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藍
有欲則變豹
由保羅·施拉德導演的電影《豹女》,1982年上映,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擔任主演。她16歲即與比她大25歲的波蘭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同居,在其指點下于1980年主演《苔絲》。如果說《苔絲》展示的是一個少女的內(nèi)心苦悶,那么,她在《豹女》當中的忘情與投入,就是靈魂與肉身的大搏殺。我以為,電影名字叫《女豹》更合適:在于性別修飾了豹性,“人”不過是豹子身上的另外一種斑紋。
豹經(jīng)過長期的修煉終于變成了人,一個靚麗非凡的人,開始在現(xiàn)實社會里過著和平常人一樣的生活。她一旦動情與男人云雨交歡,人的所指已經(jīng)無法宰制豹的能指了,她必須返回豹子的軀體,最后把跟她做愛的人吃掉以后,力比多平息如夜光下的絲綢,她才能重新變成人。在她的地下室里人們發(fā)現(xiàn)很多人骨骷髏,這是女豹周而復(fù)始的欲火之骸。某天,她愛上了動物園的領(lǐng)導奧利弗,她渴望與這個男人做愛,這個男人自然也是手忙腳亂。但是,她知道這樣不行,一做愛她就要變成一只豹子,把男人干掉。后在他們兩人克制不住的危急時刻,她成了豹子。豹女還有一絲理智,打開身體風一般逃走了。從這一感情之劫流亡,她就變不成人了,就是一只緊張的豹子。最終她被追捕,并被關(guān)在動物園的鐵籠里。動物學家常到鐵籠子里去看她。隔著鐵柵欄,這全然不是里爾克面對的那頭旋轉(zhuǎn)的黑豹,因為女豹眼角的裂紋,流出來的,是蜜。這個結(jié)尾反而讓人欣慰;:他們終于可以在一起了,盡管隔著一道鐵柵欄。
顯然,有欲則變豹,不是中國人的有欲則“豹變”。觀眾在這種“西方畫皮版”的驚悚片里心醉神迷,成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當中的藝術(shù)樣品。而人、獸之戀的同類題材,集大成的《聊齋志異》展示了很多類型:海螺、蚌、魚、蛇、狐貍、樹精、花妖甚至老虎,但在中國的修煉文化里,沒有豹。豹是高度謹慎的動物,舉勺而稱量欲望,豈有如此“豹行”。
黑豹與白豹的意象之變
艾滋拉·龐德在《石南》一詩中詠嘆道:
黑豹走在我的身邊;
在我的手指上,
飄著花瓣一樣的火焰。
牛乳一樣白的少女,
從冬青樹中直起身子,
她們雪白的豹子,
注意著跟隨我們的足跡。
龐德說:“意象不是一個意念。它是一個放射的光點或簇?!庇纱?,作為一種奇妙的植物,石南花的根虬結(jié)多節(jié),具有濃稠色彩,開花一如古典主義者的秋風大吐血。其意象在龐德想象里如同精怪的杜鵑一般,勾勒出了凌空而飛的豹子。葉維廉的翻譯也的確老道,深得事物精髓。詩人采用兩個極端的色彩之喻,也可以視作陰陽之比,“白豹”只好跟隨“黑豹”的蹤跡而行,其“白與黑”的柔滑鑲嵌,美得不可方物。按照龐德說法:“我們不得不稱之為‘漩渦,許多不同的意念向其中沖出沖進?!笔匣ぐl(fā)的“漩渦”,是男女之歡,抑或是瀕死之和解?
