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志華
(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 陜西漢中 723000)
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后期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其創(chuàng)作生涯經(jīng)歷了“詩歌—小說—詩歌”三個階段,正如他自己所說,詩歌既是他的“初戀”,也是他的“最后的愛”。由于哈代的創(chuàng)作時代處于世紀之交,因而他的小說繼承了英國傳統(tǒng)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式,而詩歌則具現(xiàn)代精神,所以他被譽為“現(xiàn)代詩歌之父”。哈代一生創(chuàng)作成就頗高,對于他的成果,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著重點并不一致。在國外,哈代更多是以一個詩人的身份被認可,而在中國,他的小說成為解讀哈代的首選之材。哈代總共給世人留下了14部長篇小說和4部中短篇小說集?!兜虏业奶z》《卡斯特橋市長》《無名的裘德》以及《還鄉(xiāng)》這四部悲劇性小說是哈代“環(huán)境與性格小說”的典型代表,然而另一長篇《遠離塵囂》雖未受到像以上四部長篇的同等重視,但它堪稱是哈代“環(huán)境與性格小說”的奠基之作。
《遠離塵囂》講述的是女主人公芭思希芭·埃弗汀與三個男人—奧克、波德伍德和特洛伊之間的故事。農(nóng)場主奧克喜歡上了女主人公芭思希芭并向她求婚未果。一次天災使他喪失了羊群并流落到女主人公的農(nóng)場打工。因一次偶然的惡作劇,女主人公芭思希芭打破了波德伍德先生內(nèi)心的平靜,導致他向自己展開了瘋狂的追求。然而芭思希芭卻投入了特洛伊中士的懷抱并與之結婚?;楹?,特洛伊對芭思希芭不真誠,最終死在了波德伍德的槍下,而波德伍德先生也因此被判終生監(jiān)禁。在故事的結尾女主人公終于和一直深愛著她的奧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雖然《遠離塵囂》是以喜劇結尾,但“此時哈代開始面向事實,故事出現(xiàn)了破產(chǎn)農(nóng)民淪為佃戶,遭遺棄的農(nóng)村姑娘慘死貧民窟的情節(jié)”[1]。小說中已不乏悲劇的成份。悲劇成份的存在是作者用來表現(xiàn)自己悲觀傾向,哈代又是在這些成份的基礎之上通過其命運觀、自然觀以及宗教觀具體而微地展現(xiàn)他的悲觀主義思想。
哈代是一個宿命論者,“他的這種命運觀深受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和哈特曼等人的影響,認為宇宙間存在著一種超自然的‘內(nèi)在意志力’(ImmanentWill)”。[2](P107)對他而言,這個“內(nèi)在意志力”是種超自然的力量,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可以任意妄為隨心所欲地盲目作用于世間一切事物,并控制著宇宙中的一切。因此,在哈代看來,命運是不可知的,只能任由這種“內(nèi)在意志力”擺布,正如中國古語云:“一切都是天意,天意不可違。”由于受時代環(huán)境的限制,哈代的認知能力有限,他無法對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做出深刻透徹的分析,也找不出人類悲劇產(chǎn)生的根源,因而他只能從掌控宇宙的神秘力量去探索生命悲劇產(chǎn)生的原因,那就是命運的盲目作用。哈代這種反映他悲觀主義思想的命運觀是通過他小說中一系列的偶然形成的。
正是出于命運的偶然,《德伯家的苔絲》中的苔絲才會在父母希望她去“攀闊親戚”但她又不情愿時,家里唯一的老馬突然死了,這一情況的出現(xiàn)使她開始邁向悲劇的深淵?!犊ㄋ固貥蚴虚L》中的亨察德才會喝了過多的朗姆酒而賣掉了妻女,將一生的悲劇拉開了序幕等等。同樣地,《遠離塵囂》中某些特定的偶然成就了小說里人物宿命的悲劇成份,體現(xiàn)了作者的悲觀主義思想。首先是發(fā)生在農(nóng)場主奧克身上的偶然。奧克是個聰明能干、踏實勤勞、事業(yè)順利的小伙子,他愛上了聰明漂亮的芭思希芭。本想計劃進一步擴大農(nóng)場規(guī)模,一次偶然的天災使他失去了羊群,蒸蒸日上的事業(yè)也付諸東流。第一次的偶然給了他希望跟芭思希芭喜結連理的夢想當頭一棒。破產(chǎn)后的奧克獨自一人另赴他處尋求一份工作,陰差陽錯,東家竟是自己的夢中情人。這個巧合的安排進一步拉開了奧克與芭思希芭之間的距離,為他們兩的感情命運增加了一層悲劇色彩。其次是為表現(xiàn)哈代宿命論思想安排在芭思希芭身上的偶然性突發(fā)事件。最后芭思希芭雖然是以跟奧克結婚的喜劇結尾,但她卻是整部作品中受命運作用程度最深的一個。先是出于惡作劇,她想到了隱遁在這偏僻教區(qū)里最有貴族氣質(zhì)的波德伍德先生。命運在此順勢推舟,恰巧讓她向波德伍德先生遞去了示愛的情人節(jié)卡片,而波德伍德先生內(nèi)心的柔情又偶然被點燃。命運將她作弄一番,芭思希芭最初的心血來潮,為日后她的感情糾葛種下了一朵“惡之花”。