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剛
(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隨著中國經(jīng)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世界各國越來越急切地想認識和了解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愿望也越來越迫切,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引起了各方面的前所未有的關注。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譯介與傳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障礙。認真總結(jié)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經(jīng)驗與教訓,找出其對外傳播不力的根源,尋求相應的應對措施,才能讓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獲得廣泛接受,產(chǎn)生更大影響,也能更好地發(fā)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樹立當代中國在國際上的新形象。
新時期以來,中國當代文學被大量譯介到海外。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有一千多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日、德、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其中小說占了大多數(shù),被翻譯的作家有二百多位,譯介作品較多的有莫言、蘇童、余華、王安憶、殘雪、賈平凹、王蒙、張潔、韓少功、馮驥才、畢飛宇、池莉、閻連科等人,其中的很多作品受到廣泛歡迎,得到專業(yè)人士的好評,取得了不俗的發(fā)行業(yè)績。一批中國當代作家在國際上獲得了重要獎項,例如: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姜戎、蘇童、畢飛宇獲得“英仕曼亞洲文學獎”,余華獲得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莫言、余華等獲得“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賈平凹獲得法國“費米那文學獎”、美國“飛馬文學獎”,等等。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也走進了國外很多大學的課堂。如美國大部分大學開設中國文學專業(yè)和課程,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本是其重要教材和參考書。法國的巴黎東方語言學院和巴黎第七大學設有中國當代文學課程。
雖然近年來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而且到目前為止成績喜人,但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和障礙。2010年8月,中國作協(xié)舉辦了“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來自十幾個國家的漢學家、翻譯家和有關專家就“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這一話題展開討論,談到了中國當代文學在國外譯介與傳播的基本狀況。英國漢學家藍詩玲指出,中國當代文學英譯本在英語世界很難被接受。美國翻譯家白睿文說,2009年,美國只翻譯出版了8 種中國小說,占其出版的外國文學總數(shù)的4%。中國圖書國際貿(mào)易的逆差約為10∶1,與歐美的逆差達到驚人的100∶1,譯入與譯出嚴重失衡,中國文學作品的輸出與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在國際上的地位不相稱。李朝全認為:“中國當代文學在對外譯介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實際成就相比還有相當差距?!保?]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后的影響也不盡如人意。藍詩玲在一篇評論中指出,雖然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本的數(shù)量在增長,但難以見到有分量的力作,西方讀書界普遍認為中國當代文學缺少文學價值,是枯燥的政治說教,不值得重視[2]。蘇童說:“中國文學在海外是很邊緣的。”[3]余華說他的作品在國外“只能說出版了而已,沒有說多受歡迎”[3]。美國翻譯家葛浩文說,雖然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比以前多了,但是讀者群并沒有相應擴大,也沒有足夠的影響力[4]。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被譯介到國外后,往往被誤讀。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往往包含歷史因素,因此,要理解中國文學就必須聯(lián)系具體的歷史語境。由于外國讀者對中國歷史缺乏足夠的了解,他們在閱讀中國文學作品時,容易脫離中國歷史語境,從自身感受出發(fā),憑借主觀想象,經(jīng)常違背中國的實情和作家的創(chuàng)作初衷。當前譯介到國外的中國當代文學,一部分是像莫言、王蒙、閻連科、池莉、蘇童、余華這類嚴肅的作家的作品。這類作品代表了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品質(zhì),反映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創(chuàng)造力和特有的活力;有一部分是在國內(nèi)受到禁止和批評的,比如衛(wèi)慧、棉棉等人的作品,這類作品卻在國外最暢銷,國外讀者對這類文學的接受體現(xiàn)了他們的偏見。出版發(fā)行這類作品,主要是出版商出于短期的商業(yè)效應的選擇;還有一部分是屬于所謂的流散文學、旅行文學,是由旅居海外的華人作家創(chuàng)作的。這類作品不乏向西方諂媚的因素,即描寫中國的落后、陰暗面來迎合西方的偏見。葛浩文說:“美國人對批評、諷刺政府的,跟政府唱反調(diào)的作品特別感興趣。他們更注重當代的、發(fā)展改革中的中國,希望通過文學作品了解中國社會?!保?]
