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惠恕
見證南京大屠殺的挹江門古地道
□劉惠恕
南京挹江門
南京鼓樓區(qū)明城墻段有一座著名的城門叫“挹江門”。此處原本無門,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在攻占南京城時,在距現(xiàn)門南側約152米城墻拐角處,炸開了一個約27.5米寬的豁口入城,攻占了當時的江寧府,建立起太平天國政權。此事為挹江門城墻段有門洞之始。太平天國起事失敗后,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地方政府重修這段城墻,并在外墻上嵌碑以記其事。
挹江門城墻段瀕臨長江邊側,屬交通要道,最初或許是為了出行方便,當時的南京市民在城墻上挖了一個門洞,稱之為“土城門”。此后,在南京商界呼吁下,由下關商埠局主持,1914年5月至1915年3月間,在“土城門”內側的四望山(今名“八字山”)上取土筑路,填平小南河(今南京熱河路),于“土城門”舊址(儀鳳門南)建正式城門,稱“海陵門”,城門外的地方則稱“海陵洲”。1928年7月,海陵門改稱“挹江門”。1929年,為迎接孫中山靈柩安葬中山陵,南京市政府將挹江門原單孔拱門改建為三孔拱門。
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挹江門受到炮火嚴重破壞,并成為侵華日軍進行南京大屠殺的重要見證場地之一。
1937年12月8日,侵華日軍進逼南京城郊,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開始。當時為抵御日軍入城,中國守軍將挹江門三孔門堵塞了兩孔,僅留中孔供人通行。12月12日,中國守軍不支,各部隊紛擁至挹江門,準備由此出城渡江?;靵y中挹江門附近擁擠不堪,軍民爭道,相互踏踩,日軍追兵從后掩殺,從挹江門城內直至下關江邊,中國死難軍民浮尸蔽野,堆積如山。據(jù)日本戰(zhàn)犯太田壽南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中所寫的供文,他與安達少佐在揚子江岸共處理了10萬具尸體,其中3萬具燒埋,7萬具拋江中。而在10萬具尸體中,軍人尸體僅3萬具。另據(jù)日本記者河野公輝的證言:“長江漂流著50~100人抱成團的尸體,南京城外的池塘變成鮮紅的血?!?/p>
抗戰(zhàn)勝利后,為迎接國民政府還都南京,1946年4~5月間,挹江門城樓按原圖紙重建,一度更名為“凱旋門”。而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時,又是由挹江門進的城。1984年4月23日,南京市政府為紀念南京解放35周年,在此城樓建立了“渡江勝利紀念館”。
我寫此文,并非僅僅為考證挹江門的歷史,同時還因為此城門下有一條甚少人知的古代地道,這條地道曾為當時中國軍隊抗擊日軍侵略、減少傷亡發(fā)揮過重要作用。
我最早知曉挹江門下存在一條古地道,緣自在撰寫拙著《南京大屠殺新考》時所接觸到的一條史料,講原國民黨軍官馬崇興(時任憲兵教導第2團第2營營長)回憶: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時,憲兵教導隊有3個團的兵力投入戰(zhàn)斗,當接到撤離命令后,有3個連成功渡江,而其中第9連是從挹江門腳下,通過古時地下暗道,撤至江邊,然后安全渡江。
看到這條史料后,我對南京挹江門下的古地道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很想以后有機會前往考察。1997年8月間南京市舉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國際學術研討會”時,我得到了邀請函。參會期間,我曾向與會南京學者查詢這一條地道的情況。令我感到驚異的是:竟然沒有一位研究南京大屠殺問題的南京學者知曉有這樣一條地道存在。僅有一位來自南京某海軍軍校的教師告訴我,他數(shù)年前曾聽到一則傳聞,講有一群小孩在挹江門內八字山上玩耍時,一個孩子跌入一個深洞,無法爬出,其他伙伴喊來大人將小孩救出,發(fā)現(xiàn)小孩跌入的竟是一條地道。聽了這一傳聞后,更激起我到挹江門考察古地道的興趣。
1997年8月16日,天氣晴朗。這一天是會議結束期,我一大早趕往南京火車站辦理完行李寄存手續(xù)后,便坐公交車于9 時30分抵達挹江門。當我向當?shù)乩夏昃用窳私膺@一條古地道情況時,大多數(shù)人的回答是:聽老一輩人講過挹江門下有一條古地道,但是未曾下去過,不知入口在何處。只有村民馬成富(時年58歲)告訴我:挹江門下確有一條古地道,入口在挹江門內的“八字山”上,他十一二歲時,曾與小伙伴們打著火把下去玩過,發(fā)現(xiàn)地道內有水牢、房子、電線等。據(jù)說地道可以一直通到鼓樓下,他們下去走了100多米后,因火把將燃盡,不敢再深入,返了回來。此后長輩們怕孩子擅入地道闖禍,將地道入口封了起來,挹江門下古地道的事也逐漸被當?shù)厝送鼞?。我向馬成富詢問“八字山”的來歷,回答是:此山原名“四望山”,據(jù)說是三國時東吳帝孫權等人登高四望之地,故稱“四望山”。1929年,為迎接孫中山靈柩自此處經(jīng)過,當時國民政府在山腰用花崗石砌筑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個大字,從此后山改稱為“八字山”。新中國成立后,將原字改為“發(fā)展生產(chǎn)、繁榮經(jīng)濟”八個字,山名不變。至“文革”間,又將八個字改為毛澤東語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又向馬成富問起有關小孩掉入古地道的傳聞,馬成富回答:確有此事,救人者為當?shù)貓@林局職工蔡以權。隨后,他將我?guī)У讲桃詸嗵帯?/p>
蔡以權當時約60歲,原在安徽工作,后調南京鼓樓區(qū)園林局園林綠化所工作。他告訴我:1991年有幾個小孩在八字山上的碉堡玩耍,碉堡為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民黨軍隊所修,其中一個孩子不慎從碉堡邊的暗縫中掉入地下。接報后,他與當?shù)嘏沙鏊耐疽黄?,把碉堡邊的暗縫弄大進入,發(fā)現(xiàn)下面是一條地道。他抱起孩子,打著手電,走了整整半個小時,最后從挹江門內側的城墻下走出。事后經(jīng)查,八字山上共有7個地道入口,挹江門城墻內側有一個地道入口,至于挹江門城墻外側的地道出口情況則不詳。隨后,蔡以權帶我指看了八字山上的5個地道入口和挹江門邊城墻下的一個地道入口,告訴我:現(xiàn)在這些地道入口,有的被當?shù)厣特溣靡詢Ψ潘?、蔬菜,道路已塞,有的入口已被當?shù)厝朔忾],怕小孩子擅入出事。因此,挹江門下的古地道實已不可進入。我推測,挹江門下古地道當為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墻時的伴生物。
與蔡以權告辭后,我登上挹江門城樓參觀了“渡江紀念館”。返滬后,我把考察挹江門下古地道的情況寫了一封信致南京市政府,希望他們能夠將原址維修,作為抗戰(zhàn)紀念遺址向世人開放,以增加南京城的旅游資源。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