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縮人體一直是科幻小說中的熱門話題。早在1862年,一個美國科幻作家就寫過一篇名叫《鉆石透鏡》的作品,設想了一個科學家用自己發(fā)明的透鏡觀察一滴水,發(fā)現(xiàn)里面住著一個可愛的女孩。在還不知道原子、分子為何物的當時,這已經(jīng)是非常難得的想象力了。
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粒子。并且注意到,通過克服粒子之間的作用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大小和形狀。于是,科幻作家們設想了各種方法,包括用藥物或機器“打亂”人體粒子的分布,再重新排列組合,從而達到改變?nèi)梭w大小的目的。“皮姆粒子”這種神器顯然也是其中之一。不過,人體不是一般的物質,維系生命的細胞系統(tǒng)十分復雜。隨意改變其成分和組合的話,一不小心,就會對它造成破壞。所以即使未來能實現(xiàn)所謂的“粒子改造”,能否將它用于人體,還是未知數(shù)。
藥物和機器不靠譜,但作為生命體,通過基因的改變來實現(xiàn)人體的變化,還是有科學依據(jù)的。在美國的紐約大學,就有一個科學團隊一直在致力于通過基因改良,來讓未來的人類長得更小些。原因是根據(jù)他們的研究,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體形較大的人比小個子會消耗更多的能量。他們吃得更多,新陳代謝率也更高,開的車也都是耗油量大的SUV,做衣服更費布……所以,為了節(jié)約地球上的資源,應該盡可能地避免人類長成“大塊頭”。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基因的改變,來讓人對肉食、牛奶產(chǎn)生厭惡感,繼而少吃這些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來讓人的個子長得更小一些。等到人類都變成“豆芽菜”的那天,地球就有救了!
雖然這個理論很吸引人,但……一個消滅了胖子和吃貨的世界真的會很美好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把身體變小聽上去很酷,但麻煩也不小。很多科幻故事里都描寫了主人公在這種“變身”之后,遇到蟑螂、蒼蠅、老鼠等“怪獸”之后發(fā)生的搏斗。皮姆博士也是在經(jīng)歷了類似的驚險之后,想到了發(fā)明電子頭盔,把自己的想法“翻譯”成螞蟻的語言。
我們都知道,螞蟻和其他昆蟲一樣,依靠頭上的兩只觸角來識別同類身上的氣味。它們即能辨別氣味的強度,也能辨別氣味來源的方向距離,并且通過這些氣味中的化學物質,從中獲取同伴發(fā)出的信息。所以,漢克的頭盔上也裝置了類似觸角的“天線”,用它們來跟螞蟻交談,是非??孔V的!
在上億年的演化過程中,螞蟻形成了一套非常復雜的信息交流方式,甚至類似于人類的電腦程序和通信網(wǎng)絡?,F(xiàn)在,科學家們已經(jīng)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實驗,正在逐步“破解”螞蟻的信息密碼。估計在不久的將來,“人蟲”對話完全可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