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泉
[作者通聯(lián):江蘇興化中學]
蘇軾的《赤壁賦》以其優(yōu)美的語言、曠達的胸襟、對自然和人生深刻的體悟,千百年來被人們傳頌被認為代表了宋代散文賦的最高成就。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那么,結(jié)合高一寫作教學的主要任務和學生的寫作實際,我們不妨撇開“散文”而從記敘文的角度來賞讀《赤壁賦》,把它作為記敘文寫作的“例子”,或許會對學生作文大有裨益。
記敘文寫作首先要注意的便是敘事的清晰,要能讓人一讀便知文章所寫是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以及事情的起因、發(fā)展和結(jié)果,即記敘文的六要素一定要清楚?!冻啾谫x》一開頭便交代清楚了幾個要素:時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點——“赤壁之下”;人物——“蘇子與客”;事情——“泛舟”,“游”,飲酒誦詩。接著便有條不紊地敘寫事情的過程。第二段寫蘇子與客因見美景而“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洞簫客“倚歌而和之”,卻大發(fā)悲聲,這是事情的發(fā)展;第三段寫客敘說自己悲愁的原因,第四段寫蘇子勸客不必悲愁,這是事情的高潮;第五段寫“客喜而笑,洗盞更酌”,“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這是事情的結(jié)局。全文脈絡一清二楚。
《赤壁賦》整篇脈絡的清清楚楚,帶來了文章的第二特點:結(jié)構安排完整合理。
《赤壁賦》不像有的同學寫的記敘文,拉拉扯扯半天才進入正題,而是干凈利落地直奔主體事件:“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也不像有的同學的記敘文缺少結(jié)尾(同學作文缺少結(jié)尾,主要原因還在于沒有整體意識,不能觀照全篇,寫著寫著就忘了結(jié)尾),《赤壁賦》用了兩大段文字敘寫客悲和勸客,作者仍不忘最后來個結(jié)尾,交代事情的結(jié)果,從而使敘事有頭有尾,結(jié)構完整。
同時,《赤壁賦》也不像不少學生的記敘文那樣,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沒有重點?!冻啾谫x》開頭所寫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只是為了引出第二段的唱歌吹簫,而這又是為了進一步引出下文的主客對話,從而表現(xiàn)對人生的思考。因此,作者將主要篇幅放在了第三、四段的主客問答上,而對一、二段的敘述描寫相對簡略一些,至于第五段更是簡潔,只寥寥30字便收束了全文,因為那只是事情的結(jié)果,是勸客目的達成后的情形。這樣,文章就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結(jié)構合理。
《赤壁賦》以上兩點解決了“是什么”的問題,但記敘文不僅要讓讀者知道“是什么”,更要讓讀者知曉“怎么樣”,即記敘文不僅要求清楚,更要求生動;不僅要讓讀者“可讀”,更要讓讀者“愛讀”。怎樣才能讓記敘文生動,使讀者“愛讀”呢?當然得靠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這方面,《赤壁賦》也堪稱典范之作。
《赤壁賦》中音韻和諧、結(jié)構勻稱的整句比比皆是,而又間之以長短不一的散句,使文章語言靈活多變,錯落有致,這固然是“賦”這一文體的語言要求,但從記敘文語言要求的角度細加品味,也實在是精妙無比。且看描寫音樂的那段文字:“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痹摱挝淖种辽儆袃牲c妙處:一是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音樂的特點?!捌渎晢鑶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直接寫出了簫聲的低回幽怨纏綿;“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抓住音樂的“余音”表現(xiàn)出簫聲的綿長婉轉(zhuǎn);“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則從音樂的效果方面表現(xiàn)了簫聲的凄切悲涼。