西方讀者很重視中國當代文學的地域特征和中國特色,欣賞中華文化中凝聚著東方智慧和美學精髓的語言藝術精品。他們喜歡像阿城、韓少功這類尋根派作家和像莫言、賈平凹這樣的鄉(xiāng)土作家的作品,尋根意識、追溯民俗、描寫民間人物使這些作家的作品在海外受到歡迎。此外,具有全球意識、反映人類生命共性、體現(xiàn)人類共同價值的作品得到西方讀者的青睞。比如,史鐵生在《命若琴弦》中對生命的深邃思考,余華《活著》對人類苦難意識的深入探索,畢飛宇《青衣》對靈魂深處的觸及,使他們在海外獲得更廣泛的接受,受到格外的關注。
近年來,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發(fā)展迅猛,但并非形勢一片大好,其中出現(xiàn)的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傮w來看,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譯介與傳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翻譯人才奇缺。文學作品的翻譯有很大的難度,對譯者的水平有較高的要求,一般人是很難勝任的。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主要靠一些熟悉中國文化、具有中文功底的漢學家。而國外的漢學家本來就不多,具有文學天賦又熱愛中國文學翻譯事業(yè)的就更是鳳毛麟角。在國內(nèi),能真正精通某種外語,勝任中譯外的翻譯人才屈指可數(shù)。中國的大學在2007年之后才開始設置翻譯專業(yè),培養(yǎng)職業(yè)翻譯人才,但目前文學翻譯做得比較成功的還很罕見。
2.翻譯文本選擇的不全面、不系統(tǒng)。海外的漢學家和翻譯家一般是憑自己的個人喜好進行翻譯選題,有的帶有很大的偶然性,碰到什么譯什么。葛浩文說道:“我選作品,一是我喜歡的,一是適合我譯的?!保?]中國政府對外推介文學作品考慮了多種因素,有意識形態(tài)傾向性的,反映中國社會變革和中國人精神風貌的,有利于塑造中國形象的,等等,而較少考慮作品的文學審美價值,忽視了在藝術形式上創(chuàng)新的作品。這樣的翻譯文本選擇,使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譯介零散、不系統(tǒng),基于某些人的偏好,帶有某種偏向,影響了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學的全面了解和中國當代文學真實形象的傳播。
3.翻譯質(zhì)量尚待提高。目前在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中,轉(zhuǎn)譯較為普遍,難以忠實傳達原作的精神和意蘊。在歐美一些國家,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出版為商業(yè)利益所驅(qū)動,一味迎合讀者趣味,不尊重原作,刪改和刪節(jié)較為嚴重,原作的完整性受到影響,誤導了譯入語讀者。
4.翻譯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操縱。在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中,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無處不在,這可以從幾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題目的翻譯看出來。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由白睿文翻譯成英文,當他把譯本交給一家美國出版社時,出版社一開始表示拒絕,后來勉強同意出版,卻要求把書名改成《上海小姐》,由于譯者堅持原來的翻譯,才最終以忠實的譯名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出版,不過還是加上了一個副標題——“一部關于上海的小說”(A Novel of Shanghai)。上海是西方人熟悉的意象,上海小姐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東方情調(diào)和東方主義,其中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顯而易見。再比如,蘇童的《妻妾成群》翻譯成英文時,書名用了由該小說改編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名字,虹影的《饑餓的女兒》的書名被譯成《江的女兒》?!按蠹t燈籠”“江”迎合了西方讀者對于中國的想象。大紅燈籠是一種喜慶的標志,會讓幸福讀者聯(lián)想到妻妾、小腳、東方女性形象和神秘的中國舊式宅院?!敖绷钗鞣阶x者聯(lián)想到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征——長江與黃河。西方人刻意去樹立、建構符合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中國文學形象。
以上分析了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基本狀況和存在問題,為了改善這種現(xiàn)狀,解決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當前,“歸化”法在英美文學界十分流行,西方讀者普遍喜歡“歸化”的翻譯,而反對和排斥“異化”的翻譯?!爱惢狈g的優(yōu)點是保持了原文的原汁原味,缺點是沒有考慮目的語讀者的閱讀趣味和欣賞習慣,不利于譯作的接受。長期以來,中國翻譯家在譯介西方文學作品時,也大多采用歸化法,比如傅雷,他的法國文學譯作就像是法國作家用中文寫的,深受中國讀者喜愛。中國當代文學成功外譯的,大多也采用了歸化翻譯,比如被稱為中國當代文學“首席翻譯家”的葛浩文用歸化策略翻譯了眾多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梢哉f,沒有他的翻譯,莫言不知何時才能登上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臺。他說,一個做翻譯的最重要的是要對得起讀者[7]。
