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榮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陶器的出現(xiàn)使紫砂陶刻相伴問世。它同古代陶器刻文同出一轍,即作者在所制陶坯上記述姓名或銘文。隨著茶事興盛和紫砂壺的社會影響,制壺藝人不僅停留在自己落款刻于壺上,而是把追求書法藝術和銘刻趣味提升到一個新的精神高度。宜興紫砂陶長盛不衰,在于她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這也同紫砂陶刻文化附于紫砂藝術的豐富內涵和高雅的文化品味是 分不開的。
意境萬千的文人壺藝,成為現(xiàn)代砂壺藝術化的主流,使之砂壺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均得到升華。紫砂壺裝飾內容豐富。我們通常知道有彩釉,描金(鑲嵌)泥繪、貼花、鏤刻等傳統(tǒng)裝飾方法,其中砂陶坯體銘刻是最為原始的裝飾手段之一。砂壺上,鐫刻壺銘,刻飾繪畫,或者銘畫兼具,首倡者當推清代嘉慶時的溧陽知縣陳鴻壽,后繼者有瞿應紹、朱堅、喬重禧,他們皆博雅能文,又善書畫篆刻,更有為數(shù)事兼擅者。曼生壺的每一件款式及壺銘,均經(jīng)精心構思設計,有的具有格言性質,給人啟迪,陶冶性靈,格調高雅,耐人尋味,如臺笠壺,銘曰:“梅雪枝頭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边@是切茶的,但又不是單純的說茶。再如井欄壺銘曰:“止流水以怡心”,是切水的,可又關聯(lián)到飲茶人,既切壺又切茶,詩情結合壺形,抒發(fā)情感,感悟人生。現(xiàn)代著名的紫砂陶刻裝飾藝術的代表首推任淦庭,當今眾多的陶刻工藝師都是出于他的門下。
砂壺銘刻作品,造型主體以幾何形體為主,線條簡練,壺體光潔,典雅古相。就陶刻角度論飾壺,在掌握陶刻傳統(tǒng)手工藝的同時,必須融匯書法、繪畫、歷史、文學、美學等諸方面的知識,樹立自己的美學觀。就刻劃刀法而言,要充分體現(xiàn)刀在紫砂壺泥坯上的刀痕的質感。因此,不求雕琢的工整,但求明快質樸,刀痕出神。砂壺造型的變化,也正是為了適應刻劃裝飾手段的需要。紫砂陶刻的刀法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即“雙刀正入法”和“單刀側入法”。雙刀正入法是兩面用刀起底要刻出底面為三角底、平圖底、沙地自然形底等,猶如碑碣石刻,此類作品多見纖細工整,嚴謹端莊和清秀俏麗之作。單刀側入法運刀必須胸有成竹,自由馳騁,猶如天馬行空,刀法多變,可輕可重或虛或實,可粗可細,或刻或劃,粗獷豪放,耐人尋味,也可借鑒瓷刻、銅刻等姊妹藝術的用刀方法,但不能照搬,因為紫砂陶刻有她特定的本色和內在氣質,紫砂陶刻的文字源于書法又區(qū)別于書法,以一種特定的形式,以整體上表現(xiàn)紫砂陶藝的精、氣、神、韻,這也是特別值得推崇和稱道的。
紫砂藝術的開拓創(chuàng)新不能完全脫離傳統(tǒng),信馬游韁,另搞一套,因為傳統(tǒng)藝術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思想的精神高度,只有充分繼承吸收傳統(tǒng)的藝術精華,去粗求精,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當今陶藝界,新人輩出。既能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藝術,又不乏標新立異,開拓創(chuàng)新者,隨著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和高度發(fā)展,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出現(xiàn)了多樣性,邊緣性的特征。對傳統(tǒng)工藝品的文化品位有了新的界定。除了滿足大眾化的實用陶藝,更多的是要求工藝上的制作精致,造型新穎,創(chuàng)意獨特,文化內涵豐富的作品。一把真正的銘壺珍品。刻劃裝飾的效果,書卷氣、金石味更趨濃郁,充滿文化氣息和審美情趣。同時也透視出陶刻作者專業(yè)的書畫藝術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的積淀。
[1]《紫砂壺銘賞析》陳茆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