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榕
[作者通聯: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余光中是蜚聲文壇的詩人與散文家。有人這樣評價他的文學成就——“呼吸在當今,卻已經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余光中在用右手寫詩的同時,又用左手打開了一方散文的新天地,他豐富的情感、卓越的才華、獨特的風格、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都在散文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聽聽那冷雨》就是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充盈著作者靈動的情思和智慧。
在這篇散文里,作者調動了聽、視、嗅、觸等多種感官,并將其巧妙地多次轉位運用,使讀者徜徉于如夢如幻、時空交錯的雨景之中,品味作者精心營造的藝術美感,同時作者“披文入情”,借飄落的冷雨抒發(fā)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將鄉(xiāng)愁娓娓道來,“聽聽那冷雨”,聽的實為一曲作者借雨聲吟唱的渴望奔赴大陸懷抱的思鄉(xiāng)之歌。
體驗是生命本體的獨特情感活動,集合個體精神的生成和智慧的閃光。體驗性解讀是針對重視文本理性分析卻忽視感受體驗的概念性解讀和認知性教學而提出來的,不可否認,當前語文教學的文本解讀中仍存在著段落化、碎片化的現象,一篇有血有肉、有感染力的文本可能被肢解得枯燥無味,據此,體驗性解讀呼吁閱讀主體與作者同呼吸、共體驗,實現彼此情感的碰撞和心靈的融注?!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多次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此可見,注重體驗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立足點,可以使學生更全面深刻地領會文本?!堵犅犇抢溆辍分越o人以心靈的震撼和共鳴,就在于有作者親身體驗的融入,文章將少年生活的記憶、身處不同地區(qū)的觀感、對雨的多層次感情寄托等個人體驗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賦予了文本真實的力度和情感的張力。因而解讀《聽聽那冷雨》,就必須從體驗入手,引導學生體驗作家體驗過的世界,從而把握其內蘊和情思。筆者認為這篇散文的體驗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時空體驗,二是情感體驗,三是語言體驗,下面就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別談談上述三種體驗。
一、時空體驗。初讀文章,仿佛就跟隨作者來了一場穿越時空之旅,心境由此而開闊。作者記錄的鏡頭跨越了漫長的時間維度和廣闊的空間場景,從歷史到當下,從國內到國外,讀者乘著作者靈動紛飛的思緒,在時空間穿梭,一會兒撐著傘漫步于天潮潮地濕濕,淅淅瀝瀝的長街短巷;一會兒又跳到了杏花春雨、牧童遙指的江南水鄉(xiāng);上一刻還沉浸在美麗的方塊字拼湊出的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中;下一刻就登上了美國的落基山觀一場驚心動魄的雕塑展覽;前一個鏡頭還是在古代,聆聽著雨點鏗鏗敲在如椽的大竹屋瓦上;下一個鏡頭就切到當下,在日式的古屋里聽變幻多姿的雨聲……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打亂了時空的順序,將其交織在一起,閱讀的同時,腦海中也隨著作者極富跳躍性的敘述浮現出一幅幅與之相對應的畫面,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引發(fā)無窮的想象。正是作者這種別出心裁的時空交織的藝術構思,我們才能更強烈地感受到作者貫穿在其中的獨特體驗。