上帝就在細微之處
作為小說家的雷蒙德·卡佛,其神妙的圈套設(shè)置與突然的工筆化描摹所獲得的巨大成就淹沒了他的詩歌。在我看來,他的小說是披雪之山——我們不知道雪原之下的陷阱是自然形成的還是他刻意為之,而他的詩歌則是無雪也無云的山巔孤石,他貼地而行的精微描述,呈現(xiàn)出一種樸素與靜立的大美,如同“上帝就在細微之處”的論斷一樣,卡佛的詩歌進一步印證了卡洛斯·威廉斯著名的詩學箴言:“Noidesbutinthings”——不要觀念,除非在事物之中。詩者應(yīng)忠于現(xiàn)實,反映認識現(xiàn)實生活的美,而不必雕琢,不必引經(jīng)據(jù)典,觀點早已經(jīng)是事物的蜜汁。細節(jié)是詩的起點,無數(shù)的細節(jié)構(gòu)成了生活的終點——它們?yōu)樯来罱艘粋€絕美的斗拱。
但是,保羅·瓦雷里也講過一句反話:“感覺是萬物,實則是虛無?!?/p>
我讀到孫仲旭先生翻譯的雷蒙德·卡佛《豹子——寫給約翰·海恩斯和基思·威爾遜》,與其說是豹子,不如說是記錄追尋豹子的歷程,具有小情景劇的結(jié)構(gòu)。直到豹子現(xiàn)身,“我也看著它,忘了開槍。隨后它又跳起來,跑出了我的生命?!边@一精妙的結(jié)尾,不禁讓我聯(lián)想起法國作家柯萊特《蘭花》當中,豹子以自己的美,在槍口下獲得了一次美的歷險。柯萊特的“蘭花豹”是以香氣直達獵手善的本源;卡佛的豹子,則是以蹤跡打開了無以復(fù)加的細微之物,被那道橫貫蒼穹與土地的柔情之光普照下,得到了灌漿。這是一頭“最文學”的豹子。
我曾在克里基塔特鎮(zhèn)和同名河流附近
哥倫比亞河峽谷的一處人跡罕至的箱形峽谷跟蹤過
一頭豹子,我們是要去打松雞。十月份,
灰色天空延伸到俄勒岡州乃至更遠,
一直到加利福尼亞。當時我們還都沒去過那兒,
去加利福尼亞,可是我們知道那里——有種餐館,
你想多少次加滿盤子都可以。
我那天跟蹤了一頭豹子,
如果跟蹤這個詞用得對,在那頭豹子的上風頭一路
撲通撲通地走,擦碰著身體,也抽煙,
一根又一根,狀態(tài)最好時也就是個
緊張還淌著汗的胖小孩,可是那天
我跟蹤了一頭豹子……
后來我在客廳里醉得搖搖晃晃,
一邊找詞語把這件事講出來,零散點綴著關(guān)于此事的
回憶,在你們兩個人已經(jīng)把你們的故事,
黑熊故事,講了之后。
突然我回到了那道峽谷,在神智不清的狀態(tài)下。
好多年我都沒有再想到過的事:
那天我怎樣跟蹤一頭豹子。
我就講了,反正是試著講,
我和海因斯這時很醉了。威爾遜聽啊,聽啊,
然后說,你肯定那不是一只山貓嗎?
我私下認為這句話是奚落我,他來自西南,
是那天晚上朗誦過的詩人,
隨便哪個傻子都分得出山貓還是豹子,
即使是像我這樣一個喝醉了的作家,
多年以后,在自助餐廳里,在加利福尼亞。
去他的。后來那頭豹子從灌木叢里穩(wěn)穩(wěn)地大步出來,
正好到了我面前——天哪,它長得多大多漂亮——
跳到一塊石頭上扭頭
看著我。看著我!我也看著它,忘了開槍。
隨后它又跳起來,跑出了我的生命。
崩塌的山岳
吉爾吉斯作家艾特瑪托夫一生碩果累累,漢語讀者最熟悉的應(yīng)該是《白輪船》和《斷頭臺》?!稊囝^臺》描述了兩只狼(公狼塔什柴納爾以及母狼阿克巴拉)的命運,大結(jié)局驚心動魄——狼崽被人偷走,兩只狼終于被激怒了,它們瘋狂地襲擊羊群……作為“動物詩學”敘述的高手,2006年推出了艾特瑪托夫的封筆長篇《崩塌的山岳》(谷興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7月版),博大精深,飽含憂患,深入反思了全球化時代精神和生態(tài)的雙重危機,批判大眾文化對高雅文化的侵蝕。
