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數據表明,過去一年里全球“手機上癮者”增加123%,達1.76億人,其中“手機依賴癥”在青年白領女性、工作壓力大的中年男性和學生3類人群中尤為普遍,儼然成為指尖上的毒癮!
睡前玩手機要不得
案例:小江是典型的手機控,等公交、吃飯前、開會時,都會盯著手機屏幕“劃拉劃拉”,手機幾乎成為她身體的一部分。特別是睡覺前,她總要花個把小時玩手機??梢哉f是“關上電腦去睡覺,躺在床上玩手機?!毙〗f:“如果睡覺前不玩會兒手機,感覺就像憋了尿一樣難受?!庇幸淮?,因為第二天有重要的事情要早起,她決定關機睡覺,可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無奈只好改玩iPad才算罷休?!叭绻荒苌暇W,也要玩一會兒‘貪吃蛇?!毙〗f,有時她會越玩越精神,甚至到深夜才能睡著。在“睡覺前,你會花多長時間玩手機”“你玩手機的時間是否有變化”的調查中,有13.43%的人回答“花在玩手機上的時間越來越長”,睡前對手機越來越依賴;有20%的網友認識到,睡前玩手機“對眼睛、頸椎、肩膀不好”。
國際照明研究中心(LRC)“光與健康”項目帶頭人馬里亞納·費格羅教授介紹,在床上使用一個多小時的手機、平板電腦或者其他會發(fā)光的電子產品,會減少人體生成褪黑激素,減少的幅度大概為22%,而一旦人體的褪黑激素受到某種程度的抑制,生理周期將受到影響,使睡眠處于淺狀態(tài)。甚至有些人玩手機超一個小時后,反而處于興奮狀態(tài),不得不選擇繼續(xù)玩下去,使第二天情緒變差,易焦慮、沮喪。對青少年來說,這種不良影響更大。研究小組里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認為電子產品是抑制人體生成褪黑激素的罪魁禍首,而褪黑激素恰恰是控制人們生物鐘的關鍵??茖W家建議,夜晚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候,盡量調低亮度,并且控制使用時間,最好別超過45分鐘。
人的生物鐘長期被打亂,往往會影響新陳代謝、情緒、免疫力,導致疾病多發(fā)。對年輕的女士來說,會引起生理周期紊亂,更嚴重的是影響生育能力。年輕人在睡覺前不玩手機無法入眠,是典型的心理依賴,如抽煙一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釋放內心明顯或者潛在的焦躁情緒。特別是職場中人,已將睡前玩手機作為緩解焦慮的一種方式。用電子產品打游戲、看故事,容易導致大腦興奮,引起入睡困難,同時也會危害到眼睛。如果長期玩手機保持一個姿勢,還會影響頸椎、腰椎。要想改變晚上睡覺前玩手機的習慣,最好的方法是用看書替代玩手機。如果有人每晚都玩手機,說明其已經深陷失眠狀態(tài)。費格羅不建議采用藥物治療,通過行為認知治療效果更佳。“對于手機控、平板控而言,只要能戒掉睡前玩手機的習慣,失眠也會不治而愈?!?/p>
孩子玩手機上癮怎么辦
案例:家長劉女士來電:為了方便聯系,今年春季,我給正讀初二的兒子配了一臺智能手機,然而,這才開學一個多月,兒子的心思已經由學習轉到了手機上,起床第一件事是看手機、吃飯時要不時看下手機,甚至上廁所都要拿著手機……為此,我也經常告誡他,手機只是聯絡工具,但兒子口頭上答應,實際上卻沒有半點改觀。
我曾想過要沒收手機,但想想,孩子這么大了,自制力也正在形成,不妨讓他先練習下對手機的自制力,然而,現在的情況完全沒有按照我的想法發(fā)展,而且孩子也大了,說服教育不聽,打罵更不行,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現在,為了聯系方便,不少家長都為孩子配了手機,甚至有些小學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機。隨著手機功能的日益完善,上網、玩游戲、即時聊天等功能越來越普及,一些學生沒有正確認識手機的根本用途,卻將時間都用在了手機的輔助功能上,從而導致過度沉迷手機,甚至有些學生因此耽誤了學習。
劉女士的兒子正處在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心理變化最激烈,和父母的溝通交流變少,而轉向尋求同伴的認同,并且對家庭和學校以外的世界有強烈的好奇心,而手機恰恰滿足了這種心理需求。尤其是許多不擅長和同伴面對面交流的孩子,通過手機短信、QQ、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可以更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達成一種獲得廣泛交流和認同的心理假象,在獲得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滿足感的同時,難免過度沉迷其中。這樣一來,不僅隔絕了自我和外界的聯系,讓人變得更加孤獨甚至對生活失去興趣,懶散、消沉,甚至還會讓青少年出現“注意力障礙”,很容易因為外界的干擾而分神,沒辦法集中注意力作深度的思考,這對以學習為主的學生而言,影響尤其明顯。
那么,如何讓孩子從對手機的沉迷中走出來呢?一些教育專家認為,要鼓勵孩子多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下面是一些小方法:
認識沉迷手機的危害
