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雪琴
(江蘇省如皋市九華初級中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基本理念里提出:強調(diào)學習過程,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在學生普遍缺乏英語環(huán)境的情況下,用英語教英語,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成為必然。
在普遍的教學環(huán)境中,用漢語教英語,不但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去進行英漢轉(zhuǎn)化,還不利于學生將英語很好地融入相關(guān)背景和語境,當然也很難教導出具備高素質(zhì)高能力的時代寵兒。在這種社會和時代背景下,用英語教英語,挖掘?qū)W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無疑成為英語教育的發(fā)展新航向。
據(jù)最新調(diào)查顯示,90%的學生更愿意教師在課堂、課下和學生進行一些針對性鍛煉或交流,尤其是進行適當?shù)挠⒄Z對話,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筆者將以“用英語教英語”這一理念為主導,列舉三種常見的課堂開展方式來進一步闡述如何建設高效英語課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欲望,從而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英語來組織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積極的和有意義的語言輸入的機會,因為學生必須聽懂課堂用語才能進行相關(guān)的學習活動。所以,使用與學生英語水平相符,并略高于學生英語水平的課堂用語,使課堂用語不僅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接觸真實英語的機會和鞏固語言的機會。課堂的問候、指令、評價用語起著激勵學生的作用,堅持并有藝術(shù)地使用能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和諧的課堂氛圍不只能夠有效地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更是能夠增加學生課堂參與時間和參與面,增加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量,還能構(gòu)造一種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互動的開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group discussion,role play,games,pair work,servey,story retelling 等。筆者在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 一文的教學中,為了鞏固學習效果,在課堂教學結(jié)束后,選擇一個學生在臺上做動作,另外的同學說出該詞或詞組,選本課文中的重要詞匯,如scream,shake,bomb,run in all directions,calm down,in a hurry,be frightened 等,在Natural Disaster 的Reading 教學中最后我安排兩個環(huán)節(jié):(1)Face To Face Interview;(2)Discussion。面對面采訪這種信息傳遞活動,將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有機結(jié)合起來,是一種有效的、有意義的教學。討論階段設計兩個開放式的問題,讓學生學了本課之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各抒己見,氣氛活躍,對課文知識進行了有效的拓展延伸。因此,充分挖掘?qū)W生的興趣點、活躍點,用所學英語做事、表達觀點或進行有效溝通,這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
縱觀中小學英語課堂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都保留著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滿堂灌”或者“填鴨式”教學思想,著力于課堂上教學內(nèi)容一味的硬性灌輸,課下布置大堆的作業(yè)讓學生進行機械的練習,而常常忽略對課堂教學的靈活性,更不用說英語釋義讓學生學地道英語了。
在教學過程中,相對與傳統(tǒng)教學對課后習題的忽略,筆者會更看重“Match the words on the left with the meanings on the right”環(huán)節(jié),在教生詞時或課外閱讀時遇到生詞,筆者盡量用所學英語進行釋義。遇到難理解的句子,進行paraphrase,而不是直接講解中文。用英語釋義調(diào)動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對單詞及句子的深化理解,更能夠以此為基礎,讓學生養(yǎng)成英語思維視角,從而擺脫Chinglish 帶來的桎梏。
外語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其學習目的就是運用。運用目的語進行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地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在交際活動中強化語言的理解和生成,最后達到運用的目的,無疑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這也要求教師具有較好的英語語言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