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剛+王紅艷
體驗是指學生通過自身的經歷和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過程。語文教學中的體驗,則是學生以教材為載體,在教師引導點撥下,自主參與的一種閱讀實踐活動。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從珍視學生的體驗入手,讓學生的心靈在語言中穿行,讓他們個性在放飛中張揚,讓體驗學習真正走進語文學習。學導式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先學后導、以學定導、以導促學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以學生自學為主,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本課題旨在構建“學導式課堂”,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從其成功的案例中分析、歸納出系統(tǒng)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小學語文“學導式課堂”。學生體驗學習的策略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最終達成教學目標,形成高效課堂。
一、體驗教學的基本特征
1.學生主體地位。體驗具有主體性,是主體的一種自我感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習慣去選擇、體察、感悟,是其形成自己的內心體驗的必由路徑。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發(fā)揮引導、組織作用,但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的體驗才有了憑借,有了扎實深入的土壤。
2.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教學將學生作為體驗的主體,這就需要強調學生主體的親身經歷,這是體驗的本質決定的,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驗,主動學習體悟他人的種種感受和體驗。這兩個層面缺一不可,也是相輔相成的。
3.學生全程參與。體驗是個性化的、不可傳授的,學生的真實體驗無法從他人處得到,始終離不開自己全過程的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是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參與這個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教師只能預設學生體驗的內容和方式,卻無法規(guī)定學生體驗的內容、方式和成果。
二、體驗教學的實施意義
體驗教學提供了一種有助于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教學理念,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學價值觀。它具有以下幾點實施意義:
1.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體驗教學中,學生融入自我,積極參與感悟活動,這種體驗是獨特的、無法替代的。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適應自己的特點去體察、感悟,獲得與別人不同的感受與見解。這樣的教學,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加速學生經驗的轉換
體驗是學生建立在自我和所學知識這個認識客體之間的一個通道。由此,學生這個認識主體就能比較迅速融入認識對象中,從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因此,體驗教學加快了學生將已有知識與經驗的轉換,促使學生獲得新的結果和感受。
3.促成學生情感的生成
情感的生成取決于人感受的積累和發(fā)展,體驗是情感的生發(fā)劑。在體驗教學中,學生可以受到更直接、更親切、更鮮明的刺激;同時由于學生會運用多種感官去接觸事物,因此會受到多感官的刺激。這些刺激會喚醒學生已有的背景經驗,并與之融通,刺激生成真正的積極的情感。
三、體驗學習的實踐與思考
課堂呈現師與生、人與文、情與理、導與放、思與悟等方面的平衡、統(tǒng)一、親和、融洽,課堂就充滿了變化與靈動,充滿了詩意與創(chuàng)造,變成了一幅幅鮮活而生動的畫面,流淌出生命成長的異彩。
1.在追問中體驗深刻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是否讓受教育者去“主動地發(fā)現現實”,是今天“日益突出的當代教育學的主要問題?!痹隗w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在主動“追問”中觸摸文本的內容、情感、思想,將體驗不斷推向縱深處,提升其整體素養(yǎng)。下面以四年級語文《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教學為例來具體闡述。
(1)緊扣文字,追問“寫什么”。教學伊始,教者可緊扣題目,引導學生主動追問“這是兩棵怎樣的樟樹,讓宋慶齡同志舍不得搬家?”在充分閱讀思考、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學生聯(lián)系課文,感知這是兩棵“蓬蓬勃勃、有拒蟲香氣且持久保持”的樟樹,從整體上把握了文本“寫了什么”,為學生學習、感知、體驗文本打下扎實的基礎
(2)關注章法,追問“怎么寫”。在體會主要內容后,教者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第4.5兩個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這兩段文字是怎么寫樟樹的?學生與文字又一次親密接觸,不難發(fā)現作者寫作的“秘密”:主動地追問,深入地觸摸,深刻的發(fā)現是深度體驗執(zhí)著追尋的步伐。在這里,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與文本觸摸的幾個來回中,與文字背后的內容、情感、寫法以及思想親密接觸間,走向了思想豐厚、素養(yǎng)提升、生命成長的美好境界!
2.在思辨中體驗生成
體驗教學中強調“生活體驗”、“生活關系”、“情境建構”,也重視科學的理性思維。從表面看,體驗似乎是瞬間完成的。實際上,其中蘊含著多次思維的沖突、修正和重建。因此,可積極嘗試批判性、探究性閱讀活動,讓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選擇有價值的問題開展研究,關注價值取向,形成自我辨別的能力,促進積極體驗的生成。
比如,三年級《剪枝的學問》一課的難點是體會文本背后蘊藏著的道理——“減少是為了增多”。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植物生長,也適用于人生。面對三年級的學生,教學應做到深入淺出。這樣的教學,從學生的經驗、認識出發(fā),依靠學生的思考、辨別與探究,又回歸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深度思維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激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運用語文,體驗探究學習的無窮快樂。
農村小學語文“學導式課堂”學生體驗學習的實踐研究有利于調動師生雙方教與學的積極性,形成積極互動的師生關系,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可以較好地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意識、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轉變教師教學行為的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構建者、學習的創(chuàng)新者。不斷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變革,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習得知識,達到課堂高效。
【作者單位:灌南縣孟興莊鎮(zhèn)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