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秀芳
(吉林省長嶺縣利發(fā)盛鎮(zhèn)中心校)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zhì),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fā)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睂W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的境界中,進行自覺、自主地學習。有了興趣作伴,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就會無限高漲,學習激情就會被充分點燃,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學習的快樂。有興趣作伴的學習,學生的情感始終是愉悅的,精神始終是飽滿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如果教師對教學沒有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學生又怎么會興趣盎然、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自問:我們對教學是否充滿了興趣?我們的課堂是否充滿了激情?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我們是否應該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呢?
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教師一腔熱血、激情四射,一些學生卻面無表情、無動于衷。教師的滿腔熱忱付諸東流、化為烏有,這不能不讓教師感到心痛。的確,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部分學生沒有表現(xiàn)出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也是一個客觀現(xiàn)實。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選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十分適合學生的學習。但同時不可否認,教材的部分課文太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感受。
教學中,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語文課本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練習擠占了學生們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的時間。語文學習成了識記、誦背、練習、考試……這樣的學習,學生會喜歡嗎?學生會感興趣嗎?
以趣激趣。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教師必須對語文教學充滿興趣,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一面鏡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熏陶、感染著學生。教師的興趣必定能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教師的激情必定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只有教師對教學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真正地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同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心理等精心設計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適合學生的學習,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的學習,學生會不喜歡嗎?
興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培養(yǎng)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非易事,需要我們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逐步幫助他們感受學習的快樂。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語文的渠道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方式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氣,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是在學習語文;讓學生走進社區(qū),感受社區(qū)的變化,體驗社區(qū)人民的生活,這也是在學習語文;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這同樣也是在學習語文。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都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課堂上教師的傳授,也離不開課外的實踐與探索。
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讀語文課本,久而久之,學生也會產(chǎn)生厭倦情緒。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長都反對孩子閱讀課外書籍,他們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他們沒有認識到閱讀對于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性。對此,許多孩子可謂是“痛心疾首”。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充分利用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讀他們喜歡的書籍。與書本為友,必會受益無窮。沉浸在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中,感受著一次次心靈旅行帶來的快樂和悲傷,心靈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禮,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華。這樣的閱讀,知識會不豐富嗎?這樣的閱讀,感受會不深刻嗎?這樣的閱讀,學生會不喜歡嗎?
教而知惑,惑而思進。在教學的過程中,肯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必將引起教師更多的思考與探索。與困惑同行,與思索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為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指引我們攀上更高的教學高峰,品味教學的甘甜,享受教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