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陽
天下俊秀 五岳之首
文/趙陽
泰山是我國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shù)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燭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zhí)讹w瀑、云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chǎn)名錄。數(shù)千年來,先后有十二位 皇帝來泰山封禪 ??鬃恿粝铝恕暗翘┥蕉√煜隆钡馁潎@,杜甫則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
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旅游景點,還是我國五岳之首,書本上稱為東岳泰山。它的位置,就在今天我國山東省的中部山岳地區(qū)。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國內(nèi)游也漸漸的興盛起來了?,F(xiàn)在,如果您有興趣的話,那么,我就著重向大家介紹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泰山。
如今的山東泰山,不僅是中國五岳之首,而且還是首個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chǎn)的風水寶地。它的氣勢雄偉磅礴,有“天下第一山”之稱,被選為“中國十大名山”之首。古代時,又名岱山,也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矗立在魯?shù)刂腥荷介g。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對中國人以及中華文化影響甚遠,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諸多與泰山有關(guān)的成語,俗語和掌故。泰山地處中華文化發(fā)源地,儒釋道三教并存,宮觀廟宇不計其數(shù),歷代君王及文人墨客都在泰山上留下過自己的詩文墨寶。山東泰山風景一直以來都以壯麗著稱。它有著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和云煙飄逸的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古代的人們常以“泰山北斗”來喻指某人道德高尚、名聲好和名望重及有著卓越成就的,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泰山雄峙于山東中部,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期改稱為“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面積達426平方千米,它的主峰玉皇頂海拔達到了1545米。被譽為“五岳之首”。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隸屬于泰安市(地級市)。綿亙于泰安、濟南、萊蕪三城市之間,它的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主峰玉皇峰,在泰安市城區(qū)北,東經(jīng)117°6′,北緯36°16′。泰山貫穿過山東中部,主脈,支脈,其余脈涉及到周邊的十多個縣。
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恶壯庞栕?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后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卑垂盼淖值膫鹘y(tǒng)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戰(zhàn)國時,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岳”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xiàn)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專用名稱?!疤┥健敝Q最早見于《詩經(jīng)》?!疤币鉃闃O大、通暢、安寧?!兑?說卦》“履而泰,然后安”?!疤弊志陀性瓉淼母叽?、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wěn),穩(wěn)而安”。隨即出現(xiàn)了“穩(wěn)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泰山為五岳之首,五岳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岳泰山(位于山東)、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西岳華山(位于陜西)、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qū)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jīng)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zhàn)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筑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后,泰山逐漸成為政權(quán)的象征。泰山實際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華山,僅占第三位。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岳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后,頭部化為泰山。據(jù)《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惫糯鷤鹘y(tǒng)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fā)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長”、“五岳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jié)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余公里,盤臥426平方公里,其基礎(chǔ)寬大產(chǎn)生安穩(wěn)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chǎn)生厚重感,大有“鎮(zhèn)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wěn)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辟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后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盤古尸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岳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jù)《五行》、《五德》學說創(chuàng)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岳的歷史背景。
