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之
(西南科技大學(xué) 文藝學(xué)院,四川 綿陽621010)
人民網(wǎng)2013年1月8日援引共同社消息稱,日本發(fā)現(xiàn)了王羲之書法的唐摹本,同日中國中央電視臺第13 套節(jié)目對此作了特別播報。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4 版刊登了記者藍(lán)建中的文章《日本發(fā)現(xiàn)王羲之書法精致摹本》。21日,為紀(jì)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 周年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成立140周年,由東京國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及NHK 等聯(lián)合主辦、朝日新聞社協(xié)辦的大型特別展“書圣王羲之”開幕,該帖即為最重要的展品之一。
此帖被命名為《大報帖》,圖片如左。東京國立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作了介紹,略云:此帖現(xiàn)存3 行24 字,其中有“大”、“期”等王羲之雜帖中常見親屬名字以及“日弊”、“解日”等王羲之書簡常用詞語;其紙張與此前日本所見王羲之《喪亂帖》、《孔侍中帖》和《妹至帖》一樣,為縱簾紙;帖前附日本幕府末期至明治時期的書法鑒定權(quán)威古筆了仲“小野道風(fēng)朝臣”的鑒定紙條。東京國立博物館陳列品管理課長富田淳從帖文內(nèi)容、書法風(fēng)格、拓摹技法及書寫材料等方面考察,斷定為遣唐使帶回日本的王羲之書法摹本。①詳見http://www.tnm.jp/modules/r_free_page/index.php?id=1569#new。王羲之書法真跡早已湮沒不傳,真正的唐代摹本已為不可多得之精品,所以此帖一出,立即引起世人、尤其是中日書法界的廣泛關(guān)注,盡管不乏對其真實性的質(zhì)疑之聲②其中以周詳?shù)拇朕o最為激烈,說《大報帖》“用筆、行文惡濁”,“簡直是小兒科的水平”。或過于偏激。見周詳《〈大報帖〉〈妹至帖〉與王羲之無關(guān)》,《中國文化報》2013年3月24日第6 版。,但相關(guān)研究已如火如荼地展開了。筆者因參加漢語史語料庫建設(shè)并主持教育部課題“二王雜帖詞匯研究”,對王羲之雜帖多有接觸;王羲之法帖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古時期的口語面貌,故今從中古漢語的視野來審視國內(nèi)外對《大報帖》的研究,或許可以為書法界的相關(guān)研究提供一點借鑒和幫助。
東京國立博物館網(wǎng)站上沒有《大報帖》釋文,《東京新聞》2013年1月8日夕刊《4 世紀(jì)中國の“書圣”王羲之の書國內(nèi)で寫し発見》③詳見http://awabi.2ch.net/test/read.cgi/news4plus/1357648144/l50。、國內(nèi)各網(wǎng)站及研究者釋文如下:
便大報,期轉(zhuǎn)呈也。知不快,當(dāng)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
從所公布的圖片來看,文字應(yīng)該說是相當(dāng)清楚的,所以學(xué)者釋文異議不多①本人曾懷疑“報”或當(dāng)為“熱”字,但兩字形體畢竟相去甚遠(yuǎn),摹失的可能性不大。,只有祁小春認(rèn)為首字“闕左上半部分,王帖頻出嘆詞‘哽’和‘嫂’字,也許原字并非‘便’字”,“究竟為何字尚無法確認(rèn)”[1]。二王(王羲之、王獻(xiàn)之)雜帖固然多殘,且釋文多異,然對此帖中“便”字的懷疑頗有杯弓蛇影之嫌(詳后文)。對其他字,包括研究王羲之書法有年的祁小春等人在內(nèi),都未提出異議。其實,第六字釋作“呈”很值得商榷:因為“呈”一般作(《閣帖》卷四虞世南書)、(《閣帖》卷四柳公權(quán)書),收為橫筆;而收筆明顯向左下斜出。