時空的體驗中有對冷雨的喜愛??纯醋髡叩恼Z言便可知曉了,如果沒有喜愛,作者怎會將感情巧妙地寄托于冷雨,點點滴滴敲打在讀者的心上。不論是淅淅瀝瀝的春雨,還是夏日的狂風暴雨,抑或是凄清寂寞的秋雨,甚至是憑空而寫的一個“雨”字,作者都是喜愛和憐惜的,作者嗅雨、觀雨、聽雨,將自己對雨的感情流暢地訴諸筆端,洋洋灑灑,如涓涓細流般流淌在讀者的心田之上,讀者的感官也被全方位地調動,魂魄被雨吸引,和作者一起在雨的世界里流連忘返。
時空的體驗中有對時光流逝的感傷。不知不覺,二十五年過去了,分離已經如此漫長,仿佛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橫亙在作者心頭。這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作者既飽受分別的痛苦,同時也有對時光悄然流逝的感傷,尤其是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因這二十五年來,沒有受到故鄉(xiāng)白雨的祝福,而把鬢角上落下的一點白霜算作自我補償和安慰,流露了作者對歲月已逝的哀嘆悵惋,正如作者在《問燭》一詩中感慨的“咳,這陌生的白發(fā)就是當日烏絲的少年?”時間的輪回里,少年已老,滿鬢白發(fā),皺紋爬上眼角,斜斜冷雨中,讓人也體驗到時光轉瞬即逝的無奈。
時空的體驗中有與故土分離的惆悵。第六自然段中,作者暫時從對冷雨的細膩描寫中跳了出來,轉眼間登上了美國的丹佛山,空間位置發(fā)生了變化,看的是美國的奇巖怪石、皚皚白雪。讀罷整段,不難發(fā)現,作者的這段插入更多的是為后文做鋪墊,美國的山景和中國的山景形成對比,突出了只有回到中國,才能體驗“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接著作者的筆鋒轉到了臺灣山中一夜飽雨后的景色描寫,人也由美國回歸到了臺北,與之一起回歸的還有那對于中國山水永恒不變的喜愛和留戀??臻g的輾轉挪移讓讀者看了一場場穿越時空的冷雨,但加深的卻是作者對于祖國母親懷抱的深情懷念,也道出了如今相隔兩地的縷縷惆悵。
時空的體驗中有對故鄉(xiāng)最深的眷念。作者希望腳下狹長的巷子和他的思路可以永遠延伸下去,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由金門到廈門,真正實現臺灣和大陸的有效對接。然后作者由此牽動了遙遠的記憶,想到了自己處在杏花春雨江南的少年時代,但是現實的鏡頭又將作者搖了回來,少年時的一切都已不再,“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從現實到記憶再到現實,時間回環(huán)往復,一個問句最終升華了時間的走向,也喚起了漂泊游子對家鄉(xiāng)最深切的思念。
冷雨串起了回憶,聽雨勾起了鄉(xiāng)思。文中多次提到了穿越時空的聽雨,作者借用王禹偁的故事,寫雨打在竹瓦上的聲響;之后又寫如今在日式的古屋里聽不同的雨的情形,最后還是將敘述的筆觸落到了記憶中的江南上,作者寫道“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作者煞費苦心,特意將聽雨的描寫在漫長的時間記憶里走了一圈,最后又回到原點,回到作者最喜歡聽的那江南飽滿的雨聲,讀者也在聆聽一首首雨之交響曲的同時感受到了作者對于故土深沉的愛。
縱觀全文,作者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在如夢如幻的時空錯綜敘述中渴望帶領讀者穿越千山萬山、千傘萬傘,共同奔赴那片魂牽夢繞的土地,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難以排遣的絲絲鄉(xiāng)愁。
二、情感體驗。初讀《聽聽那冷雨》便感受到如同《鄉(xiāng)愁》般的濃得化不開的思鄉(xiāng)愁緒,看到了一個漂泊游子對故土最殷切的思念。余光中先生二十歲的時候離開了大陸,在遠離家鄉(xiāng)二十五年以后寫下了這篇飽含深情的文章,心心念之的是承載著他無數回憶的故鄉(xiāng),傳達的是渴望葉落歸根的心愿。作者寫到“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由此可見,作者現在只能借助氣象報告來維持著和故土的一點聯系,而對于作者來說,能夠感到暖意已經是極大滿足了?,F實硬生生阻隔了作者回歸大陸的愿望,滿腔鄉(xiāng)愁借助聽雨來抒發(fā),引發(fā)了讀者強烈的共鳴。最為突出的是,作者化用蔣捷的《虞美人·聽雨》來表達一生漂泊凄涼之感,“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作者借鑒蔣捷的手法,在三打聽雨中也同樣蘊藏著“一顆敏感的心靈”、“一滴濕漓漓的靈魂”,而牽掛他的正是“窗外在喊誰”的祖國。這雨聲,是漂泊游子思念故土的心靈之音,也是祖國母親對于在外的游子深沉呼喚。