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不是自己認可的行為,都是無法獲得積極效果的。要改變沉迷手機的現狀,必須讓孩子認識到沉迷手機的危害,并產生想要改變的愿望,這是戒除任何成癮行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條件。
家長要通過平和的溝通,擺事實、講道理,和孩子達成共識。不要情緒過激,也不要危言聳聽,否則很容易引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效果。相對于其他成癮行為,手機成癮只要能夠認識到其中的危害,并能得到身邊人的幫助和支持,還是比較容易戒除的。
培養(yǎng)興趣,轉移注意力
越是枯燥空虛的時候,對手機的依賴性就越大,只要擁有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并且將時間與注意力投入其中,又能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的時候,對手機的需求就會大大降低。
作為家長,有責任幫助孩子發(fā)現和培養(yǎng)各種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尤其要鼓勵孩子參加一些可以和同齡人良性互動的團體活動,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
約法三章,令行禁止
孩子畢竟是孩子,自覺性和自控力都無法和成人相比。因此,在戒除手機成癮的過程中,家長的幫助是不可缺少的,家長要和孩子約法三章,什么時候可以用手機、什么時候不行,如果孩子違反規(guī)定應該受到什么懲罰、做好了又有什么獎勵,賞罰一定要分明,執(zhí)行一定要堅定。孩子的自制力實在是不行的話,幫孩子換個傳說中的“老人手機”也未嘗不可。要注意的是,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的改變,需要家長充分的耐心、愛心和鼓勵,千萬不能著急。
利用同伴的力量
留意孩子的交友情況,鼓勵孩子多和朋友面對面的交流,少用手機短信或者微信、QQ。當面對面的交流能夠滿足孩子心理需要的時候,手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同時,也可以請孩子的朋友們充當監(jiān)督員,在孩子違規(guī)的時候進行適當的提醒,甚至聯合孩子的好友和家長,共同參與到戒除手機成癮的活動中來。
向“手機病”說不
“手機病”是通俗易懂的稱呼,在醫(yī)學上并不嚴謹,但這類病癥確實需要現代人的重視,做好預防工作是重中之重。
中國民航大學心理學老師魯春曉認為可以采取和治療網絡成癮相似的療法,而根本上消除“手機病”則需要更多因素的配合。首先從意識上認識到手機只是一種工具;學會放松,克服焦慮,允許有“別人找不到我”的情況存在;多建立與完善現實中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如親情、友情、愛情及一切人際關系;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加興趣愛好,多參加一切有利身心的活動,如現實中的社交活動、體育競技和戶外旅游等。如今,手機的一大功能是娛樂,很多人把它作為逃避現實、緩解壓力的出口。所以,要對自己的生活有輕重緩急主次的認識與規(guī)劃。此外,應避免低齡兒童及青少年過早使用手機,父母不能為了避免孩子吵鬧而鼓勵其玩手機。
魯春曉認為,手機依賴、網絡成癮影響最大的還是人際關系、人際交往。手機最初是為了方便人際交往而發(fā)明的,雖然不斷改進的智能手機滿足了人們的各種需求,但過度使用又會適得其反。很多人將虛擬交流代替現實溝通,事實上無論是人的情感,還是社交行為,都不能完全被虛擬網絡所代替。因為人類需要全面接收彼此發(fā)出的信息,而手機不能像人一樣用表情、動作等傳遞更豐富的思想和感情。魯春曉告訴記者,課堂上她常會提到“人際交往”的一個著名公式:信息溝通效果=7%的言詞+38%的語音語調+55%的表情動作。由此可見,面對面促膝而談的表情動作,對于提升溝通效果來說是多么重要。
如果你想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就和手機保持適度的距離。
結束語:
社交網絡的巨大魅力部分源于它將“距離”和“親密”這兩個矛盾結合到一起,制造出一種假象,允許我們將自己孤立起來。而社交網絡真正危險的地方,還在于它同時滿足了我們對獨處和虛榮的需求。它讓我們失去了獨處的時光,24小時在線的QQ、微信、MSN,隨時刷新的動態(tài)讓我們不得空閑。一條QQ動態(tài)、一條微博或者微信下面數量龐大的閱讀和點贊數量以及熱鬧的評論,讓我們覺得自己并不那么孤獨。
原本智能手機只是一個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快捷、更豐富多彩的工具,但是現在,你和手機,到底誰才是誰的附庸?就好像我們經常用手機消磨掉大量的時光,卻逐漸不去思考一樣。當然,如果一味緬懷那些軟硬件落后的時代,抨擊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的危害,不僅顯得毫無意義,更是不知感恩。但是,新機器的神奇能力,它們的效率和便捷掩蓋了一個事實:機器無法提供一切真正重要的東西。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社交網絡,都只是一種工具,真正讓我們幸福的,是我們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