今按,此字當(dāng)釋為“差”。首先從字形上看,《閣帖》所載羲之帖中“差”字甚多,其形如(卷六)、(卷七)、(卷八)等,均與《大報帖》第六字相似。其次從意義上看,“差”讀作chài,指病愈。西漢揚雄《方言》卷三:“差,愈也。南楚病愈者謂之差。”羲之帖中多用,如:
(1)知尚書中郎差,為慰(《全晉文》②清嚴(yán)可均輯《全晉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后文所引王羲之雜帖均采自本書,故僅標(biāo)卷號。卷23)
(2)民疾根治滯,了無差候,轉(zhuǎn)久憂深。(卷24)
(3)頃猶小差,欲極游目之娛,而吏卒守之,可嘆。(卷24)“轉(zhuǎn)差”意為病情逐漸好轉(zhuǎn),羲之帖共8 見,如:
(4)雨蒸,比各可不?參軍轉(zhuǎn)差也?懸耿。(卷23)
(5)雨快,君可不?萬石轉(zhuǎn)差也?(卷26)
(6)吾腹中小佳,體痹乏氣便轉(zhuǎn)差,深以為慰。(卷26)
《大報帖》中“期”指王延期(一般認(rèn)為是羲之子),“期轉(zhuǎn)差也”乃是向?qū)Ψ皆儐?王延期的病情好轉(zhuǎn)了嗎?③“也”表疑問語氣,參拙文《二王雜帖的語氣詞“也”》,《西昌學(xué)院學(xué)報》2012年第1 期。
古代文獻(xiàn)、特別是口語性強的文獻(xiàn),常常會給人造成理解障礙,二王雜帖尤其如此,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言:“六朝法貼,有煞費解處。此等太半為今日所謂‘便條’、‘字條’,當(dāng)時受者必到眼即了,后世讀之,卻??嗨级形赐?。”[2]以《大報帖》末句為例,俞豐譯為:“我就算抱著疲老之軀,也要去你那里看看。”[3]祁小春說:“日本學(xué)者斷句作‘吾日弊,為爾解日耳’,并釋大意為‘我每日身體疲憊,如此度日只是為了你’云云,似有商議的余地。筆者認(rèn)為應(yīng)斷句作‘吾日弊為爾,解日耳’為宜。”其實,《大報帖》在王羲之帖中并不算難讀的一類,下面先對一些詞語略作考釋。
目前我們所能搜檢到“大報”的最早用例為:
(7)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禮記·郊特牲》)
“長日之至”即“長至”,亦即冬至,《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已孤,而履歲及長至之節(jié),無父,拜母、祖父母、世叔父母、姑、兄、姊,則皆泣?!蓖趵骷庠?“長至,冬至?!队[》二八引崔浩《女儀》:‘近古婦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襪于舅姑,履長至之義也?!保?]103宋衛(wèi)湜《禮記集說》云:“日出于東,月生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者,此謂冬至,大報天于圜丘而主日也?!保?]明世宗有詔云:“朕遵太祖高皇帝敬天之制,恭建圜丘于南郊,于今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祇行大報之禮?!保?]可見“大報”之祭是在冬至日舉行的,據(jù)此,我們認(rèn)為帖中所云“大報”為“冬至”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代稱。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中指出六朝人喜歡用典的弊端:“江南閭里間,士大夫或不學(xué)問,羞為鄙樸,道聽途說,強事飾辭:呼征質(zhì)為周鄭,謂霍亂為博陸,上荊州必稱陜西,下?lián)P都言去???,言食則糊口,道錢則孔方,問移則楚丘,論婚則晏爾?!保?]214王羲之雖非“不學(xué)問”之人,但時俗所染,偶爾用典也在所難免,“大報”即此類。
帖中的“情感”與它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相去甚遠(yuǎn),并不等于“感情”?!案小痹谥泄庞小氨瘋绷x,三國魏張揖所撰《廣雅·釋詁》云:“感,傷也?!睍x陸機《順東西門行》:“感朝露,悲人生,逝者若斯安得停?!蹦铣晤佈又盾囻{幸京口侍游蒜山作》:“周南悲昔老,唱滯感遺氓?!逼渲懈小⒈瘜ξ?,意義相同。羲之帖中有4 例“哀感”,乃是由哀、感兩個同義語素復(fù)合成詞,意為悲哀,如:
(8)知足下哀感不佳,耿耿。(卷22)
羲之帖中還有“感哽”,意為悲傷得說不出話來,如:
(9)司馬雖篤疾久,頃轉(zhuǎn)平除,無他感動,奄忽長逝,痛毒之甚,驚惋摧慟,痛切五內(nèi),當(dāng)奈何奈何,省書感哽。(卷23)
另外還可參考“情酸”、“情痛”、“情悲”等“情感”的同義詞,如:
(10)吾衰老,情之所寄,唯在此等。奄失此女,痛之纏心,不能已已,可復(fù)如何,臨紙情酸。(卷24)
(11)忽然此年,感遠(yuǎn)兼?zhèn)?,情痛切心,奈何奈何?卷24)
(12)中郎相憂不去心,感遠(yuǎn)懷近,增傷惋。每見范母子哀號,使人情悲。(卷25)
因此,“情感”意為感情悲傷(或悲傷之情)。
如,清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第十三·翟方進(jìn)傳》“則如勿收邪”,按云:“如,猶將也?!蓖跻督?jīng)傳釋詞》卷七、吳昌瑩《經(jīng)詞衍釋》卷七并同。劉淇《助字辨略》卷一:“《孟子》‘寡人如就見者也’,此如字,將辭。如,似也,故可通為將。”羲之另一帖中也有“如佳”,如:
(13)啖豆鼠傷如佳,今送,能啖不?(卷25)
“如佳”即“將佳”,意思是:不久就會好起來的?!洞髨筇分恤酥谩叭缂选眮肀磉_(dá)對收信人的安慰。
另外,《大報帖》還有一些王羲之書札常語,如“日弊”指身體一天天地衰弱,“為爾”相當(dāng)于“如此”,“解日”意為打發(fā)時光,這里不一一討論。
綜上,《大報帖》的釋文和斷句應(yīng)該如下:
便大報,期轉(zhuǎn)差也?知不快,當(dāng)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
可以譯為:馬上到冬至節(jié)了,王延期的病情好轉(zhuǎn)了嗎?得知你不舒服,應(yīng)該是由感情悲傷所致,將會好起來的。我的身體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能如此打發(fā)時光了。
《大報帖》出現(xiàn)后,引起了眾多書法愛好者的極大興趣,有人認(rèn)為此帖實為當(dāng)年同樣在日本民間發(fā)現(xiàn)的《妹至帖》(如右)后半段。俞豐說:“僅從書法風(fēng)格來看,兩帖在筆法上是高度一致的,兩者拼合后,行高吻合,行距勻稱,一氣融貫,赫然天成。又聽梧閣從兩帖的紙紋質(zhì)地(抄紙過程中留下的簾紋)、邊緣殘損、橫折痕跡等幾個方面作了比對,均可證明兩帖吻合。僅就圖像而言,這已經(jīng)是相當(dāng)充分的證據(jù)了,若不是一帖裁而為二,這種巧合的概率幾乎為零。”[3]祁小春的說法較為謹(jǐn)慎:“二帖原為一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俞豐為了解決兩帖連綴后的帖文通讀問題,將兩帖斷句如下:
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須旦夕營視之便,大報期轉(zhuǎn)呈也。知不快,當(dāng)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
并將“須旦夕營視之便,大報期轉(zhuǎn)呈也”解釋為“為了便于早晚看顧妹的病情,所以‘大報’之祭就要缺席了,希望你代我向官長轉(zhuǎn)達(dá)此意”,認(rèn)為“如此兩帖上下通貫,文義豁然明了”。
我們以為,《大報帖》是否本為《妹至帖》后半段,未可遽定,至少從語言角度看證據(jù)不足。因為除了《大報帖》本身意義可以講通(如前所述)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便大報”符合當(dāng)時書札起首的格式。
