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漢語拼音是學生識字、閱讀、學好普通話的工具。依據(jù)一年級新生的認知特點,筆者在拼音教學中注意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生活性和人文性,努力營造活躍歡樂的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上拼音課,愛上拼音課。
小學生學習知識,發(fā)展思維能力,是以一定的具體的感性認識為基礎,逐步走向抽象思維。在教學中,可借助直觀形象的圖、教具,使抽象的符號具體化,枯燥的內(nèi)容形象化,讓兒童樂于學習,注意力集中。
漢語拼音的教材圖文并茂,畫面生動,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圖”和“語境歌”幫助學生學習。如“b、p、m、f”的情境圖為:許多人爬上山坡(po)去看大佛(fo),一個小朋友用手摸(mo)大佛,爸爸告訴他:“你聽,大喇叭里正廣播(bo),大佛是文物,不要用手摸?!迸c之相配的語境歌是:“爸爸帶筆者爬山坡(po),爬上山坡看大佛(fo),大喇叭里正廣播(bo),愛護大佛不要摸(mo)?!苯虒W時,情境圖用以指導學生觀察,并相機出示字母,語境歌則用以鞏固所學的字母。借助形象的圖畫,學生不僅認識、熟悉了字母,還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審美教育。
對于一年級新生來說,拼音教學如果不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那么他們將對學習產(chǎn)生厭倦情緒,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可以竭力創(chuàng)設具有趣味的教學情境,滿足孩子好看、好聽、好玩的心理。
兒歌串連。兒歌對于愛說愛唱的一年級孩子來說,尤為喜歡。在拼音教學中,可運用大量的兒歌,例如:“張大嘴巴aaa;太陽出來紅彤彤,公雞一叫ooo?!庇械氖枪P者為了教學需要,自編的兒歌。例如在教“ei”這個復韻母時,筆者就編了這樣一首兒歌:“小兔飛飛,愛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這樣的兒歌還有很多。
游戲活動。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用肢體、手勢來進行“手舞足蹈”。例如,在教“o”這個單韻母的時候,啟發(fā)學生思考:“怎樣用你的肢體動作來展示o的樣子?”于是,一番熱烈的討論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張開,攏成一個圓形;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一個圓形;還有的孩子把兩只手臂團成一個圓形……各式各樣的“o”讓孩子們興奮不已。又例如,在區(qū)分“u-ü”這對形近韻母時,可以建議孩子們用兩個小拳頭來代替ü頭上的兩點。當讀到“u”時孩子們的手就不動;當讀到“ü”時,他們就把小拳頭舉在頭頂上,這種練習形式孩子非常喜歡。
拼音符號抽象枯燥,所以,拼音教學必須與生活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即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理解,由被動學變?yōu)橹鲃訉W,從而親身體驗到學習中所蘊藏的快樂因素。
在教“m”這個音節(jié)時,請三個孩子上臺來站在一塊組成“m”的形狀,然后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用一兩句話說出來。孩子們有的說:“像個城門”;有的說:“像兩個橋洞”;甚至有一個孩子還用這樣兩句非常精彩的話來概括出他所要表達的意思:“他們像商店的門,我要進去吃麥當勞。”由此可見,當音節(jié)僅僅作為符號單獨存在時,它對學生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意義的識記又是非常困難的??梢坏┌岩艄?jié)放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就能引起兒童的學習興趣。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播撒友愛、團結(jié)的種子。例如整體認讀音節(jié)較難理解,為突破這個難點,筆者編了一個小故事進行教學:“大y是個熱心腸的人,誰有困難就去幫助誰。瞧,小i在家發(fā)愁,他自己不能單獨出門,大y來了,他們就在一起組成了yi,高興地出門了。小朋友,你們也要向大y學習,要幫助有困難的人,好不好?”“好!”學生齊聲回答。這個小故事的引入不僅使學生牢固掌握了知識,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團結(jié)友愛的意識。另外,學生剛學寫字,在四線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頂天立地”。筆者通過示范比較,強調(diào)說:“字為什么不能占滿格呢?因為寫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愛護小弟弟小妹妹。左右為什么要有空呢?”說著,筆者伸出雙臂,大搖大擺地走向教室門口,問:“老師這樣走好不好?”孩子們都笑了,答道“不好!”“你這樣走路,別人就不能出門了!”“對了。和別人在一起,要多為他人想一想?!边@時,筆者注意到橫跨課桌的小胳膊悄悄收回去了。
總之,只有使拼音教學融直觀性、趣味性、生活性和人文性于一體,才能使我們的拼音教學活起來,為學生多元智慧的發(fā)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