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嫄
天一閣于寧波人來說,有一種融于血脈的親近。在這座由書香浸濡的城市里長大,想起它來,就不由得平添了幾許親切。
我第一次去探訪天一閣是小學(xué)二年級的春游,當(dāng)時年幼,對藏書沒什么概念。一群聒噪的孩子打打鬧鬧穿過小徑走進(jìn)園林深處,進(jìn)了天一閣四顧不見書,就展開野餐墊席地而坐,開始吃喝。吃飽喝足后就在假山捉迷藏,在一方又一方的水池邊奔跑嬉鬧,全然不顧學(xué)校老師當(dāng)時引領(lǐng)我們前來的良苦用心。
長大點了再去原處拜訪,只覺得最初記憶中難以望到邊的方形水池全然不是今日這般只一眼就能覽盡的大小。再一次路過天一閣前廳中央擺放的范欽像時,我收斂不少,面色略顯凝重,請求范大人多多包容當(dāng)時尚未更事的孩童在這藏書寶地的“大不敬”。
后來書讀得多了,養(yǎng)成了買書的習(xí)慣,每隔一段時間,我都要去買一批書犒勞嗜書如命的自己。然而自己讀書的速度從來都跟不上買書的速度,以至于很多書最后成了書架上長久的擺設(shè)。盡管如此,看著日漸充盈的書架,我心里也是滿足得很。所以,那時的我再走到天一閣面前,只是端詳著它的正門,想到內(nèi)藏的千萬卷書冊,就會神清氣爽,心中如溫泉水楊柳風(fēng)齊過,只覺舒暢。
天一閣里的藏書亙古至今,朝代更迭的血雨腥風(fēng),戰(zhàn)爭年代的戰(zhàn)火和炮聲,它們什么都經(jīng)歷過了。如今它們靜靜地躺在陳列柜中,被亮眼的暖光燈輕柔地籠罩著,固定打開的那一頁頁上,已老的墨跡講著陳年的故事。而當(dāng)我將臉貼上那陳列柜的玻璃時,突然想問問那些排列有序的古舊書冊,你們寂寞嗎?
天一閣建起之初,那書籍就整日被藏在暗不見光的樓閣之上,不潮不燥,不熱不涼。能上樓讀書之人少之又少,藏書人的小心翼翼可合了你們的心意?乳白色宣紙,褐黃色牛皮;黑色墨跡,藍(lán)布封皮。即便走到了今天,真能讓世人瞧見的,也僅僅是那么幾冊的那么幾頁而已。其余那些默然“藏”在北書庫中。你們可知世事流轉(zhuǎn),慕名前來的人絡(luò)繹不絕,總有那么幾個駐足在北書庫前隔著鐵門,望向里面隱約可見的成排成行的書柜,滿心滿眼都是欽羨神色?直到今天,天一閣懷揣著數(shù)十萬冊藏書隱身于這喧囂城市的一角,直直立著,將自己立成了一座文化豐碑。
去得多了,能看見的書我早已熟悉,陳列柜里的一本本一冊冊,書庫中唯一打開供觀賞的、按順序排列的籍冊,即便是閉著眼睛我都能嗅著墨香尋到。我慢慢把目光轉(zhuǎn)向窗外——舊磚瓦亭臺旁生出的新意與亮色,瓦縫間抽出的新芽,墨色池水中恣意游擺的一群錦鯉,池邊石階上鋪滿的嫩色綠苔,廊側(cè)依然豎立著的紋理已不甚清晰的碑刻,還有繁復(fù)細(xì)致的木磚石雕,刷了紫漆貼了金箔的梁柱……
此前總是在回溯歷史過往,總在思考書籍的失落,太疲倦了。而天一閣,它聽著一撥又一撥的導(dǎo)游領(lǐng)著游人穿梭其間,講著自己的血淚和悲壯,注視著一代又一代的藏書人為自己殫精竭慮,也是會疲倦的吧?那一刻我就在想,天一閣這樣一個城市符號、文化烙印,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實在是太過沉重了。所以現(xiàn)在,深吸一口氣,我看到了一座剝離了符號與烙印的天一閣,平和得如任意一座江南園林,柔軟溫潤,沒有棱角。
院內(nèi),兩棵百年古木屹立不倒,橫生的枝葉新老交錯,就像是在緩緩講述這2.6萬平方米的院落堅挺不敗的秘訣。假山下的山洞狹窄卻干凈,不時有好奇的孩子來探幽。一瞬間恍惚,我似乎又看到了那年穿著紅色校服、通身大汗、嬉笑著尖叫著與同伴在昏暗的山洞里追逐打鬧的自己。天一閣,你一立數(shù)百年,看到多少像我一樣的甬城孩子以各種原由一次又一次前來拜謁?年歲推移,你依然是世人眼中絕世無雙的風(fēng)雨藏書樓,可于我們而言,你卻是那個陪著我們成長起來的地方——包容孩童的嬉鬧,也引我們虔誠地瞻觀。永遠(yuǎn)敞開著懷了萬卷詩書的胸襟,每一次,都讓人瞧見不一樣的美。
出天一閣西門,直直走過一條狹窄的石板小路,便是寬闊的主街,抬眼可見周圍高樓拔地而起,鱗次櫛比,這樣一比就覺得,天一閣,它的確是小的。然而它卻能在這樣一座飛速發(fā)展的城市中屹立至今,依然還能繼續(xù)接納不斷慕名前來的人,也著實是有力量的。周遭的變遷未曾改變天一閣的一分一毫,它的胸襟就如同整座寧波城的胸襟。從七千年前便已然存在的古城,保留下了太多先人生活的痕跡。而就在這些豐厚的歷史和文化之上,一座江南新城迅速建起。天一閣依舊滿目含笑,如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人,包容著這座城市越發(fā)迅疾的步伐。因為它知道,這座城不會丟下它——不會丟下過去歷朝歷代沉積的底蘊,也不會丟下城市中心存留下來的如它這般的安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