泰山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漢族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diào)雨順的對象來崇拜,于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tǒng)一,權(quán)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fù)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shù)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shù)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shù)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chǎn)極為豐富,現(xiàn)存古遺址97處,古建筑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fā),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戰(zhàn)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筑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guān)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圣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臺、猛虎溝等。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quán)的象征,成為一座神圣的山。
泰山宗教發(fā)祥久遠,佛教于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 到泰山岱陰創(chuàng)建了朗公寺和靈巖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jīng)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jīng)典《金剛經(jīng)》。唐宋時,靈巖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巖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zhàn)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巖洞;秦漢后詞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后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chuàng)建于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fā)祥地。早在魏晉時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環(huán)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唐李白有“朝飲王母池”的吟詠 。
泰山的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山腳1月均溫-3℃,山頂為-9℃,山下7月均溫26℃,山頂為18℃;年降水量隨高度而增加,山頂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頂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霧凇晶瑩如玉,為重要景觀之一。春季風沙較大。泰山冬季較長,結(jié)冰期達150天,極頂最低氣溫-27.5°C,形成霧凇雨凇奇觀。夏秋之際,云雨變幻,群峰如黛,林茂泉飛,氣象萬千。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臺典型基底和蓋層結(jié)構(gòu)區(qū),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巖,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臺上發(fā)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臺地、剝蝕堆積丘陵、構(gòu)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gòu)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泰山泰山的形成,歷經(jīng)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個地質(zhì)時代的演變過程。泰山運動形成了巨大的山系,燕山運動奠定了泰山的基礎(chǔ),喜馬拉雅山運動造就了泰山的雄偉和今日泰山的總體輪廓。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跡,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zhì)科學研究價值。泰山地區(qū)的寒武紀片麻巖群是華北臺地的基底,地層剖面出露齊全,化石豐富,保存完好。泰山雜巖有20億年的歷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巖石之一,對研究中國東部太古代地層的劃分、對比,以及太古代歷史的恢復(fù),均具重要意義。泰山西北麓張夏、崮山、炒米店一帶的灰?guī)r和砂頁巖發(fā)育典型,已確定為中國寒武系中、上統(tǒng)的標準剖面,是古生物許多種屬的命名地或模式標本原產(chǎn)地。泰山南部在太古界巖層上裂隙泉分布甚廣,從岱頂至山麓,泉溪爭流,山高水長。泉水甘冽透明,“性寒而沉,味甘而潤,有清心明目,止煩潤腸及利二便和輕身延年之功效”,古人稱為“泰山神水”。泰山北部,中上寒武系和奧陶系石炭巖巖層向北傾斜,地下水在地形受切割處出露成泉,從錦繡川向北星羅棋布。北麓丘陵邊緣地帶,巖溶水向北潛流,受地層區(qū)輝長巖的堵截,紛紛涌露,使古城濟南成為“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泉城。 泰山位于華北大平原的南北通道與黃河中下游的東西通道交叉樞紐之側(cè),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對泰山影響的擴大及其文化的弘揚,起了重要的作用。
