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
新聞報道需要獲得確鑿的證據,這時,記者就必須要實地考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使報道立于不敗之地。新聞采訪的現場考察要選擇好位置和角度,觀察一個人物最好是他的工作、生活現場,觀察一件事最好是在事件發(fā)生的環(huán)境。在采訪中如何做好現場觀察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多動腦筋,把現場觀察作為我們采訪中強有力的武器。
一、全景廣角寬視野
報道任何一件事,或是一個人,記者一定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和制高點,觀察事物或人物的全部,以獲取總貌,給受眾一個總的印象。比如我們要報道撫順市區(qū)的夜色,首先,我們要站在高爾山上,這一個制高點,將撫順燈火輝煌的夜色盡收眼底。如果只是在高樓林立的大街上走走,我們看到的應該只是一些人物和車流而已,無法看到它的全局。如果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就會清楚地看到某個局部在全局的地位,看到這個局部與其他部位的關系,否則,只能是井中之蛙,對這個具體的局部作出不準確的判斷。我們記者要像雄鷹一樣,高高地飛起,學習雄鷹的本領,要全景、要廣角、要寬視野地去觀察事物。
二、特寫聚焦捉活魚
新聞記者不僅要有全景廣角寬視野的觀察本領,更要有特寫聚焦捉活魚的技巧,下手要快,要準,抓最新鮮的活魚。發(fā)現典型事情或問題,就要深入下去,一抓到底。就像老鷹在天上盤旋發(fā)現目標后,垂直俯沖,當捕獵食物后要細心地、由表及里地、一口一口地品嘗。新聞報道只是給予受眾以概貌是不夠的,還要更多地告訴受眾具體的情況。你站在高爾山上固然可以觀察到撫順市中心的全貌,但是人們要問,這個城市里的人在做什么?這就必須走下來,要用特寫的眼光、聚焦的能力把具體的、細微的事實呈現給人們。比如:撫順百貨大樓里是否興旺?新開業(yè)的萬達廣場真的可以取代半個世紀來雄霸撫順商業(yè)的百貨大樓嗎?回答這樣的問題,記者就必須要仔細觀察,以彌補鳥瞰觀察的不足,深入了解,一個局部、一個鏡頭地去表現。偉大領袖毛澤東在他的《實踐論》中曾經這樣說過,僅僅站在那里遠遠地望一望,粗枝大葉地看到一點矛盾的形象,就想動手去解決矛盾,這樣的做法,沒有不出亂子的。可見,在各種觀察中,用特寫、聚焦的方法觀察是最根本的,最新鮮的,最具有生命力的。
三、移動巡視娓娓道
這種方法很適合記者現場體驗式的新聞報道,將現場的所見所感告知受眾。這種方法比較靈活,觀察時可粗可細,層次分明。這類報道形式一般是在采訪大型展覽會、反映新風貌的新聞報道時采用的方法。比如說,撫順萬達廣場開業(yè)了,要做個巡禮,采訪街頭巷尾的人們對萬達印象,就一定要用移動巡禮的方式,娓娓道來。宛如一個耐心的導游,帶領游客觀光游覽,要盡可能地將現場的事物展現給人們,盡量做到“如臨其境”。這種報道方式往往是很輕松的,但是在體育比賽、慶祝活動時就需要記者緊張快捷的移動,這樣才能與現場的氣氛相一致。
新聞采訪中的觀察,是檢驗一個記者能力的試金石。同一個現場,不同的記者報道的方式方法,報道的新聞內容,其新聞價值、新聞敏感是不一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記者的主要工作就是觀察生活、觀察事物,反映生活、反映事物。所以,記者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之眼去觀察。
(作者單位:撫順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