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族裔身份訴求一直是少數(shù)族裔作家孜孜以求的寫作主題。華裔作家徐忠雄在小說《美國膝》中借助于主人公雷蒙德的情感歷程,探討歷史語境更迭下身份政治的演變。文章運用新歷史主義理論中歷史的文本和文本的歷史兩大特征來分析小說的歷史意識和身份政治。
關鍵詞:《美國膝》;歷史的文本;文本的歷史
美國華裔作家徐忠雄是美國少數(shù)族裔文學圈內的一員健將,一直站在族裔研究的第一線。借助文學作品,徐忠雄一方面梳理先輩族群的真實生活,另一方面探尋適合本族群的生存道路。這一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突出反映在他1995年出版問世的代表作《美國膝》中。小說通過華裔主人公雷蒙德的詼諧愛情故事,以小見大地譜寫了華裔在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族裔身份史征程,展現(xiàn)了時代變遷下亞裔美國人族裔身份的歷史嬗變。雷蒙德成長在民權運動風起云涌的六七十年代,他銘刻族裔歷史的過去,身肩族裔族群的責任,強調自己族裔身份的純潔性,因而對自己的族裔身份比較敏感,他的生活也時刻打上了族裔的標簽。經過美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浸染的他既不喜歡母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排斥在白人主流社會之外。隨著多元化時代的到來,雷蒙德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自己的多次感情以無果而告終。小說的主線圍繞著雷蒙德和女友歐若拉的交往展開。在他們交往的過程中,雷蒙德總是試圖將自己的族裔理論對歐若拉說教,使得兩人的戀情難逃破裂的命運。在經歷一段時間分離之后,雙方都意識到自己對族裔的認識是不足的,但是兩人的共同生活和感情經歷戰(zhàn)勝了族裔特性的天塹,兩人最終言歸于好。在小說中,徐忠雄通過多重敘事視角記錄了亞裔美國百年以來被淹沒的歷史,填補了美國官方歷史的縫隙和空白,實現(xiàn)了族群歷史的逾越。文章運用新歷史主義的歷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歷史性理論來分析這部小說。
歷史的文本性:抹殺與創(chuàng)傷
歷史的文本性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指只有憑借保存下來的文本,人們才有可能了解過去。......二是指二是指當文本轉換成文獻并成為歷史學家撰寫歷史的依據時,它將再次充當闡釋的媒介?!盵1]44雷蒙德的先祖是十九世紀末參與修建橫跨美國東西大鐵路的華工大軍一員。先祖華工們漂洋過海,開山鑿嶺,搭橋鋪枕,完成了修建的艱巨任務。然而在大鐵路完工的儀式上卻沒有華工的出現(xiàn);華工修建鐵路的歷史事跡也未出現(xiàn)在美國教科書中。在他們的認知世界中,華裔只是美國社會的匆匆過客,“美國人喜歡稱他們?yōu)椤木诱?,因為他們時刻在想著回歸祖國?!盵2]24不為美國歷史所承認,因而也不為主流史學所記載。同樣的事件還發(fā)生在女友歐若拉以及她朋友布蘭達的家族歷史中。歐若拉以及布蘭達都是帶有日裔血統(tǒng)的美國人,但是她們對上一輩發(fā)生在二戰(zhàn)美國集中營的事情一無所知,因為根本就無人問起。在珍珠港事件發(fā)生之后,出于對日裔美國人的戒備和防范,大量的日裔美國人被“遣送”進所謂的“集會中心”,實際上是抓進拘留營,過著牲口般的生活。他們曾經對美國政府提出物質和精神的賠償,但是卻未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白人主流史學通過消滅邊緣史學的聲音,移除亞裔的文本檔案,切斷了亞裔與先輩的傳承和過去的記憶。亞裔的先輩通過家族口述挖掘了亞裔被塵封的歷史,補全了亞裔歷史的空白,重新建構了亞裔自己的歷史,打破白人主流史學施加的歷史靜音與消聲。
受東方學和他者視角的凝視,白人對華人的印象定格在歷史教科書上混亂、丑陋的唐人街社區(qū)。出于對白人就業(yè)機會的保護,美國政府先后制定一系列限制華人,排斥華人的法案,限制進入美國的中國人數(shù)量以及禁止和華人結婚,造成唐人街單身漢社會的特殊存在。雷蒙德的父親伍德從小就在唐人街單身社會長大,白人都帶著異樣的眼光審視著他們,構建了華人生存悖論,使得“唐人街社會充斥著年老的單身漢”[2]24,模范公民并不能將華人的妻子和家庭帶到美國來團聚,因為每年只有105個入境名額。在美國出臺一系列的相關法案和舉措都是為美國白人主流社會服務的。在二戰(zhàn)中,前線的兵員損失慘重,為了補充征兵的不足,征召了大量的少數(shù)族裔入伍,伍德就是其中的一員。雖然他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幫把他們淪為賤民的白人打仗,但是為了證明對美利堅合眾國的忠誠,還是走上前線。即使隨著排華法案被取消,成為美國合法公民之后,他們也需要揮舞著臺灣國民政府的晴天白日旗在唐人街示威游行來證明自己的忠誠性和立場,而在他們的印象中,“臺灣是一個大多數(shù)唐人街華人都沒去過的小島?!盵2]25因而,華人原有的歷史充滿了白人主流話語的想象、歪曲和杜撰操作,通過羅列百年來華裔生存的小寫歷史,重構華人自己的歷史。
