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曰a:“諸葛亮冠代奇才,志圖中夏b。非宣帝之雄謀妙
算c,其孰能當斯勁敵乎?”
先生曰d:“宣帝起自書生,參贊帝業(yè),濟時定難,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實有可稱。然多仗陰謀,不由仁義,猜忍詭狀,盈諸襟抱。至如示謬言于李勝e,委鞠獄于何晏f,愧心負理,豈君子之所為!以此偽情,行之萬物,若使力均勢敵,俱會中原,以仲達之奸謀,當孔明之節(jié)制,恐非儔也?!保ā兜弁趼哉摗罚?/p>
注釋:
a 公子:指李世民,此時他還是秦王,故稱公子。
b 中夏:即中原地區(qū)。
c 宣帝:即司馬懿,是魏文帝曹丕智囊團中的重要人物。曹丕死后,曹睿繼位,司馬懿以顧命大臣任撫軍大將軍,統(tǒng)領禁軍。曹睿去世,太子曹芳繼位,司馬懿、曹爽輔政。后來,司馬懿誅殺了曹爽及其黨羽。司馬懿病逝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xù)專權。公元265年,其孫司馬炎以晉代魏,追尊司馬懿為
“宣帝”。
d 先生:指虞世南,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
e 李勝:三國時人,曹爽的下屬。曹芳繼位后,魏皇室與司馬懿矛盾激化,司馬懿借病不出。李勝在曹爽的授意下,借出任荊州刺史之機,探聽司馬懿的虛實,后與曹爽一起被處死。小說《三國演義》中詳細描寫了李勝探病、司馬懿裝病的細節(jié),從中可以看出司馬懿的老奸巨滑。
f 何晏: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學者,官拜散騎侍郎、侍中、吏部尚書,后為司馬懿所殺。
大意:
公子問:“諸葛亮乃蓋世奇才,立志恢復中原。如果沒有司馬懿的謀略和神機妙算,那么誰還能抵擋住如此強勁的敵
人呢?”
虞世南回答說:“司馬懿以一介書生,全力參與了魏國的創(chuàng)立,挽救社會于危難之際,清理朝綱,文才武略,確實有可以稱道的地方。然而他好玩弄陰謀,做事不講仁義道德,心懷猜忌,詭計多端。至于他以謊言欺騙李勝,以殘酷的刑罰對待何晏,這類傷天害理、昧著良心的事情,卻不是正人君子的所作所為。用這種虛情假意對待一切事情,倘若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于中原的大地上一決高下,以司馬懿的奸詐謀略,應對孔明的統(tǒng)帥有方,恐怕就不是對手了?!?/p>
【題解】
歷史上流傳著很多關于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故事,最著名的有“空城計”“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在一般人看來,諸葛亮的智慧遠在司馬懿之上。然而,李世民卻提出了一個新的見解——如果沒有司馬懿的“雄謀妙算”,憑諸葛亮的才干早就攻破曹魏,取得中原了。針對這個觀點,虞世南結合歷史事實做出了客觀的分析:司馬懿雖有值得稱道的地方,但他好弄權謀、猜疑嫉妒、不講仁義,如果諸葛亮所在蜀漢和司馬懿所在的魏國實力相當,則司馬懿絕非諸葛亮的對手。言外之意,司馬懿能夠守住中原,依靠的僅僅是十倍于蜀漢的土地、強大的軍事力量、堅固的城壘這些絕對優(yōu)勢。而這種優(yōu)勢一旦被打破,司馬懿必將走向敗亡。在虞世南看來,一個合格的統(tǒng)帥或領導者,注重的應該是民心,要像君子一樣光明磊落、廣施仁義、處事公正、善于用人,如此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從貞觀時期的政策和措施上看,李世民顯然領悟了虞世南這番話的深意,最終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帝王略論》是虞世南撰寫的一部通史性著作,也是一部歷史評論專書,大約完成于唐高祖武德年間。該書以問答體的形式,記錄了秦王李世民與虞世南關于前代帝王的比較與評論?!兜弁趼哉摗肪帉懼畷r,唐朝剛剛建立,四周邊疆尚有強敵,中原內部也不穩(wěn)定,統(tǒng)治者迫切需要通過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來尋找治世安邦的良策。而此書正以“商略古今”、論“古帝王為政得失”“追述往古興亡之道”為宗旨,適應了當時的形勢,對唐朝初期的政治產(chǎn)生了不小的積極影響。可惜的是,此書于明清時期亡佚,其內容散見于敦煌遺書、馬總《通歷》、《長短經(jīng)》和《太平御覽》中。(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