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貞俐
原文要變成教材,編者一般會基于某些原因?qū)ζ溥M行修改,此時作為教者,如果能善于發(fā)現(xiàn),合理利用,就會有意外收獲。編者對教材的改動一般從字詞句、標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主題等方面著手,筆者就圍繞這幾個方面談談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是怎樣把選文與原文進行比照閱讀的。
一、在字詞句的對比咀嚼中體悟言語的奧妙
以蘇教版第八冊選文《燕子》為例。
《燕子》是由鄭振鐸的散文《海燕》修改并成為教材選文的經(jīng)典范例之一,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特殊需要,編者對原文進行了必要的刪改和文字加工。教學前,筆者把原文的第一節(jié)和選文進行了對比閱讀,發(fā)現(xiàn)兩者在字詞句上有了多處修改,如果把這些拿出來讓學生咀嚼咀嚼,學生定會獲益匪淺。于是,筆者課前就把原文發(fā)給每一小組學生(四人一組),要求他們細細比照閱讀,然后選擇幾個修改處,說說這樣改到底是否合理。
以下是課堂交流的片段:
師:課前同學們進行了比照閱讀,哪一組先來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我們組先說,原文中“勁俊”“雋逸”“觳紋”“憩息”這些詞語對于我們四年級的學生來講,不光讀起來拗口,理解上也有點困難,“觳紋”這個詞還特別生僻,修改后的更好。
生:開頭的一個句子,改寫后保留了主要內(nèi)容,句子更整齊,結(jié)構(gòu)更勻稱,使我們更易誦讀、理解。
生:你們這樣說也有道理,但是我們覺得原句讀起來更活潑、歡快,更能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生:我覺得原文中“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這句話很有意思,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讓我們感到嫩葉像人一樣剛睡醒,睡眼蒙眬,特別調(diào)皮可愛而又有生命力的感覺,修改后的句子比較乏味。
生:我們組補充一下,我聽我爸爸說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有自己的語言風格,寫作時會隨自己的心情而定,我想當時鄭振鐸先生寫這篇文章時也沒想到他的文章會被我們拿來閱讀,所以有的地方也會比較隨意。例如原文中“紅的白的黃的花”這樣寫不利于我們小學生學習,把它改成“各色鮮艷的花”會更好,因為后者更精練,顏色的范圍更廣了。
……
師:不錯,同學們能說出自己的見地,并沒有盲從哪一方。在以后的學習中,就要用這種辯證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通過對原文與選文字詞句的對比品味,既讓學生加深了內(nèi)容的理解、情感的體驗,又激活了課堂。學生更富有靈氣、激情,徜徉于言語文字中的他們?nèi)缑鄯洳擅垡话悖瑯反瞬黄!?/p>
二、在內(nèi)容的增刪對比中豐滿兒童的世界
編者根據(jù)學科角度、教學角度、學生角度,對原文進行修改。這樣,選文與原文之間必定在遣詞造句、構(gòu)思行文、表情達意上存在差異。當文章刪減過后,學生在對某些內(nèi)容的理解上產(chǎn)生疑惑或不解時,教師應適度地對選文進行拓展延伸,豐滿學生的閱讀,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
以蘇教版第十一冊選文《草原》為例。
每次拜讀這篇選文的時候,筆者都對開頭的這句“這次,我看到了草原”感觸頗深。這句話一定要嗎,寫草原開門見山不好嗎?“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讀起來多么大氣舒展。
如果這句放著,那又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也好奇老舍當初說這句話的心情。是驚喜嗎?仿佛是的?!斑@次,我看到了草原!”一定是他從來沒有看到草原,朝思暮想,如今夙愿得償,驚喜萬分。是回味嗎?仿佛是的。“這次,我仿佛看到了草原?!碑斒抢仙犭x開草原后的綿長回味??吹搅瞬菰?,親眼看到,真真切切,有多少沒有過的感受,有多少沒有過的發(fā)現(xiàn),都“看到”里面。直到筆者讀了老舍的原文,頓時豁然開朗!
筆者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設(shè)計進了教案中:
師:“這次,我看到了草原?!睉撚迷鯓拥男那閬碜x?說說為什么。
(接下來,學生的反應與筆者當初的如出一轍。)
師:到底是什么心情,看了原文的開頭,就能知道。
原文:自幼就見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類的詞句。這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不太好的影響,使人怕到北邊去。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生:哦,原來作者在心中是有著前后認識的對比。老舍說這句話是暗示草原原本不是他想象中的樣子,但它好得超過想象。
生:是的,意料之外的草原讓他陶醉,讓他入迷。有了這樣的原因,就知道老舍想要寫的既不是驚喜,也不是回味,而是對草原的欣賞和欣喜。
師:現(xiàn)在誰來試著讀出老舍當時的心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把握文本的基礎(chǔ)上,有機整合了一些補充閱讀,與原文相映相襯,相輔相成,并輔以教師的有效指導、評價,對文本的感悟更加客觀,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與其產(chǎn)生共鳴。
三、在結(jié)構(gòu)的異同比照中揣摩文脈的奧秘
葉圣陶在《談語文教本》里說:“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從青年現(xiàn)在或?qū)硇枰x的同類書中舉出來的例子;閱讀同類書,不至于摸不著頭腦。所以語文教本不是個終點。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痹S多文章被選入教材,編者都對其結(jié)構(gòu)進行修改或調(diào)整,好好揣摩文章改動前后的課題、開頭、重要情節(jié)、結(jié)尾所起的作用,也能提高學生欣賞、表達、寫作的能力。
仍以蘇教版第八冊選文《燕子》為例。
筆者按照正常步驟先學完選文,再進行上文中講到的字詞句對比學習。之后,又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課文《燕子》是由鄭振鐸的散文《海燕》改編而來的,而我們也知道很多的文章選入課本后是不改題目的,那為什么編者要把題目《海燕》改成《燕子》呢?學生思考后,進行了交流:
生:通過對比閱讀,我發(fā)現(xiàn)課文是由原文第一小節(jié)改編而來的,它寫了作者家鄉(xiāng)的小燕子,結(jié)構(gòu)是這樣的:第一節(jié):燕子的外形特點;第二節(jié):燕子的候鳥習性;第三節(jié):燕子的飛行姿態(tài);第四節(jié):燕子的休息場面。文章沒有寫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所以取名為《燕子》。
師:是的,課文變成了一篇純粹的寫動物的文章,思路清晰簡潔,語言明快活潑,我們可以模仿它來寫其他動物的文章。原文還寫了什么?
