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彥+楊洪雙
摘要:以大豆多根瘤、無根瘤突變體為材料,以種植1、2、3年的土壤為對象,探討土壤中脲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變化。結果表明:隨著連作年份的增加,土壤中脲酶的含量在無根瘤突變體中呈遞減的趨勢,而在多根瘤突變體中呈現(xiàn)出遞增的趨勢,表明多根瘤突變體的固氮作用優(yōu)于無根瘤突變體;土壤中多酚氧化酶的含量在2種突變體中則表現(xiàn)為相反的趨勢,在無根瘤大豆中的活性是逐年遞增的,在多根瘤大豆中則逐年遞減。
關鍵詞:大豆;連作;根瘤突變體;脲酶;多酚氧化酶;土壤
中圖分類號: S34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3-0099-01
大豆是重要的經濟作物,長期連作會導致減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有毒根系分泌物的積累、土壤含鹽量及pH值失衡等導致土壤理化性質發(fā)生改變,造成土壤板結,影響作物對養(yǎng)分的吸收;同時土壤變劣造成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降低,養(yǎng)分分解作用下降;作物酶活性降低,細胞分裂減緩,膜結構遭到破壞,影響礦物質元素的吸收運輸。脲酶是土壤中最為活躍的水解酶類之一,對土壤環(huán)境變化非常敏感,脲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穩(wěn)定性較高的土壤有機氮向有效氮轉化[1-2]。多酚氧化酶參與土壤有機組分中芳香族化合物的轉化,土壤中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低對土壤有機質形成很重要[3]。本研究以大豆多根瘤、無根瘤突變體為材料,以種植1、2、3年的土壤為對象,探討土壤中脲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變化,旨在為開展大豆連作土壤研究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以多根瘤、無根瘤的2個大豆突變體為材料,取麥田耕層土壤進行盆栽,出苗后置于室外生長,定期澆水;成熟期植株收獲后保存土壤,繼續(xù)種植,分別獲得正茬、連作1年、連作2年土壤,共6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成熟期植株收獲后取根際土壤,混勻后密封待用。
1.2 方法
采用靛酚比色法測定脲酶活性,采用鄰苯三酚比色法測定多酚氧化酶活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連作大豆土壤脲酶活性的測定
脲酶可以加速土壤中潛在養(yǎng)分的有效化,因而土壤中脲酶活性可作為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標之一,它可以表征土壤的氮素狀況。
由圖1可知,隨著連作年份的增加,無根瘤大豆的土壤脲酶含量呈逐年遞減趨勢,多根瘤大豆土壤中脲酶含量呈現(xiàn)逐年增加的趨勢。由此可知,多根瘤大豆的固氮作用明顯高于無根瘤大豆,連作年限越長,優(yōu)勢越明顯。
2.2 連作大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測定
多酚氧化酶在土壤有機質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由圖2可知,隨著連作年限增加,無根瘤大豆土壤中多酚氧化酶含量逐漸提高,表明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逐年提高。多根瘤大豆土壤中多酚氧化酶含量則呈現(xiàn)逐年遞減的趨勢,但在正茬及連作1年土壤中,多根瘤大豆的多酚氧化酶含量均高于無根瘤大豆,連作2年土壤則是無根瘤大豆高于多根瘤大豆,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3 結論
本研究表明,連作年限越長,多根瘤大豆土壤中脲酶活性越高,多根瘤大豆土壤中的多根瘤能夠產生脲酶,氮含量逐年累積,因而多根瘤大豆的土壤肥力比無根瘤要好,大豆長勢也更好。無根瘤大豆不能固氮,土壤中氮含量逐年減少,脲酶含量隨著連作時間增加而呈降低趨勢。連作1年無根瘤大豆土壤氮含量與多根瘤大豆土壤大體相同,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脲酶活性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多根瘤大豆中的根瘤產生脲酶,脲酶固定空氣中的氮,填補了土壤中的消耗。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致使土壤中的動植物殘體不能轉化為有機物供植物利用,這也是導致連作大豆減產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關松蔭.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6.
[2]李東坡,武志杰,陳利軍,等. 長期定位培肥黑土土壤蔗糖酶活性動態(tài)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05,13(2):102-105.
[3]關松蔭.土壤酶醌及其研究法[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8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