果翎子質量不佳甚至插對死翎子在頭盔上的話,是什么姿勢也做不出來的,只能當做裝飾品,擺擺樣子而已。
二、翎子的內涵美
對于翎子氣質,有句話形容得恰如其分:“神出于形,形不開則神不理,不得其神,則色動者神現(xiàn)?!逼浔磉_的意思是,一個經典的戲劇人物形象必須做到內涵和外蘊統(tǒng)一起來,從外到內,從形似上達到神似,才能一直通向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境界。翎子做為戲劇舞臺上耀眼奪目的重要道具,具有幾個重要的藝術特性,分別是:與角色的匹配性、與舞蹈的相通性以及與舞臺的一體性。這些特性充分展現(xiàn)了翎子的內涵,并且通過戲劇演出的外放,將翎子的內在美展露無遺。
(一)與角色氣質美的相輔相成
戲劇表演中的一對翎子,可以做出單或雙豎、旋或曲鉤、大或小擺尾等各種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彩動作,通過表達劇中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來抒發(fā)其獨特的藝術氣質。
1.《鳳儀亭》抒發(fā)呂布的“霸與浮”
漢劇《鳳儀亭》中呂布的耍翎子技巧,在刻畫性格和表達感情上,有妙筆生輝般的藝術效果。首先是呂布在貂蟬面前的亮相,此時呂布運用“擺”和“甩”兩種力道,將翎子由“雙姣同戲?!毖葑兂伞半p姣來相戰(zhàn)”;接著走向貂蟬時,雙手于胸前左右掏翎,使翎子成圈,形態(tài)由“雙姣來相戰(zhàn)”驟變成“水中懷攬月”,于貂蟬跟前閃亮登場,直有氣吞江山、威震四海的氣概。這段翎子表演,將呂布作為著名武將,一生經歷戎馬生涯的霸氣感覺刻畫入微。接著,呂布右手單掏翎并以眼神挑逗貂蟬,隨后甩左翎畫圈,同時右手彈起所掏的翎子,將其一豎而起,演變成右翎巋然頂天的靜止狀態(tài),而左翎卻神魂顛倒般地轉動著圓圈,并妙到巔毫地在貂蟬粉面一掠而過,接回左翎后呂布還不忘將翎梢提到自己鼻翼深深一嗅,配合陶醉萬分的表情,真正將一對翎子耍得出神入化,也將呂布輕浮的個性展露無遺。
2.《楊門女將·探谷》抒發(fā)穆桂英的“智與勇”
在京劇《楊門女將·探谷》中,以穆桂英掛帥的楊家軍夜探胡蘆溝,歷盡艱險,最終依靠才智與勇氣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勝利。其中氣勢最盛的當屬開場,穆桂英帶領眾將士呼嘯而至,共有16條翎子在舞臺上飛躍騰挪,真有股龍騰虎躍之勢,蛟龍出海之力,蔚為大觀。穆桂英登臺后多次展示了成熟精湛的“掏翎”技巧,她伸右手拇指和中指作剪刀形,反手順右耳朝上捋住翎子并盡力伸直手臂,當捋到翎子的三分之二處時立即將翎子往里一別,繞成8字形狀,動作舒展,形態(tài)灑脫。該劇中同時出現(xiàn)的翎子數(shù)量較多,藝術效果極強,既展示了刀馬旦的颯爽英姿,也把穆桂英當時將計就計智闖絕谷的心態(tài)和勇敢颯爽的氣質展露無遺。
(二)與古典舞蹈美的水乳交融
新中國成立以后,50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為發(fā)展、創(chuàng)新民族舞蹈藝術,從蘊藏豐富的中國戲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鑒中華武術進行了研究、整理、提煉,并參考芭蕾訓練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國古典舞教材。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蘇,是戲曲舞蹈的復蘇,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tǒng)的復興。經過幾十年的沉淀,它已將傳統(tǒng)戲劇中對各種道具的應用,特別是對翎子的運用改良到了極致,使翎子水到渠成地融入到古典舞演繹之中。
1.同源而生,求同存異
古典舞中使用的翎子,不管是外觀樣式、制作工藝以及規(guī)格尺寸等方面都與傳統(tǒng)戲劇的翎子一脈相承,同根而生。但兩者間卻存在數(shù)量多寡、安插位置以及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區(qū)別。在數(shù)量上,傳統(tǒng)戲劇表演中的花翎均為兩根,分別插于頂盔的左右兩側,互不相鄰。而在古典舞表演中,翎子的數(shù)量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兩根;在插放時,可以僅將一根插于頂盔正中來表演,也可以將兩根的底部簇在一起置于頂盔中央,上部則呈分叉狀將兩根翎子順延叉開;甚至還可以純粹拿在手中而不插于頂盔來表演。插放方式多種多樣,表現(xiàn)形式不拘一格。
2.《俏花旦》中的群舞單翎融于“俏”
曾登上春晚舞臺的古典舞《俏花旦》,該舞蹈中的所有演員統(tǒng)一佩戴頂部正中僅插一根花翎的冠盔,大量運用戲劇中頭舞翎子的方式來表現(xiàn)一群少女天真爛漫,俏皮可愛的天性。其中,對一根翎子的運用妙到巔毫,相對戲劇在耍舞兩根翎子時常需要兩手操作的繁雜而言,該舞蹈僅用一根翎子,僅用頭頸的寸勁動作,通過“鞭地”、“立天”等簡潔明快的形式就能完美展現(xiàn)各位花旦的“俏”,的確是“單翎翔舞春意鬧,三寸靈巧七寸俏”。
3.《激楚》中的單人單翎融于“激”