三句話分別從三個方面表現(xiàn)出簫聲的凄美,感人至深。二是從內(nèi)容、情緒和結(jié)構等方面使文章出現(xiàn)了波瀾。“扣舷而歌”和“倚歌而和”,本是承第一段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自然而來,但一曲悲切凄涼的洞簫,使得文章轉(zhuǎn)入下文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使得文章的情緒由歡樂急劇變?yōu)楸瘺觯诮Y(jié)構上則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由此看來,這段描寫音樂的文字,絕非出于作者對才情的賣弄,更非可有可無的“為描寫而描寫”,而是文章不可或缺的有機部分。
再如結(jié)尾一段:“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純用白描手法,干凈洗練,卻又含蓄蘊藉,引人想象,耐人尋味。
記敘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能夠讓讀者“可讀”、“愛讀”,已經(jīng)是很不錯了,但上乘之作還要讓讀者“耐讀”。所謂“耐讀”,就是能夠讓讀者通過閱讀在思想、情緒、精神等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能夠被感動、受感染。而要達此目的,則必須表現(xiàn)“真、善、美”。《赤壁賦》在這方面無疑也是非常成功的。文章的情感脈絡是由“樂”轉(zhuǎn)“悲”而又回復到“樂”,先前之“樂”源于大自然的“美”,之后的“悲”反映的是生活人生的“真”,爾后的“樂”則表現(xiàn)出作者的“善”:現(xiàn)實是美的,同時又是存在缺憾的,這就需要人們坦然面對,正視缺憾,享受生活,品味人生。整篇文章思想情調(diào)積極樂觀,令人振奮,給人啟迪。
中學生記敘文中,常有內(nèi)容欠真實或前后抵觸等問題,原因是缺乏連貫通暢的邏輯思維。《赤壁賦》在這方面同樣可為我們提供借鑒。
就整篇而言,文章從欣賞自然美景、飲酒誦詩放歌寫起,極寫歡樂之情,而后“樂極生悲”,洞簫客奏“悲”聲訴“悲”因,然后蘇子勸客,暢談精神之“樂”,最后“客喜而笑”,賓主盡歡。全篇由樂生悲又由悲轉(zhuǎn)樂,符合樂中生悲、悲中求樂的生活實際,使得文章如江河直瀉,一氣呵成,而貫串其中的正是那份連貫通暢的邏輯思維。
從局部來說,同樣表現(xiàn)出清晰流暢的思維邏輯。如文章客訴“悲”因的第三段,客由眼前之“月”想到曹操“月明星稀”之詩,由眼前“赤壁”之景想到曹操赤壁大戰(zhàn)之事,這是睹物思人,交代了悲的起因;然后由“一世之雄”的曹操尚且煙消云散,想到身為凡夫俗子的自己,又能有何作為呢,不禁悲從中來;而眼前所見的長江浩淼無窮,更讓他覺得自己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暫,悲涼之意不由又添幾分;與人尚不可比,又如何與天地宇宙相比呢?無望之余遂生幻念,希冀可以飛仙長存,這似乎顯得放曠,但其實是更深層地表現(xiàn)了無望的悲愁。順著思維邏輯的軌道,悲愁之情越來越濃,悲涼之意越來越深。至此,我們便不難理解他何以會吹奏出那種“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的悲涼曲調(diào)了。再如蘇子勸客的第四段,同樣是邏輯層次清楚明晰。首先蘇子由客所言之“水與月”引發(fā),從“變”的角度表明“不必悲”,從“不變”的角度表明“無需羨”;然后從“物各有主”的角度,談“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暗示一切皆應順乎自然而不必強求,壽命如此,功業(yè)亦如此;最后抓住“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無主無價復無盡”的特點,極言可盡情享受。三個層次,由淺入深,逐步引出自己的本意:笑對人生,快意人生。
綜合以上評述,可得出如下結(jié)論:《赤壁賦》雖說是一篇文言抒情作品,但完全可以作為記敘文的范文來看。仔細賞讀、玩味文章的謀篇布局、結(jié)構安排、語言表達、主題思想和思維軌跡,并在寫作實踐中加以歷練,相信我們也可以寫出更多讓讀者“可讀”“愛讀”“耐讀”的記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