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江宇
向采訪對象提問,是廣播、電視記者獲取新聞素材的重要途徑,是同期聲是否出彩的關(guān)鍵所在。記者要想獲得高質(zhì)量的新聞素材,就必須提出能夠引起采訪對象談話興趣,同時又能順利接近新聞核心內(nèi)容的高質(zhì)量問題。這里僅就如何提高提問質(zhì)量,提出以下幾點粗淺的看法。
提問前的充分準備
軍事上有“不打無準備之仗”的說法,新聞采訪也一樣。充分的提問準備,是保證采訪成功的第一步。記者接到采訪任務,如果采訪的題材、對象屬于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和范圍,那訪前的“預習”就尤為重要。預習內(nèi)容至少包括搜集與采訪題材、采訪對象有關(guān)的背景資料,了解采訪所涉領域、所涉專業(yè)的基本知識,初步設定采訪提綱、重點問題等。值得提醒的是,當采訪對象是社會公眾認知度極高的人物時,你最好還要查詢在此之前已經(jīng)發(fā)表的與之相關(guān)的新聞報道,這樣你才能避免提問時“老調(diào)重彈”、寫作時“如出一轍”。
提問準備越充分,越有助于記者深入了解采訪對象,在采訪中,也越容易與采訪對象實現(xiàn)有效的信息交流與雙向溝通,也更有助于形成與眾不同的采訪思路。
記者與采訪對象建立平視的提問關(guān)系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應該把自己擺在和采訪對象平視一致的立場上。在采訪官員時,不能仰視,不能阿諛奉承,要有充分的自信。在采訪犯罪嫌疑人時,強硬的口吻會使得犯罪嫌疑人口是心非,不能表達真實心聲。要和犯罪嫌疑人交心,用平和的心態(tài)、平視的角度打動他,他才會吐露心聲。在采訪老百姓尤其是農(nóng)民朋友時,記者的提問要多用方言俗語,最好不用普通話,因為記者用普通話提問時,老百姓會不由自主地用一口不標準的普通話來回答,這樣的回答會使受眾聽起來很不舒服,也感到不真實。
再者,記者忌當執(zhí)法者,應是調(diào)查員。記者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來的,而是通過提問了解事實真相,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記者在大是大非面前,盡管對是非曲直有自己的見解,盡管內(nèi)心充滿激情,但這些都不宜流露在表面,更不宜把自己的這種情感偏向聚焦在提問上。如跟隨消防執(zhí)法人員檢查娛樂場所消防安全時的提問:“你知不知道你用了假冒偽劣消防器材?”“這是違法行為,你知道嗎?”等等,全部用質(zhì)問的口氣。記者扮演的角色變成了執(zhí)法者,采訪也變成了質(zhì)問審訊了。作為記者,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提問:“一旦發(fā)生火災,這些偽劣消防器材不能發(fā)揮作用,你知道危害有多大嗎?”等等。
采訪中的創(chuàng)造性提問
美國俄勒岡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肯·梅茨勒教授在其著作《創(chuàng)造性的采訪》一書中,對采訪是這樣定義的:代表背后的觀眾,雙方以對話的形式來交換信息,以達到任何一方都無法獨自達到的知曉程度。由此可見,記者在采訪中不是一個簡單的問話機器,而是代表其背后的社會公眾向采訪對象進行發(fā)問。因此,記者提問不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毫無條理;也不可泛泛發(fā)問,使采訪對象無所適從;更切忌違背常識常理,令采訪對象反感。
一位成功的新聞記者,首先是一名出色的提問者。在采訪中,不僅要學會把握提問的藝術(shù)和交流的技巧,還要善于提出富有創(chuàng)造性、個性化的問題。
1.提問宜小不宜大,做到小中見大,要準確提問。記者采訪的問題涉及采訪對象的專業(yè)、行業(yè)時,記者的問話應該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水準,這樣才能贏得采訪對象的信賴與尊重,才能引發(fā)采訪對象的興趣與共鳴。營口電視臺記者采制的一則《評酒記》的報道,記者面對第一次參加評酒活動的金鳳蘭姑娘是這樣提問的:“品酒全靠聞、看、嘗,你是怎么掌握這一手技術(shù)的?”簡短的問話,獨具匠心,不僅抓住了品酒的要領,也抓住了觀眾的心理——一個小姑娘怎么也參加評酒活動?怎么也會品酒?而問的又是金鳳蘭親自實踐的,非常具體,她一下子就把話匣子打開了。
2.提問要簡單明了,開門見山,問題問到點子上。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愿望是什么?你有什么困難?你今后打算怎么辦?像這樣寬泛含糊的問題,令采訪對象很難作答,因而記者最后所能得到的答復多半也是泛泛而談、枯燥乏味的。其實每個采訪對象心中都埋藏著自己的故事,記者要設置出個性化的問題,循循善誘,挖掘出那些故事。
3.善于把握提問重點,注意追問。當采訪對象侃侃而談時,記者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用心傾聽、用腦識別,敏銳地篩選談話中生動有趣、新鮮獨到的東西,并通過進一步的詳細追問,捕捉那些受眾最為關(guān)心、鮮為人知的信息、事實和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采訪中的追問要掌握一些原則。
1.要以了解事實真相為惟一的追問目標。記者的任務不是表述自己的觀點,而是了解事實真相。為了使追問能夠進行下去并且取得實際收效,禮貌和策略都是重要的。
2.不要輕易打斷采訪對象。保證采訪對象思維的連貫性對于采訪的流暢進行是重要的。在不得不打斷采訪對象的時候,也要找好時機。
3.追問要把握主線、有內(nèi)涵。記者的追問越是充滿活力,越是充滿思考,對方的回答就可能越有特色,越具價值。
當然,要提高提問藝術(shù)水平,最根本的還在于記者的修養(yǎng)。這里包含政治修養(yǎng)、藝術(shù)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專業(yè)修養(yǎng)等等,也要懂一點心理學,掌握一些播音技巧,如詞和句的重音和輕音,語句的分解和口氣,語調(diào)的快慢、高低、剛?cè)帷娙?、抑揚頓挫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多方面地吸收營養(yǎng),在提高自身素質(zhì)上下功夫。
(作者單位:營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