桃李杯舞蹈大賽中的古典舞《激楚》,該舞蹈雖然屬于群舞,但頭戴花翎的僅有主角一人,且翎子底部單立于正中,朝天分叉為兩根,樣式如兇蛇吐信。同樣是通過蒼勁迅捷的頭頸動作來表演,但與《俏花旦》甚至傳統(tǒng)戲劇所不同之處就在于,簇中分叉翎子的抖動看似形散實則神聚。演員既能通過寸勁將翎子集中為一根以表達高亢霸道之情,又能通過甩動將翎子分散為兩根以抒發(fā)凄清悲痛之緒,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真正做到“分聚交融于水乳,靈動復作現(xiàn)激楚”。
4.《周郎·小喬》中的雙人舞手持翎融于“愛”
北京舞蹈學院的經典舞蹈《赤壁懷古——周郎·小喬》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周瑜和小喬對翎子的使用。與所有戲劇不同,該舞的兩位演員并未使用花翎冠戴,而是通過手持翎子,用雙手對翎子的“抖”、“甩”等巧妙功法來表達相互之間情深款款的愛慕之念。僅有的一根翎子在兩人之間交互使用,交替?zhèn)鞒校@根翎子就是他們展示情意的紐帶,這根翎子既體現(xiàn)出周瑜瀟灑帥氣的男兒氣概,又體現(xiàn)了小喬美麗溫柔的女兒氣質,真?zhèn)€是“千古良緣鴛鴦配,周郎小喬意纏綿”。
(三)與舞臺藝術美的渾然一體
1.傳統(tǒng)舞臺下的古樸與自然
傳統(tǒng)戲劇對翎子的演繹可以用最簡單的搭臺唱戲的舞臺形式進行,既淳樸歸真,又貼近群眾與生活。角色在狹小但精致的唱臺上舞動雙翎,觀者在露天的環(huán)境下搬張小木凳看得如癡如醉。這種原生態(tài)的舞臺藝術景中寓情、和諧自然,但卻存在燈光不夠、舞臺美術欠缺從而導致翎子演出效果渲染不足等多種遺憾。
2、現(xiàn)代舞臺下的傳承與發(fā)揚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舞臺的搭建愈顯恢弘大氣,布景科技的推動、表演設備的完善,將傳統(tǒng)戲劇帶入了全新的現(xiàn)代化舞臺。以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戲劇演出為例,該館運用傳統(tǒng)舞臺道具裝置配合圖片影像視屏等現(xiàn)代舞臺手段,通過大屏幕布景“天幕”與動態(tài)的舞臺戲劇表演文化進行結合,從現(xiàn)代化舞臺布置的角度對傳統(tǒng)戲劇舞臺藝術的諸多細節(jié)進行美化處理,使觀眾可以更深切地感覺到戲劇各個藝術形象的強烈視覺沖擊。在該館演出的戲劇《扈家莊》就在現(xiàn)代化的舞臺設計下凸顯出了扈三娘翎子功的獨特效果。以劇中刀馬旦扈三娘生擒“矮腳虎”王英一幕為例,扈三娘迎戰(zhàn)王英時靠頸勁帶動頭部左右擺動抖翎,使翎子狀似鳳翅飛翔,形如飛凰入天。其時整個舞臺燈光絢爛,“天幕”里配以動態(tài)的鳳舞九天視頻影像,舞臺音樂配以清揚激昂的古箏彈奏,通過現(xiàn)代化光、聲、影在舞臺上的恣意輪舞,結合演員出色的翎子功運用,完美體現(xiàn)了扈三娘美貌、睿智與英武的藝術氣質,更使臺下的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現(xiàn)場感??梢哉f,在現(xiàn)代舞臺下表演的傳統(tǒng)戲劇更好地體現(xiàn)了對翎子的傳承與發(fā)揚。
三、結語
翎子的形、神、意、趣,已廣泛而深刻地融入到戲劇藝術之中,同時傳承和發(fā)展了戲劇舞臺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提高了戲劇藝術的文化品位。翎子線條也成為頗受中國人民青睞的形式圖樣,如此曲直相因,陰陽相生,剛柔相濟的特點,充分表露其靈動而不浮夸、穩(wěn)實而不呆板的神韻。這一點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理念,所以翎子不但能完美地化入到戲劇舞臺藝術之中,也能被普羅大眾所傾心接受。
(作者單位:廣東省嘉應學院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葉忠元. 談川劇翎子的佩戴[J]. 四川戲劇,1993,01:38-40
[2] 仇曉風.談晉劇《小宴》翎子功——兼談傳統(tǒng)審美觀念與現(xiàn)代意識的溝通[J].戲曲藝術,1991,04:74-75
[3] 伊平. 氣韻奪人——葉少蘭演唱《小宴》[娃娃調]欣賞[J]. 中國戲劇. 1985(02)
[4] 陳堅. 呂布與貂蟬——浙江寧海越劇團演出(越?。J]. 戲文. 2005(01)
[5] 王小平. 我在《小宴》中飾呂布[J]. 當代戲劇. 2007(03)
[6] 沈達人著.戲曲意象論[M].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5 [7] 中國戲曲志[M]. 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 1994
[7] 黃克保著.戲曲表演研究[M].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2 [9] 張庚,郭漢城 主編.中國戲曲通論[M]
[8] 賈志剛著.邁向現(xiàn)代的古老戲劇[M].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