接下來,女主人公在一次平常的林間散步過程中,偏偏就碰上自私、輕浮、到處沾花惹草、無責任心的花花公子特洛伊,而非一個正直、善良的紳士。同時,特洛伊碰巧是一個會用花言巧語哄騙女孩子的浪蕩子,而芭思希芭湊巧又是一個愛慕虛榮,享受旁人對她奉承的單純少女。這一些偶然和巧合的因素,以及“天意”等情景使得女主人公的命運中的悲劇無法扭轉(zhuǎn)不可違拗,她最終未得到丈夫的忠誠相待,而且落到遭遺棄的地步。這些都表明了哈代的宿命論的命運觀,面對命運的魔爪,人是無能為力不可作為的,等待的只能是悲劇的結局。在設定波德伍德先生的命運時,作者獨具匠心地通過一件發(fā)生在特洛伊身上的偶然事件埋下了伏筆。特洛伊本是在游泳時被急流卷走,不早不晚出現(xiàn)了一艘船并將他搶救起來。這一簡單的敘述,決定了兩個人的命運,特洛伊被槍殺,波德伍德也被終身監(jiān)禁。哈代就是通過在小說中穿插的偶然與巧合向讀者表明“任何試圖掌握命運的行為都是徒勞無功的”[3]的宿命論觀點,并揭示自己悲觀主義思想的傾向。然而,由于受到認知范圍的控制,哈代只看到了人的命運由超自然力量控制,卻忽視了社會因素,因而他的思想與批判力度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小說反映出的宗教觀也可以體味出哈代的悲觀主義思想。哈代出生在一個基督教氛圍很濃的家庭,因此它從小就受到了基督教教義與思想的熏陶,認為“上帝是這個世界唯一的真正含義”[4],且曾決定要做一個神職人員。然而隨著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在哈代成長的年代,各種社會思潮與科學論斷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哈代也因此而大受影響,逐漸摒棄了他之前的宗教信仰,產(chǎn)生了一種悲觀情緒,認為上帝已無力拯救人類拯救這個世界??偟膩碚f,哈代的宗教觀經(jīng)歷了如下幾個階段:早期虔誠信仰宗教、中期懷疑批判宗教、晚期宣揚新型宗教說。這三個不同階段的宗教思想在作者的小說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并成功地傳達了他的悲觀主義思想。其中,他中期對于宗教的懷疑與批判的傾向是讀者與評論界關注頗多的一項,如分析小說《德伯家的苔絲》與《還鄉(xiāng)》中作者的宗教觀等,都是試圖展現(xiàn)作者失去宗教信仰的有利證據(jù)。然而對于他1874年完成的《遠離塵囂》來說,在宗教觀方面基本將他視為作者早期信仰宗教之作。但是,18世紀60年代后,由于《物種起源》的影響,哈代對傳統(tǒng)宗教已經(jīng)開始表示懷疑,因此在小說中作者已經(jīng)具有批判基督教的傾向,已經(jīng)出現(xiàn)通過其宗教觀來表現(xiàn)他悲觀主義思想的端倪。
小說中羊倌奧克是完美基督教徒的典型代表,“他如同摩西一樣,從不做壞事,處處為別人著想,心地善良”[5],在遭遇破產(chǎn)困境后他的第一反應是“感謝上帝我沒有結婚!我現(xiàn)在窮到這個地步,要真的那樣她可怎么辦?”[6](P39)而不是抱怨上帝的不公正待遇,足見他的虔誠之處。雖說奧克最終也實現(xiàn)了他的愿望抱得美人歸,但是在對待這個忠心于基督教,對任何教義都不敢有絲毫怠慢的教徒時,上帝并未在他需要之時在他的情感路上助他一臂之力,一路走來奧克經(jīng)歷了許多磨難與煎熬。當奧克遇上讓他心動的芭思希芭時,為了能娶到她便傾其家當欲擴大農(nóng)場規(guī)模,誰知上帝卻不想讓他如愿以償,給了他致命的一擊讓他一敗涂地。平日里對基督教的各種付出并未換得上帝的一絲憐憫,或者說是在奧克遭遇困難之際上帝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只是因為人們口中所說的上帝根本就不存在。哈代在這里已經(jīng)向上帝表示質(zhì)疑,對他信仰已久的基督教表示懷疑,他不相信上帝會拯救困苦中的人類。在哈代的宗教觀中,他的悲觀主義思想已經(jīng)開始顯露。另外,女主人公芭思希芭與奧克是完全相對的兩種人。在芭絲希芭的心目中上帝從未存在過,她愛慕虛榮、行為輕佻、行事沖動,有利己主義傾向,還傷害了她的兩個追求者奧克和波德伍德先生。她的為人是違背基督教教義和信仰的,她的行為是違反上帝的意志的。然而,這個在上帝面前已是一個罪人的芭思希芭中途雖然經(jīng)歷了一些波折最后卻跟一個真真切切的基督教徒結合在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上帝給了她恩賜。作者哈代通過奧克與芭思希芭的諷刺性結局,嚴厲地批判了宗教的虛偽性。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各種現(xiàn)代思想的發(fā)展與傳播,哈代也逐步認清楚依靠上帝來拯救人類靈魂、來擺脫苦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許多作品中都充滿了對宗教的懷疑與批判,并傳達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悲觀主義思想。