作者以其細膩而綿柔的手法訴說著他悠遠、深沉的內心體驗,不論歲月如何變遷,永恒不變的是游子對故土最深的眷戀。在《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里,作者將飽含鄉(xiāng)愁的個人情感體驗透過雨這一意象淋漓盡致地傳達出來,讓讀者感受到其最為質樸的情感訴求。
三、語言體驗。反復咀嚼《聽聽那冷雨》,有一種余韻悠長的細膩纏綿之感,細細品來,想必和語言有很大關系。在這篇散文里,作者一唱三嘆,含蓄雋永,其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讓原本普通的方塊字都有了表情達意的神韻。
變化多端的語言首先體現在疊音詞的巧妙運用上,如作者一開頭就說到“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幾個疊字的巧妙運用渲染了凄冷迷蒙的環(huán)境,頃刻間就把讀者帶入了雨景之中,也為后文的聽雨、看雨、嗅雨做了鋪墊;再如文中的“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這一串疊音詞運用的可謂出神入化,使得“雨”更加鮮活靈動,充滿了生命力。最為精巧的還屬作者的構思了。作者不是在寫自然界真正的雨,而是借“雨”字來襯雨,充分發(fā)掘漢文字的魅力,“美麗的霜雪云霞,駭人的雷電霹雹”都突顯了漢文字所獨有的視覺美感,實則也把祖先的智慧、民族的希望、中華文化的傳承都寄托在了方塊字上,借以表達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深厚情誼。作者還這樣寫道“聽聽,那冷雨??纯矗抢溆?。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幾個疊音動詞充分調動了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和觸覺,隨著程度的進一步加深,表明了作者迫不及待親近故土的心情,足以可見作者內心對故鄉(xiāng)的無比眷戀。疊音詞的大量使用使得整篇散文意蘊雅致,情思綿長,讀來朗朗上口,別有一番余音繞梁的復沓之美。
《聽聽那冷雨》變化多端的語言體驗還表現在作者對古典詩詞的巧妙化用上。余光中先生對于古典文學有著極高的造詣,在他的散文里,古詩詞的影子無處不在,恰到好處的化用使得他的散文充滿了古樸的氣息和文化的厚重感。“牧童遙指杏花村”、“細雨騎驢入劍門”、“渭城朝雨浥輕塵”、“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借助這些信手拈來的詩詞,作者或者表達對魂牽夢縈的故土的思念,或者流露對祖國山河的贊美,或者抒發(fā)對時光易逝的感慨。巧妙融入詩詞來表情達意,使得散文極富詩意性和韻律美,從而構成了余光中散文獨特的藝術風格。
總而言之,在作者獨特體驗下,雨幻化成了多種多樣的姿態(tài),富有生命力,時而淅淅瀝瀝,時而滂滂沱沱,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清清爽爽……雨在讀者心中已經變成了一幅幅具體可感的畫面,給讀者以視覺的審美,與讀者的靈魂交流;同時雨又寄托了作者多種多樣的情思,給讀者以多重的情感沖擊。
看一場穿越了時空的冷雨,聽一首寄托了鄉(xiāng)思的樂曲。細細品讀,筆者認為正是因為融入了作者極為真實的個人體驗才賦予了《聽聽那冷雨》無窮的藝術魅力,從時空的切換、情感的抒發(fā)再到語言的變化,無不滿載著作者切身的體驗。因此,在解讀這部作品時,應該用體驗來感受體驗,沉下心,潛進去,定會發(fā)現文本更深層次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