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
在教育系統(tǒng)黨員干部中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樹立群眾觀點,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強宗旨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弘揚優(yōu)良的教育工作作風,保持清正廉潔的教育發(fā)展形象,增強教育和諧、健康發(fā)展的正能量,使我們的教育工作更加接地氣。
根據(j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除認真治理教育系統(tǒng)黨員干部中存在的“庸、懶、散、奢”四風問題,以及黨員教師中存在的師德師風問題外,關鍵要在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大氣力、做好文章。結合教育工作實際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筆者認為應不斷建立完善以下幾項制度。
一是機關領導干部聯(lián)系基層學校制度。教育工作涉及面廣、周期性強,發(fā)展情況千差萬別。如果長期不深入基層,必然脫離實際、脫離師生、脫離社會,形成拍腦袋決策、拍文件指揮、拍桌子管理的官僚主義,滋長各種不正之風,貽誤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機關領導干部應經(jīng)常深入基層,特別要定點聯(lián)系薄弱學校,全面了解學校建設、管理及教育教學情況,傾聽師生、家長及社會的呼聲,幫助他們解決困擾學校發(fā)展的難題,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決策更加符合實際,管理更加有的放矢。更重要的是,通過機關領導干部聯(lián)系基層學校,能進一步降低工作重心,提升管理效益,為民、務實、清廉的工作作風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和諧發(fā)展才具有堅實的基礎和切實的保障。
二是校長下班聽課制度。校長不是官員,校長應該是教師中的教師。由于辦學過程中方方面面的關系要協(xié)調,工程建設要操心,大量的非教育教學事務要應付,花費了校長們的大部分精力,這是客觀存在的。在實際工作中,校長的行政化傾向比較突出,許多校長習慣于靠行政化、制度化、目標化的方式來管理學校,無形中拉開了與教師、教學的距離。有的校長甚至長期不下班聽課,或聽課很少,造成了學校領導對教學狀況、教師工作和教改動向的相關真實信息了解不多、把握不準,與教師、學生的溝通交流不夠,工作成效大打折扣,校長的教學領導力自然就弱化。因此,校長要走進教師、走進教學、走進課堂,并且要創(chuàng)造條件走上講臺,做好課堂教學示范,引領教改的方向,成為教育教學的專家、育人的模范。
三是教師定期家訪制度。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教師和家長應該是最親密的合作者。然而,隨著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教師家訪這一重要的工作被逐漸淡化,溝通內容的問題化帶來了家長和教師交流的情緒化,溝通形式的現(xiàn)代化導致了教師和家長感情的隔膜化,這是家校矛盾層出不窮的主因。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安排專門的時間,經(jīng)常深入學生家庭,與家長交流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家訪的形式可以多樣,但面對面的真誠溝通必不可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爭取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理解與配合,建立和諧的學校家庭關系,形成教育工作合力,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是學生成長導師制度。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成功的前提。學生和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合作者,教師更應該是學生成長的忠實伙伴。建立學生成長導師制,就是通過雙向選擇,使師生之間建立一種牢固而純潔的師友關系,教師要經(jīng)常關心學生心理、生活、學習方面的情況,像朋友一樣傾聽,像家長一樣呵護,像頭雁一樣引領,像伙伴一樣鼓勵,成為學生最信賴、最親近的良師益友,及時幫助他們解開心靈上的疙瘩,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清除成長中的障礙,做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工作,使他們獲得更加主動、更加積極的發(fā)展。同時,在日益開放的信息時代,教師也可以從學生身上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在共同探究中獲得共同進步,促進教學相長。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不斷取得革命和建設新勝利的重要法寶。對于教育工作而言,群眾就是每一位學生,是全體家長,是社會各界。只要我們放下身段、俯下身子,將教育工作的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眾之中,真心實意為了人民群眾,誠心誠意依靠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既仰望星空、滿懷激情,又腳踏實地,扎實做好一點一滴的工作,使教育工作更緊密、更實在地“接地氣”,我們的教育工作就能更好地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就能不斷提升,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工作的基礎就能不斷夯實。
(作者單位系紅河州教育局)