生:原文還描寫了海上燕子的活動情況,所以原文題目為《海燕》。
師:有道理,還有嗎?
生:從原文的最后一節(jié)我還讀到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師:那作者為什么會有思鄉(xiāng)之情,課前查了資料,誰能解釋一下?
生:資料上說,1927年“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人、工農(nóng)群眾和革命知識分子。鄭振鐸被迫遠走歐洲,《海燕》就是那時寫的。
師:是的,原文既寫了作者故鄉(xiāng)的燕子,又重點寫了他赴歐洲途中在海上看到的燕子?!昂Q唷本拖笳髁讼褡髡吣菢悠丛诤M獾挠巫?,他們的內(nèi)心充滿了對祖國和故鄉(xiāng)的思念,所以原文為《海燕》。
四、在主題懸念的置換中貼近兒童的生活
葉圣陶強調(diào)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是精選出來供學生學習的例子,而不是教學的終點。他在《〈略讀指導舉隅〉前言》中指出:語文教學要順利進行,“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么?就是課本或選文”。“懸念”在心理學上是指學生對所學對象感到困惑不解而產(chǎn)生急切等待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能使學生在學習中產(chǎn)生巨大的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刺激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逼人期待”的教學魅力。在教學中,教師如能巧妙地設(shè)置懸念,可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充分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抓住原文改動的地方設(shè)置“懸念”,讓學生主動探索鉆研,真正地與作者、編者進行真誠的對話。
以蘇教版第十二冊選文《理想的風箏》為例。
師:課前,有位同學告訴我他把原文和選文比照讀了,有了一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你們讀讀,看誰的眼睛最亮。
生:我發(fā)現(xiàn)了,選文里多了劉老師笑著談腿疾,他說是女媧造人時甩斷的,原文中沒有。
生:原文中有一段講他的歷史課上得很好,每次講到民族英雄時,熱淚盈眶;講到中國近代史的屈辱歲月時,常常哽咽。另外還舉了劉老師激勵安慰作者的事情。這些選文中沒有。
師:同學們,編者這樣改的用意何在呢?(學生回答不上)
師:選文和原文中都保留了劉老師放追風箏的例子,這個例子想突出劉老師怎樣的品質(zhì)?
生:這個事例想告訴我們劉老師雖然殘疾了,但仍然樂觀自信,是個身殘志堅的人。
生:我懂了,原文中那段沒講到腿疾,而且只反映了他熱愛祖國、關(guān)心學生的品質(zhì),而編者就想讓文章只圍繞一個品質(zhì)來寫,所以就把原文中那段去掉了。
生:《女媧造人》摔斷腿的故事體現(xiàn)了劉老師的幽默風趣,所以編者就把它放進去了,讓我們更加感受到它的樂觀。
師:你看這樣一來,文章的主題就非常明確,圍繞一個品質(zhì),通過兩個例子來說明。
利用學生非找到答案不放手的好勝心,迫使他們把思維與精力集中于親自揭開謎底。此時利用閱讀期待和閱讀反思引導學生從全文的主題角度去鑒賞作者修改之妙,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能夠讓他們鍛煉心智,豐富聯(lián)想,養(yǎng)成探究習慣。如果能經(jīng)常有意識地探究文章內(nèi)容對于文章主題的必要性,體會內(nèi)容是為文章主題服務的,那么于閱讀于習作都有益處。
通過對原文與選文比照閱讀教學的嘗試,筆者深刻地感受到學生面對兩者時能做到客觀公正,不隨意盲從某一方了;另外,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了獨立的批判精神,加強了語感的熏陶培養(yǎng),更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意義所在。作為一線語文教師,這就要求我們應具備學者意識,在上課前對原著、原文及其寫作背景等進行全方位的解讀,這樣才能營造好的課堂,帶領(lǐng)學生從單一的文本中突圍出來,站上制高點,對文本進行全景式鳥瞰,把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中那種被動的接受,變?yōu)橐环N主動、驚險而有趣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使語文課堂的生成羽化為人的整體生成,從而最終實現(xiàn)對學生文化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