小說在天山山踝一線展開了利潤對生態(tài)的攻城掠地場域:山脈絕頂處被獵殺的雪豹為象征,以失敗的獨立記者薩曼欽為線索,以吉爾吉斯新興起的經(jīng)濟寡頭、來自阿拉伯的石油大亨和天山腳下窮困潦倒的山民為對照,以當?shù)孛耖g傳說為背景,展示了全球化風潮之下,古老文化與生活節(jié)奏被席卷的命運。
那是一只雄性雪豹(當?shù)孛耖g稱之為箭雪豹),飛縱于天山的河谷與溝壑之間。它有不少后代,現(xiàn)在年老體衰,筋骨松軟,衰老得在潛伏獵敵時,它竟然聽見了自己的喘氣聲;在交配權(quán)的決斗中它已經(jīng)不是獨耳朵雄雪豹的對手,眼睜睜看著昔日的伴侶被奪走,等待它的只能是寂寞與死亡召喚。艾特瑪托夫展開了他細致入微地描摹,雪豹被自然法則淘汰時的悲哀絕望;另一方面,雪豹也能夠從大生命的法則來接納生命更替的輪回。小說寫到,當老雪豹離開族群,形影相吊、煢煢孑立時,它突然看到了出雙入對、纏綿不絕的雪豹:“它站在巨石嶙峋的高原之巔,倚靠著刺柏的彎曲多瘤的樹干,漫無目的地環(huán)顧四周,猛然看到,在下面,沿著峽谷,一對新婚的雪豹在飛奔,—— 一雌一雄,青春年少,首次結(jié)合,充滿力量與欲望,且奔且舞,戲謔地相互啃咬,為的是點燃激情,以便擺脫自己凡俗的軀殼,飛離塵世,凌空翱翔……”
如果說海明威把那頭著名的豹子放置在了人跡罕至的靈臺之上,如果說柯萊特的蘭花豹以香氣融化了獵手的內(nèi)心,那么,艾特瑪托夫的雪豹卻不幸置身于一個經(jīng)濟時代。雪豹的世界觀與商人無關(guān),更與全球化無涉。
老雪豹并沒有抵達自己的終點,它被設(shè)計獵殺。雪豹連同保護雪豹的記者薩曼欽在山洞里一并死于亂槍之下,這個意外扭轉(zhuǎn)了上帝的意志。雪豹之死也隱喻了薩曼欽純真愛情的徹底破產(chǎn)。那時兩位阿拉伯石油大亨乘坐波音737專機,從西亞阿聯(lián)酋到中亞吉爾吉斯坦山區(qū)狩獵,在那么多隨從和當?shù)厣虡I(yè)經(jīng)營者乃至政府官員的精心安排下,去獵殺雪豹。但富翁們又被當?shù)厝私壖芰?,最后,石油大亨說過:“這就是我們的全球化,我們也要拿自己的那一份。”分明表達出一個古老民族在面對新世界、新秩序和不義之時的無奈、憤怒和瘋狂。
億萬富翁克魯奇(John Kluge)曾說:“為了運動而殺生這是形而上學家們時常在尋找的那種純粹罪惡的完美典型。……打獵者喜歡死亡勝過喜歡生命喜歡黑暗勝過喜歡光明。”我敢說,喜歡打獵的富翁們,喜歡掠奪他者的生命勝過了一切。熱愛全球化的他們,自己一定是最怕死亡的。
詩歌中的亞里斯多德
