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彩英
(神華神東電力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 神木 719300)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電視新聞的出鏡記者的形象開始出現(xiàn)在各大新聞報道中,主播對所報道的新聞的畫面的描述以及各類評論員的精彩辯解所起到的作用與現(xiàn)場畫面和新聞出鏡記者的形象所帶來的沖擊感和真實感相比較,后者顯然可以使得報道更加深入人心,黃匡宇先生將新聞播報的符號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種,語言符號,顧名思義,就是以具體文字和抽象文字為代表的表達方式,非語言符號就是包括記者的表情、動作、著裝、手勢甚至于音樂搭配等在內(nèi)的各種輔助性表達方式,在進行新聞播報的過程中,出鏡記者一般是同時使用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進行播報的。有學者指出,人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有六成以上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符號來傳達的,在新聞出鏡記者的信息傳達過程中其重要作用不亞于語言符號,但相對于語言符號,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首先,非語言符號在信號的傳播過程中具有連續(xù)性的特點,新聞出鏡記者在進行新聞播報的時候語言符號的應用不一定是不間斷的,中間的停頓和其他同聲傳播都是允許的,但記者的行為舉止卻時刻具有連續(xù)性,在無形中仍然在為觀眾傳達某些信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語言表達固然重要,但非語言表達可以起到溝通的持續(xù),甚至連沉默也可以作為一種交流的方式在溝通中使用。
其次,新聞中出鏡記者的非語言符號具有多種多樣的傳播途徑,一般的,要想實現(xiàn)語言符號的傳播,無非就是聲音和文字兩種方式,讓觀眾或者聽眾通過視覺和聽覺來感受信息,實現(xiàn)信息的接收與轉達,一定程度上,需要觀眾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才能真正的將信息內(nèi)化,是一種平面式的交流,比較單一,而非語言符號的傳播途徑則是多種多樣,可以同時調動觀眾或聽眾的視覺、聽覺,甚至于味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功能,出鏡記者直接將觀眾帶入可看可感的畫面中去,極具立體感和真實感。
另外,通過非語言符號傳達的信息是真實的,如果一個人看起來興高采烈,我們就可以判斷他遇到了開心的事情或者至少一切順利,而如果一個人垂頭喪氣,步履沉重,那么他必然是懷有心事,非語言符號往往是人的感情的真實流露,通過肌體內(nèi)部的某些因素直接控制人的外在表現(xiàn),進行捏造的可能性比較小,與語言符號相比,這種表達帶給人的感覺更加直觀、具體,而且真實,出鏡記者在做現(xiàn)場報道時表現(xiàn)出來的神態(tài)、語言、情緒基本都是自然地流露。
在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在現(xiàn)場報道時,既可以單獨使用非語言符號,也可以和其他同聲相配合,其傳播功能是非常豐富的。
1.作為語言符號的輔助表達,實現(xiàn)新聞的立體式傳播
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船在返回控制中心時由于隔熱板的脫落致使飛船在返回途中解體,日本電臺對這一新聞進行報道時,中間插入了一段場外記者在哥倫比亞飛船的制造間中手握隔熱板的一段視頻報道,視頻中,主持人手握隔熱板,不斷晃動的同時還用手去敲打隔熱板,并強調隔熱板的小與輕,如果場外記者在對隔熱板進行報道時只是用語言來說明它的輕與小,恐怕不會給人們留下太深的印象,而其報道卻讓人們在30多年后又想起了他。
2.非語言符號可以引起人們對報道重點與細節(jié)的關注
比如在1997年,白巖松負責報道落馬洲大橋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入駐香港這一新聞,為了反映這一事件對中國的重要意義,白巖松利用出鏡記者的現(xiàn)場報道將行駛車輛通過香港與深圳的管理線展現(xiàn)在報道的畫面中,再加上主持人的語言的表達,使得所有的觀眾都注意到了那條管理線這一細節(jié),增強了新聞傳播的力度和效果,另外,在進行現(xiàn)場采訪時,出鏡記者可以將某些重點內(nèi)容換用另一種語氣表達的方式進行強調。
3.幫助主持人控制采訪的節(jié)奏
出鏡記者在進行現(xiàn)場采訪時,可以利用眼神、手勢、聲音等非語言符號實現(xiàn)采訪節(jié)奏的控制,比如記者柴靜在對甘肅發(fā)生的孩子連續(xù)服毒自殺事件進行采訪時,由于孩子不肯開口講出服毒的原因,于是記者將采訪的形式做了調整,采用逆光的角度進行拍攝,尊重他們的隱私,記者柴靜改變常規(guī)的采訪姿態(tài),坐在小板凳上和孩子們聊天,以平和的聲音和孩子們講話,最終得到孩子的信任,完成了采訪。
結語
總而言之,在進行新聞報道中既要關注語言符號的作用也不能忽視非語言符號功能的發(fā)揮,加強非語言符號的作用的同時,應注重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的相互配合,只有將二者融為一體才能實現(xiàn)信息的完美的傳達,將現(xiàn)場報道做得更加真實,更加人性化,實現(xiàn)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p>
[1]李明明.淺析我國體育電視新聞中出鏡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J].新聞傳播,2012(14).
[2]費興海,鄭惠欽.電視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如何“到位”[J].新聞實踐,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