泰山山泉密布,河溪縱橫,水資源較為豐富,總儲量達30.4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4.97億立方米,地表水15.4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26.08億立方米。泰山河溪以玉皇頂為分水嶺。北有玉符河、大沙河注入黃河,東面的石汶河、馮家莊河、南面的梳洗河、西溪,西面的泮汶河,均注入大汶河。由于泰山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蝕力強,河道受斷層控制,因而多跌水、瀑布,谷底基巖被流水侵蝕多呈穴狀,積水成潭,容易形成潭瀑交替的景觀。泰山的瀑布主要有黑龍?zhí)镀俨肌⑷兜俸驮撇綐蚱俨?。泰山因裂隙?gòu)造發(fā)育,所以裂隙泉分布極廣,從岱頂至山麓,泉溪爭流,山高水長,有名的泉水數(shù)十處,如王母泉、月亮泉、玉液泉、龍泉、黃花泉、玉女池等。泉水甘冽,無色透明,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系優(yōu)質(zhì)礦泉水,被譽為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之一。泰山北部,中上寒武統(tǒng)和奧陶系石灰?guī)r巖層向北傾斜,地下水在地形受切割處出露成泉。從錦繡川向北,泉水汩汩,星羅棋布。北麓丘陵邊緣地帶,巖溶水向北潛流,并紛紛涌露,使古城濟南成為“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泉城。
泰山泰山屬于華北植物區(qū)系,由于受黃海、渤海的影響,雨量豐富,是干、濕交替的過渡帶。泰山植物生長繁茂,有高等植物174科645屬1412種;低等植物446種;共有維管束植物1136種,隸屬133科,550屬,其中野生植物814種,栽培植物322種。泰山植被分森林、灌叢、灌從草甸、草甸等類型,森林覆蓋率為80%以上?,F(xiàn)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藥用植物111 科462種。泰山的古樹名木,源于自然,歷史悠久,據(jù)《史記》載:“茂林滿山,合圍高木不知有幾”,現(xiàn)有34個樹種,計萬余株。他們與泰山歷史文化的發(fā)展緊密相連,是古老文明的象征,其中著名的有漢柏凌寒、掛印封侯、唐槐抱子、青檀千歲、六朝遺相、一品大夫、五大夫松、望人松、宋朝銀杏、百年紫藤等,每一株都是歷史的見證,歷經(jīng)風霜,成為珍貴的遺產(chǎn)。泰山植被豐富,樹木郁蔥,水源充足,地勢復(fù)雜,為各類動物的覓食、棲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泰山動物主要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動物地理區(qū)的代表性類群,并且多為華北地區(qū)可見種。據(jù)調(diào)查,泰山現(xiàn)有哺乳類的動物11科20屬25種;鳥類共有34 科88屬154種1亞種;爬行類57科7屬12種;兩棲類3科3屬6種;魚類共有45種,隸屬鯉科、鰍科、鯰科、銀魚科等12科。陸生無椎動物種類多、數(shù)量大、分布較廣。陸生節(jié)肢動物也很多,包括蛛形綱、昆蟲綱、多足綱等。昆蟲種類已鑒定的約900余種。
山東泰山地區(qū)礦產(chǎn)資源豐富,有煤、鐵、巖鹽、石膏、硫磺、蛇紋石、麥飯石、木玉石、碧玉等礦產(chǎn)。泰山及其周圍,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和探明的礦產(chǎn)已有40余種。作為第一能源的煤炭,儲量豐富,分布在泰山周圍的肥城、新汶、寧陽等3個煤田,是山東省的主要煤產(chǎn)地之一。接觸交代型的鐵礦,分布在泰山的東麓及其南側(cè),其富鐵礦石量多質(zhì)優(yōu),是山東省最大的富鐵礦產(chǎn)地,為泰山地區(qū)黑色冶金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chǔ)。泰山南部的大汶口一帶,埋藏有全國聞名的石膏、石鹽、自然硫的沉積型大型礦床,為建立現(xiàn)代化學工業(yè)基地準備了充足的資源。盛名國內(nèi)外的優(yōu)質(zhì)建筑石材,使泰山成為建材工業(yè)之鄉(xiāng)。作為工藝美術(shù)原料的大汶口燕子石、張夏鎮(zhèn)木魚石,在全國享有盛名。泰山礦產(chǎn)資源的形成和分布,與泰山的演化過程密切相關(guān)。在太古代的泰山雜巖中,形成多種多樣的建筑石材,以及麥飯石、長石、石英石等變質(zhì)礦產(chǎn)。在古生代時期,形成煤、鋁土、石灰石等沉積礦產(chǎn)。中生代形成了富鐵礦、銅、鈷、重晶石等內(nèi)生礦產(chǎn)。新生代形成了石膏、石鹽及自然硫等沉積礦產(chǎn)。
泰山的上面有很多松柏大樹,更顯其莊嚴、巍峨、蔥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云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qū)、靜謐的幽區(qū)、開闊的曠區(qū),又有虛幻的妙區(qū)、深邃的奧區(qū);還有旭日東升、云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十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松絕奇、桃園精舍、靈巖勝景等十大自然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前連通天街,后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進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泰山風景區(qū)內(nèi),有山峰156座,崖嶺143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余株,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筑58處,歷代刻石2500余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xiàn)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余件。其中城子崖遺址、現(xiàn)存最早的石塔-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巖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唐大觀峰石刻,北齊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云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泰山佛光是一種光的衍射現(xiàn)象,它的出現(xiàn)是有條件的。據(jù)記載,泰山佛光大多于每年6-8月份的半晴半霧的天氣出現(xiàn),而且是太陽斜照的時候。泰山還以石刻眾多聞名天下,這些石刻有的是帝王親自題寫的,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辭優(yōu)美,書體高雅,制作精巧。泰山現(xiàn)存有石刻1696處,分為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記載泰山歷史的重要資料,又是泰山風景中的精彩去處之一。泰山的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歷經(jīng)幾千年的保護與建設(shè),泰山拔起于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
十八盤