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中國政府一直重視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并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比如創(chuàng)辦《中國文學》雜志,發(fā)行“熊貓叢書”,實施“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譯介工程”等。今后,中國政府還要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的經(jīng)驗,撥出專項資金,請外國的漢學家翻譯中國文學,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優(yōu)質(zhì)的服務,讓他們來中國進修、培訓,熟悉中國當下的語言和生活,安排與中國作家見面,與中國讀者、研究人員交流、互動,資助國外出版社出版中國文學譯作。
3.拓展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渠道。加強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的出版發(fā)行力度,擴大圖書海外出版和發(fā)行渠道,鼓勵中國出版機構與國外主流出版社合作翻譯出版,充分利用外國大出版商成熟的圖書發(fā)行網(wǎng)絡來推介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譯本,讓多種傳播渠道并行、相互作用,比如根據(jù)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就起到了聚光燈的作用,張藝謀、陳凱歌把莫言、余華、蘇童等人的作品搬上熒幕,就激發(fā)了國外讀者對原著的閱讀興趣。
4.提高創(chuàng)作質(zhì)量。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還存在不少問題,葛浩文對中國當代文學很熟悉,他說,中國當代文學的總體成就在世界文學中還是有限的,中國作家沒有引領20世紀世界文學潮流,中國文學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7]。在很多國外讀者和研究者看來,中國當代文學缺乏深刻的人性剖析和厚重的歷史感,這使得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很難得到大范圍的認可和接受。中國當代文學大多不能表達出崇高的境界,缺乏對人類生命價值的不懈追問和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在人性深度和歷史內(nèi)涵上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大大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因此,中國當代作家要戒除浮躁的文風,不能只追求商業(yè)價值,而要注意作品的文學價值、歷史意識、主體性和深度模式,在創(chuàng)作中應表現(xiàn)出人類普遍情感和地域色彩。酒香不怕巷子深,酒香了,自然有人來要。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光靠我們送出去是不行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質(zhì)量上去了,就會對海外產(chǎn)生吸引力,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就會像我們現(xiàn)在引進外國文學那樣成為常態(tài),形成成熟的機制。
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要把各個環(huán)節(jié)很好地協(xié)調(diào)起來,不能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才能實現(xiàn)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最終目標。目前,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和不足,要使之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
中國當代文學只有在全球視野中才能顯示出其世界意義,我們不但要重視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的傳播,而且要關注其在海外的研究與接受。海外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是中國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中外研究者的互動、交流、對話,互相吸取對方的長處。應當允許和尊重外國人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誤讀,這種誤讀帶有某種必然性,也有其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海外漢學家和研究者的研究與中國本土學者的研究存在差異,這是正常的,這是一種有價值的差異,有助于中國文學研究水平的提高。
[1]李朝全.中國當代文學對外譯介成就概述[N].文藝報,2007-11-12.
[2]Lovell,J.Great Leap Forward[N].The Guardian,2005-06-11.
[3]田志凌.當代作家如何“走出去”?[N].南方都市報,2006-04-03.
[4]葛浩文.從翻譯視角看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傳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2-23.
[5]羅嶼.葛浩文:美國人喜歡唱反調(diào)的作品[J].新世紀周刊,2008(10).
[6]舒晉瑜.十問葛浩文[N].中華讀書報,2005-08-31.
[7]季進.我譯故我在——葛浩文訪談錄[J].當代作家評論,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