文本的歷史性:多元身份訴求
蒙特羅斯認為文本的歷史性主要是指“包括批評家文本和我們置身其中賴以研究的其他文本在內的所有寫作形式所處的文化特質和社會歷史環(huán)境?!痹谛≌f中,徐忠雄塑造雷蒙德和歐若拉兩個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來闡釋歷史時代語境變遷。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間車輪在動蕩與變革中駛過,激揚的民權運動鼓舞著廣大亞裔和亞裔知識分子,激發(fā)了他們對自己亞裔身份的訴求。作為亞裔知識分子的一員,作者徐忠雄始終站在第一線為亞裔族群搖旗吶喊,并和陳耀光、趙健秀等人合編了有“亞裔文藝復興宣言”之稱的《哎咿》文集,發(fā)出了亞裔身份的吶喊,注重自己族裔身份的純潔性。在小說中,受民權運動的雷蒙德有著敏感的身份意識,經常對女友進行說教,灌輸亞裔身份的歸屬。女友歐若拉對此感到不勝其煩,她所需要的只是雷蒙德對他說“我是你生活的中心,你愛我。為什么全世界非得叫亞裔美國人呢?”[2]61布蘭達也對雷蒙德的說教頗為反感,認為雷蒙德的說教會使得歐若拉變成一個政治上正確的亞裔美國機器人、種族偏執(zhí)狂。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從小接受美國教育和價值理念的新一代亞裔與先輩的傳統(tǒng)和文化日益疏遠,逐漸接受白人主流的價值觀。同時,隨著新一代移民進入美國,亞裔的人員構成也日益發(fā)生變化,“美國的港口向全世界的各種難民、船員以及政治避難人員開放。”[2]145 知識和人員構成的變化帶來的是價值觀的變化,帶來的是文學作品中關注內容的變化。“新作家則不再于執(zhí)著于文化沖突、華美歷史、性別政治等宏大主題,而是更多地關注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出現(xiàn)了私密化、個體化趨勢?!盵3]175在小說的最后,雷蒙德因為父親突然生病住院而再度與歐若拉相遇。在雷蒙德父親住院期間,兩人終于有時間去回味他們曾經共同的生活經歷以及情感歷程,發(fā)現(xiàn)他們還是在深愛著對方。他們兩人超越族裔身份認知的鴻溝,在動態(tài)中改變各自原有的固化族裔觀。歐若拉與雷蒙德相處的時間越長,越能夠發(fā)現(xiàn)他對她的改變?!皻W若拉意識到雷蒙德不再討論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甚至對她也不說?!盵2]228雷蒙德的眼神中多了一份開放,少了一份對他人的防備。他對自己的老父多了一份理解,理解了父親對家庭、愛人以及夢想的責任。徐忠雄用一個工程專業(yè)結構表系數(shù)的隱喻描述了數(shù)十年的族裔斗爭:“一代又一代的華裔傳統(tǒng)會導致雷蒙德認為的冗余耐壓程度”[2]237。一味地強調過多的族裔責任和族裔身份只會剝奪個體對自由和幸福的追尋。
結語
正如新歷史主義認為文本具有塑性作用一樣,《美國膝》傾注了徐忠雄數(shù)十年對亞裔族裔身份和生存狀態(tài)關注的心血,小說也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張力。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時代,既有重拾族裔歷史、回潯族裔根源的必要性;同時亞裔也有必要重新審視單一的族裔身份觀,放下過多、過重的族裔責任和負擔,努力追求多元身份和自我意識的重構。
參考文獻:
[1]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Wong Shawn. American Knees[M].New York: Simon&Schulter,1995.
[3]趙文書.和聲與變奏:華美文學文化取向的歷史嬗變[M].天津:南開大學
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李鵬鵬( 1991-),男,江西新余人,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13級英語語言文學研究生,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和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