敦煌文獻(xiàn)中有不少唐人編撰的書儀類著作,這些書儀是當(dāng)時人作書的格式和范本,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書信是如何開頭的。張敖在《新集諸家九族尊卑書儀》中將書信內(nèi)容次序概括為:“先標(biāo)寒暑,次贊彼人,后自謙身,略為書況?!?法藏伯3502 號背)所以書信開頭一般要“先標(biāo)寒暑”,“寒暑”實時敘(序),鄭余慶《大唐新定吉兇書儀·年敘凡例第一》云:“四月孟夏。敘云:首夏、夏首、初夏……時云:漸熱、微熱、向熱、稍熱……十月孟冬。敘曰:首冬、冬首、初冬、冬初……時云:漸寒、微寒、薄寒、已寒?!?英藏斯6537 號背)這些書儀是在前人書信格式規(guī)范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來的,由此上溯到東晉時,羲之帖中已“標(biāo)寒暑”,而且一般都在書札的起首①南朝梁王筠《與長沙王別書》起首云:“筠頓首頓首:高秋凄爽,體中何如?”亦其例;或不僅限于書信,如王勃《滕王閣序》以“時維九月,序?qū)偃铩遍_頭,亦與此類似。。其具體標(biāo)法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僅標(biāo)“時”:
(14)寒嚴(yán)②《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載,梁時臧逢世因避父(臧嚴(yán))諱,以致“書有稱‘嚴(yán)寒’者,必對之流涕”,亦可為書札中多標(biāo)時敘之旁證。,不審圣體御膳何如?(卷23)
(15)熱,日更甚。得書,知足下不堪之,同此無賴。(卷25)
第二,僅標(biāo)“敘”:
(16)二月廿日羲之頓首:二旬,期等小祥日近,傷悼深至,切割心情,奈何奈何。(卷26)
(17)十月十五日羲之頓首:月半,哀傷切心,奈何奈何,不可居忍。(卷24)
第三,時、敘并標(biāo):
(18)十一月四日羲之白:冬中感懷深。始欲寒,足下常疾何如?(卷26)
因此,《大報帖》中的“大報”同“二旬”、“月半”、“冬中”一樣,乃是標(biāo)“敘”為冬至。
值得注意的是,晉人書札常以“便+時敘”起首,如:
(19)便大熱,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熱,力不具。(卷26)
(20)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便陟冬日,時速感嘆,兼哀傷切,不能自勝,奈何。(卷23)
(21)七月十日萬告朗等:便流火,感傷兼切不自勝,奈何奈何……(《淳化閣帖》卷2《晉散騎常侍謝萬書》)
(22)八月廿九日告庾氏女:明便授衣,感逝悲嘆,念增遠(yuǎn)思……(同上,卷3《晉王凝之書》)
“大熱”為時,敘當(dāng)屬夏五月;“冬日”、“流火”、“授衣”為敘,時當(dāng)分屬冬十月、秋七月、秋九月(《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當(dāng)時的書札中,以“便+時敘”起首(除時間與收信人外)不足為奇,“便大報”與“便流火”、“便授衣”等非常相似?!洞髨筇芳匆浴氨愦髨蟆薄跋葮?biāo)寒暑”,其下句“期轉(zhuǎn)差也”正是“次贊彼人”。
總之,從當(dāng)時語言特征和書信格式來看,《大報帖》完全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書札。該帖與《妹至帖》在物理屬性上的驚人相似,并不能證明二帖原為一件,就算將來通過科技手段證明確是一裁為二,也無法肯定羲之書寫時即如此,因為后人將多帖內(nèi)容摹拓在一幅紙上的情況并不鮮見。
[1]祁小春.《大報帖》和《妹至帖》原為一件?[N].中國文化報,2013-01-27(6).
[2]錢鐘書.管錐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9:1108.
[3]俞豐.試說《妹至帖》與《大報帖》合并的可能性[N].東方早報,2013-01-21(5).
[4]王利器.顏氏家訓(xùn)集解(增補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6.
[5]〔宋〕衛(wèi)湜.禮記集說[O].清通志堂經(jīng)解本:卷111.
[6]〔明〕孔貞運.皇明詔制[O].明崇禎七年刻本: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