《詩歌總集》也譯作《漫歌集》,不但是巴勃羅·聶魯達文學生涯最高的光,也是美洲現(xiàn)代詩歌的覘標,又因為在漢語里的巨大發(fā)行量,某種程度上已然是詩藝之圭臬。全書分為15章,共有248首詩,約1.5萬行,是一部足可以與古代經(jīng)典比肩的詩歌巨著。詩集從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前的1400年一直寫到1949年2月,以浩繁卷帙展現(xiàn)了拉丁美洲長達500多年的漫長歷史:包括古印第安文明時期、征服時期、殖民地時期、獨立戰(zhàn)爭時期、獨裁統(tǒng)治時期和美國帝國主義勢力入侵時期,再現(xiàn)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典型場景,《詩歌總集》不但是磅礴無儔、絢麗斑斕的美洲英雄史詩,而且,聶魯達儼然就是詩歌中的亞里斯多德。1986年6月8日,我參加自貢市文聯(lián)組織的一個筆會,在四川樂山市區(qū)的新華書店買到了王央樂先生翻譯的這本已經(jīng)被翻閱得頗為陳舊的巨著,心中的狂喜壓過了三江匯合口的波濤。
在這本厚達761頁的漢譯詩集里,聶魯達展示出的對動物、植物、礦物、歷史遺跡、人物的描繪,宛如修建金字塔所必需的一個漫歌似的坡道,他將詩性慢慢推舉到馬克丘·畢克丘之巔。他從一只黑鷹、一只巨嘴鳥、一棵巨樹、一條大河、一個面具乃至一座孤峰、一個獨裁者開始,當然還有美洲豹,像吹笛人一樣,將之匯聚成一個大地歌者不可分割的音域。第一章《大地上的燈》即是拉丁美洲大地的自然風貌:6節(jié)詩分別描寫了植物(樹木、玉米、黑莓等)、獸類(鬣蜥、螞蟻、羊駝、駱馬、猴子、美洲豹、美洲虎、大松鼠、水蛇)以及各色奇妙的鳥(紅冠鳥、巨嘴鳥、蜂鳥、鸚鵡、老鷹、禿鷲、椋鳥、火烈鳥、信天翁),還有蛛網(wǎng)密布的河流(奧林諾科河、亞馬遜河、特肯達馬河、比奧比奧河)、豐富的礦藏(綠寶石、煤炭、銅、、鎢、釩、藍寶石、黃金)和文明遺址(瑪雅人、阿茲臺克人、瓜拉尼人等)。
Jaguar,作為世界上體格第三大的貓科動物,美洲豹無聲,在叢林里晃動它壯碩的腰身,聶魯達數(shù)十處擷取了它的姿容與氣息。
在《一些獸類》一詩里(見《詩歌總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12月版,10頁),他在空氣里捕捉到了鳥音,指出置身的語境——“這是大蜥蜴的黃昏”。詩人眼中的黃昏看來是寧靜的,他將美洲的動物漸次鋪排,動物們進一步加劇了黃昏的色度,鋪天蓋地,彌漫游移。大蜥蜴確是一種耐得住寂靜的動物,但美洲豹的美麗卻漸漸被黑夜一片一片銜走——
……
美洲豹以它失去的磷光
輕擦著葉簇;
美洲豹在樹葉之間奔跑,
仿佛吞沒一切的火,
同時在它身上,樹叢的
沉醉的眼睛在燃燒。
……
這看不見的火在奔突,攪動森林里全部的樹葉,那是豹的子民,它們開始舞蹈。但火的危害總是與樹葉擦肩而過。“從你的樹叢里,/豹子射出火焰,/那是你的種子所產(chǎn)生?!保ㄒ姟段髅穬?nèi)斯·德·克薩斯(1536)》)火如何成為生命之水?魔術(shù)師是豹。奔突的火,終于在《氣候》(見《詩歌總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12月版,373頁)里塵埃落定:
秋天,從白楊樹上落下
高處的箭,那重新恢復(fù)的遺忘;
雙腳陷進了它的純潔毯子;
激惱的樹葉的寒冷,
是一處黃金的沉重的泉源;
一陣棘刺的光輝,把
矗立的身材的干枯燭臺,置于天邊;
黃毛的豹子,在爪子中間
藏著一滴生命之水。
到了生命晚期,詩人在“天問”式的短語集《疑問集》里,詰難人們對大自然貼出的標簽,而詞語的石頭似乎有些靠不住了,符號依然是不可還原的意指單元。他發(fā)問:“和平是鴿子的和平?/花豹都在進行戰(zhàn)爭?”