泰山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1600余級,為泰山的主要標志之一。此處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云梯。泰山南天門有3個“十八盤”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余階?!熬o十八”西崖有巨石懸空,側(cè)影佛頭側(cè)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
南天門
泰山南天門在山東泰安市泰山上十八盤之盡處,舊稱三天門、天門關(guān),海拔1460米,山于此為最危聳,飛龍巖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 仿佛天門自開。元中統(tǒng)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張志純創(chuàng)建。門為閣樓式建筑,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紅墻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門側(cè)有楹聯(lián)曰“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元代杜仁杰曾撰刻《天門銘》記錄其事,銘日:“泰山天門無室宇尚矣。布山張煉師為之經(jīng)構(gòu),累歲乃成,可謂破天荒者也?!笨淌F(xiàn)仍在天門西側(cè)的石室內(nèi),保存完好。南天門有郭沫若題名“天街”的著名景點,天街上店鋪林立,恍若天市。
祖庭岱廟
山東泰山東岳廟祖庭-岱廟全景華夏名山第一廟,東岳廟祖庭——岱廟!岱廟始建于秦漢之時,宋朝時擴修,是歷代帝王的泰山行宮。歷代帝王登封泰山先要在山下岱廟內(nèi)舉行大典,然后登山。岱廟是著名帝王宮城式祠廟建筑,岱廟占地近10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貺殿,位于仁安門北,是岱廟主體建筑,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大殿建于長方形石臺之上,三面雕欄圍護,長48.7米,寬19.73米,高22.3米。重檐歇山,彩繪斗拱,畫瓦蓋頂,檐下8根大紅明柱,規(guī)模宏大,輝煌壯麗,與北京的故宮,曲阜的大成殿一起,合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
泰山四大奇觀 六大景區(qū)
游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5月到11月。游泰山看四個奇觀:
泰山日出、云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泰山六大風景區(qū)包括幽區(qū)、曠區(qū)、奧區(qū)、妙區(qū)、秀區(qū)、麗區(qū)六大風景區(qū)。泰山幽區(qū)是指中路旅游區(qū),是最富盛名的登山線路,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一天門經(jīng)中天門至南天門,全長5.5公里,幾乎全部為盤路,共有6250級臺階。沿途風景深幽,峰回路轉(zhuǎn),古木怪石鱗次櫛比,主要景點包括岱宗坊、關(guān)帝廟、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萬仙樓、斗母宮、經(jīng)石峪、壺天閣、中天門、云步橋、五松亭、望人松、對松山、夢仙龕、升仙坊、十八盤等。泰山曠區(qū)是指西溪景區(qū),是登山的西路,自大眾橋起有一條盤山公路,可以直達中天門。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登山的盤路,兩旁峰巒竟秀、谷深峪長、瀑高潭深、溪流潺潺。曠區(qū)主要的景觀有:黃溪河、長壽橋、無極廟、元始天尊廟、扇子崖、天勝寨、黑龍?zhí)丁埑?。泰山妙區(qū)自泰山幽區(qū)一路拾級而上。過了十八盤,登上南天門,就進入了泰山妙區(qū),即岱頂游覽區(qū)。除了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和先人留下的遺跡外,真正的體會一下:一覽眾山小的偉大氣魄。妙區(qū)的主要景觀有:南天門、月觀峰、天街、白云洞、孔子廟、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探海石、日觀峰、瞻魯臺等。泰山奧區(qū)是以后石塢為中心的景區(qū),其特點是峰雄巖壯、怪石嶙峋、古松競奇、鳥語花香,雄壯奇奧、美不勝收。由妙區(qū)——泰山極頂往后山乘索道可達。奧區(qū)的主要勝景有:八仙洞、奶奶廟、 獨足盤、天燭峰、九龍崗、黃花洞、蓮花洞、堯觀臺等。更令人稱奇的是大自然的造化:著名的鴛鴦松、臥龍松、飛龍松、姊妹松、燭焰松等如珍珠鑲嵌在多姿多彩的石巖上。山東泰山麗區(qū)即泰山山麓及泰城游覽區(qū)該區(qū)是無須登山而感受泰山之美的去處。其主要景觀包括:雙龍池、遙參亭、岱廟、岱宗坊、王母池、關(guān)帝廟、普照寺、五賢祠、漢明堂、三陽觀以及不斷開辟的新景觀等。泰山秀區(qū)主要包括桃花峪景區(qū)、櫻桃園景區(qū),在泰山的西麓。桃花峪深幽靜麗,景色奇秀,且有一條索道直通主峰。櫻桃園則離城不遠,鳥語啾啾、溪水潺潺。秀區(qū)是泰安人假日休閑的好去處,游人如有足夠的時間一定要去。桃花源景區(qū)主要景點有:三岔澗、猛虎溝、彩帶溪、后寨門、吳道人庵、谷口。
靈巖寺
泰山的靈巖寺,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萬德鎮(zhèn)境內(nèi)。靈巖寺,始建于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稱“海內(nèi)四大名剎”,并名列其首。靈巖寺,現(xiàn)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全國首批4A級旅游區(qū)。
普照寺
泰山普照寺位于岱麓凌漢峰下,秀峰環(huán)抱,翠柏掩映亭殿樓閣,氣象崢嶸。傳為六朝時建,后歷代皆有拓修。寺院以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形成三進式院落。兩側(cè)配以殿廡、禪房和花園等。
六朝松
泰山上的六朝松,自古有之,狀如華蓋。松旁為篩月亭,每當皓月當空,松下銀灰萬點,如同篩月,故名。亭中有方形石桌,敲擊發(fā)鐘磬之聲,且四角及中間音 色有別,名五音石。亭北為摩松樓。篩月亭聯(lián):“曲徑云深宜種竹,空亭月朗正當樓”。馮玉祥先生隱居泰山時,以泰山習俗和民生疾苦為題材,寫了很多白話詩,自稱“丘八詩”,由趙望云配以漫畫,刻制成碣,立于院中。后盡毀,現(xiàn)已重刻。 后院為菊林院,有松一株,冠大如棚,裊裊婷婷,清代光緒年間何煥章游山至此,題“一品大夫”。后院正房與摩松樓相接, 額題“菊林舊隱” 曾為康熙初年元玉僧居所。 現(xiàn)辟為紀念館。楹聯(lián)為:“松曰好青,竹曰好綠;天吾一磚,地吾一瓦?!?/p>
正陽門
在泰山上,出岱廟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寬闊的“正陽門”,正陽門始建于宋,毀于二十世紀中葉,1985年正陽門按照宋代建筑風格重新修建的。進入正陽門,兩扇朱紅大門,門上鑲有81個鐵制饅釘,有鋪首,象征著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正陽門高8.6米,上面的五鳳樓高11米,共5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翹四,墨線大點金彩繪,額枋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
CLOUD BROWSE云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