哈代悲觀主義思想除了反映在他的命運觀以及宗教觀上,另外,他的自然觀也反映出了其悲觀主義思想。在英國文學史上有不少以描寫自然而聞名的作家,如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等等。哈代也是一位善于描寫自然的作家,他的小說中有不少關于自然的出色描寫,比如說《綠蔭之下》和《還鄉(xiāng)》等小說中有關景物的描寫。總體上講,對自然描寫的文學作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單純地描寫自然,描述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飛禽走獸。另一類則是注重描寫人與自然的關系,通常將外部自然景物與人類靈魂深處進行聯(lián)系。毋庸置疑,作者哈代關于自然的描寫屬于第二類。在他看來,自然不是簡單指自然事物,“他這里所說的自然是指與人類生活和人類文明以及社會法則相對的自然界”。[2]哈代眼中的自然不再是世人眼中純粹的自然,因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自然觀也是復雜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認為自然是殘酷的,它擁有凄冷的意象,它對人類的困境冷漠而無動于衷。此外,人對自然也是殘酷無情的,人與自然無法和諧相處。哈代對自然的消極看法將他的悲觀主義思想詮釋得淋漓盡致。
作者對自然的悲觀感受在《遠離塵囂》中也得到了相應的表現(xiàn)。小說的開頭奧克本是一個自己奮斗出來的農(nóng)場主,殊不知造化弄人,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使他破產(chǎn)為一個羊倌。在奧克遭逢失敗的過程中,作者哈代表現(xiàn)的是大自然冷酷的一面,他的狗沒有同情之意,舔著他的手,“還等著一筆獎賞呢”。除此之外,水塘上的那輪暗淡彎月也隔岸觀火,“發(fā)出鉻金般微黃色的光”。當孤苦伶仃、無依無靠、饑寒交迫的范妮·羅賓想要傾盡全身之力走到濟貧院時,自然界仍無好生之德,一直在堅守著它的冷漠,不做出一點反應,連“沙沙”聲也沒有,“沒有一縷微風,沒有樹枝摩擦的劈啪聲來給她做伴”。范妮死后,運送棺材的車在回威瑟伯里的路上碰上了一陣強霧而停下來,四周一片寂靜,大自然沒有表示出任何的悲痛之情,自然界里的每一個自然意象都在專注于自己的事情,“樹木都專心致志地站著,像是在盼著一陣風來搖撼它們”。范妮·羅賓下葬后,自然界更是將它的殘酷與冷漠發(fā)揮到了極致。一場大雨傾瀉下來,將范妮的墳墓沖出了一個凹陷,墓碑上污跡斑斑,墓前新種的花花草草也被沖洗的七零八落。大自然無悲天憫人之心,死者因它而得不到安息,甚至還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tài)。雨后太陽將沾滿雨水的樹葉照得閃閃發(fā)光,十分耀眼,“這一片清亮的景致同路依斯代爾和霍比瑪畫中的風光十分相像,到處是水色天光,美麗之至”。對哈代而言,人類于自然界也是冷漠的,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無法和諧共處。當范妮借一條大狗之力到達了濟貧院后,當她問起那條狗——大自然的意象的下落時,只聽見一個男人回答說:“我用石頭把她攆走了?!惫鷮ψ匀坏谋^看法為他悲觀主義思想的形成增添了不可忽略的一筆。
目前,學術界對哈代作品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研究大多建立在女性視角,生態(tài)視角以及社會、婦女悲劇角度等”。[7]可見哈代的悲觀主義研究是個熱點。不過,這類研究主要集中于如《德伯家的苔絲》《還鄉(xiāng)》等典型悲劇上,《遠離塵囂》則未受到同等重視。然而,通過分析這部作品中作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命運觀、宗教觀以及自然觀,也能領悟到哈代的悲觀主義思想。遺憾的是,作者在寫作時未能認識到導致社會悲劇的根本原因,但“他從威塞克斯農(nóng)村的變遷中,發(fā)現(xiàn)了人民的悲劇,揭示了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創(chuàng)作了反映這種悲劇的作品”,[8](P255)他的悲觀主義思想至今應引起我們廣泛的思考。
[1]張倩.《遠離塵囂》中哈代的悲劇觀[J].青年文學家,2010(2).[2]吳迪.哈代新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解珍芳.解讀小說《遠離塵囂》中的悲劇因素[J].芒種,2013(41).
[4]祖曉梅.哈代與上帝之死[J].天津師范學院學院,1998,(3).
[5]張軍.哈代前期宗教思想在《遠離塵囂》中的體現(xiàn)[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6]托馬斯·哈代.遠離塵囂[M].張沖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
[7]尹瑩.《遠離塵囂》中的集體無意識[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8]聶珍釗,劉富麗.哈代學術史研究[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