豹是無法被確認的
美國小說家、詩人羅恩·拉什的《熾焰燃燒》收錄了12個短篇小說,基調(diào)是美國南方阿巴拉契亞山野的幽暗與沉默,在那里出沒的人與動物,好像都是陌生而簇新的,又因為背景的遮蔽,人與動物,獲得了一種中國寫意畫里宣紙的浸潤與自然變形。
如何在一個十分具體的地域空間,讓人與自然的恩仇吸允足夠的普遍性的汁液?這一直是拉什思考的終極方向。他的語體簡潔,有一種巖石的特質(zhì),而他對情感的表達、人物的刻畫卻是異常富足的?!缎叛雒乐薇呐恕氛故镜氖且粋€女人在南卡羅來納山區(qū)疑似與美洲豹相遇的故事。中年女人露絲的心理危機源于因為新生兒出生時死亡,留下了濃郁的陰影。她參加母親的葬禮歸來,疑心自己在路上看到了美洲豹。第二天,她去動物園與專家交談時,誤將一對母子當成了被拐買的兒童以及拐買者……
小說中,美洲豹是若有若無的,不但顯示出作家拉什對于神秘事物的偏好,也暗示了人總是容易被不確定的事物所誘引。
這個高于塵世的物種一旦顯現(xiàn),她就忘情投入尋找,是讓失去孩子的女人忘記悲傷,還是寄托了她另外一種思念?我們不是很清楚,小說中的女主人公也頗為迷惘。在我看來,思念一如美洲豹,或者說美洲豹是母愛的一種賦形,因為這本身就是無法被確認的。心盲的俄狄浦斯,已然無法確認自己的血親。
在小說結(jié)尾,那個長久的、不肯離開的凝視,一片模糊,她仍然緊緊凝視,帶來了強烈而普遍的人性關(guān)懷:“在她的體內(nèi)深處,有樣東西掙脫了束縛”。同樣,在小說在《薩琳娜》中,羅恩·拉什也隱約地描寫了一頭從未露面的美洲豹。這種寫作風格在某種程度上暗合了拉什作品中另一個常見的主題:“另外一個美國”在當代社會中留存的美國精神。
圍繞《薩琳娜》里的對話,美洲豹被話語定在在傳統(tǒng)的天幕上:
“美洲豹,”薩琳娜說,“美洲豹在這里很常見嗎?”
“潘伯頓夫人,美洲豹在這里幾乎已經(jīng)絕跡了,”威爾基安慰道,“我可以負責地說,本州的最后一頭美洲豹在1920年就被人捕殺了。”
“但當?shù)厝藞猿终J為還存活著一頭,”布坎南說,“關(guān)于這頭美洲豹本地流傳著不少流言,工人們對此都深信不疑。據(jù)說這只美洲豹身型龐大,但是關(guān)于它的顏色卻說法不一,從淺黃到烏黑都有。我倒情愿這只是流言而已,但你丈夫卻希望真有這么頭美洲豹,他希望豹子能出現(xiàn)在自己的面前,這樣他就可以獵食它了?!?/p>
“那是他結(jié)婚以前的想法,”威爾基說,“現(xiàn)在潘伯頓先生已經(jīng)是個結(jié)了婚的男人,他一定放棄獵豹的想法,而去選擇一些更為安全的消遣方式?!?/p>
“我倒希望他去捕獵那頭美洲豹,如果放棄的話,我會對他失望的?!彼_琳娜轉(zhuǎn)身面對著潘伯頓的同伴們,但這番話卻好像是對丈夫說的?!芭瞬D是個不懼挑戰(zhàn)的男人,這正是我嫁給他的原因?!?/p>
加萊亞諾心中的美洲豹
20世紀80年代,烏拉圭作家加萊亞諾寫出史詩《火的記憶》三部曲,用神話和詩篇回溯美洲千年歷史。漢語版終于在2014年年底才推出了第一部,真可謂姍姍來遲。書中有《美洲豹》一節(jié),加萊亞諾顛倒陰陽,講述了作為美洲豹的獵手,與巴西印第安卡亞波部落的年輕人波多科之間的恩仇。分明是“農(nóng)夫和蛇”的他者版本。不同之處恰在于,善良的是美洲豹,不義的是人。
美洲豹教會了年輕人波多科使用火,用火烘烤食物,用火取暖。卡亞波人把所有非印第安人都稱為“庫本”,毫無例外,即使這一頭救了自己性命的美洲豹也被視為入侵者。年輕人波多科痊愈后最后殺死了美洲豹的妻子,并帶領(lǐng)族人血洗了美洲豹的家園,搶走了火……
加萊亞諾寫道:“那時候起,美洲豹就憎恨人類。關(guān)于火,他只剩下瞳孔中閃閃光的火的影子,狩獵時,他只能依靠尖牙和利爪,生吃捕獲的獵物。”他到底想說忘恩負義呢?抑或另有所指?比如,人的這種兇殘性是亞馬遜叢林所固有的?還是人性比豹性更惡劣?奇妙的加萊亞諾卻閉緊了嘴。
梭羅渴望的母豹之力與豹色語法
大仲馬在《布拉日隆子爵》里調(diào)侃:“那個陰險的女人剛才的話音里有著最親切的語調(diào)。她擺出女性的樣子說話,藏匿起一只豹子的本性?!睂措U的女性比之于母豹,毫不奇怪。亨利·戴維·梭羅卻并不這樣看。他于1847年9月6日離開瓦爾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導師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一家一起生活。他決定研究自然史,純是出于天性。他承認“他有時候覺得自己像一條獵犬或是一頭豹,如果他生在印第安人之間,一定是一個殘忍的獵人”。
梭羅認為生命是與野性相伴而存在,最有活力的東西是最野性的,它沒有被人所征服,它的存在能使人恢復(fù)清新的精神。而時代標榜的脫離自然的文明是沒有前途的文明,梭羅感嘆道:“這里有廣袤的、野性的、荒僻的自然,我們的母親,她無處不在,如此美麗,對她的兒女如此愛撫,就像母豹一樣;而我們卻很早就從她那里斷了奶,投向了社會,轉(zhuǎn)向只有人與人交往的文化——這種近親繁殖充其量只產(chǎn)生了英國的貴族,是一種注定要很快達到極限的文明。”母豹所具有的愛,是利齒上的舞蹈,是布滿倒刺的舔舐,是不顧一切的呵護與捍衛(wèi)。
美國詩人加里·斯奈德表達過他接近于梭羅的理想,是成為“在一年中的部分時間讓設(shè)備不停運行,但在其他季節(jié)里隨著駝鹿遷徙的計算機工程師”。梭羅標舉的母豹之愛其實是大地母性,他看出另外一種品質(zhì):作為一個整體,人類社會與大自然更好地相處而不只是從她身上強取所需,有這樣的可能嗎?即使是以語言為性命依托的詩人,語言也不是邏各斯式的,詩人應(yīng)該像蝴蝶一樣從荒野花卉里獲得給養(yǎng)。梭羅在《散步》里說:“西班牙語中有一個對于這種野性而幽暗知識的絕佳表述:棕色語法(Gramáticaparda,西班牙語,也翻譯為豹色的語法)—— 一種母親的智慧,它就來自我剛提到的那只母豹?!闭Z法不僅屬于語言,而且也屬于文化和文明本身。這樣的語法規(guī)則就如同森林中長著苔蘚的小溪,沙漠散落的礫石。(《禪定荒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版,84頁)
撲朔迷離而又充滿玄機的世界,“豹色語法”是詩人刻意捕捉的目標。但萬物以自己的語言在說話,以自己的語法在精微地表述情感,真正的詩人探尋奧義的過程也就是在探尋萬物的語法,即“找到自身進入象征結(jié)構(gòu)的方式,給予了我們數(shù)以千計的有關(guān)人類語言的豹子語法?!毙揶o學和宇宙哲學同時選定了同一個實體:是一個渴望融入野地、痛飲露水的人?;囊笆且靶缘馁A存庫,所謂寫作,斯奈德說:“寫作就像是駝鹿在雪中留下的足跡”。
參考書目:
《爾雅注證——中國科學技術(shù)文化的歷史記錄》(上下卷),郭郛注證,商務(wù)印書館2013年版。
《山海經(jīng)注證》,郭郛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埤雅》,【宋】陸佃著,王敏紅點校,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山海經(jīng)新探》(論文集),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山海經(jīng)研究》,張春生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
《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修訂版),袁珂編著,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
《山海經(jīng)校注》(最終修訂版),袁珂校注,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
《中國神話傳說》(上下卷),袁珂著,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中國神話資料萃編》,袁珂、周明編,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
《古神話選釋》,袁珂選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大禹及夏文化研究》(論文集),巴蜀書社1993年版。
《禽蟲典》,蔣廷易等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本草綱目校點本》(全4冊)李時珍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年版。
《博物志校證》,【晉】張華撰,范寧校,中華書局1980年版。
《漢語動物命名考釋》,李海霞著,巴蜀書社2005年5月版。
《嶺云關(guān)雪——民族神話學論集》,王孝廉著,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
《鄧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論集》(全2冊),巴蜀書社2001年版。
《鄧少琴遺文輯存》,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日本怪談錄》(第二版),【日】柳田國男著,印祖玲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